悠闲小说 > 都市言情 > 我的1999 > 第1034章 风口上的猪(补一章)
    反周期投资,在二十年后随便一个关注芯片行业的人都知道这个起源于南韩的发展战略。

    但现在真正了解的并不多。

    张如京面露惊讶。

    不过很快他便理解了。

    汉华现在财大气粗,确实有资格说这句话。

    看着对方自信的样子,张如京仿佛看到了中芯国际产能提升来后,除台积电外,全球各大代工厂纷纷破产的情形。

    “徐先生真是大手笔!”

    张如京算是服了。

    有钱确实能解决绝大部分问题。

    “再就是诉讼。”

    2005年1月30日,中芯国际和台积电的专利及商业机密诉讼案达成和解。

    和解协议中规定,中芯国际将在六年内以分期方式支付台积电17500万美元;

    台积电也将撤销在美国联邦法院、美国加州地方法院、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以及新竹地方法院所有正在进行中的诉讼案件;

    然而,台积电仍保留再提告诉的权利。

    此项协议中同时载明,到2010年12月底止,双方就相关专利进行交互授权。

    在此项协议当中,台积电不允许中芯国际使用台积电的商业机密,但同意针对某些特定台积电的商业机密不对中芯国际提出告诉。

    就是这个开了后门的和解协议,让台积电很快找上门,再次发起了对中芯的诉讼。

    “汉华收购中芯国际后,汉华的律师团队会接手中芯跟台积电的诉讼。

    张先生只需要负责公司先进制程的研发和公司运营,这个问题由我来解决。”

    看着张如京复杂的表情,徐良继续道。

    “张先生,张仲谋的策略其实很简单,趁机病要你命。

    他就是打算趁着全球芯片需求疲软,中芯国际还未能彻底扭亏为盈的机会,用诉讼拖垮你们。

    就算拖不跨,也要打乱中芯的发展节奏,减少你们的研发和运营资金,让你们彻底不能翻身。

    所以,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只有积极应诉。

    打官司,我们奉陪到底。

    但打官司之余,中芯不仅不能放弃自身的发展,还要进一步加快。

    这样一来就会打乱张仲谋和台积电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让中芯扭转现在的不利局面。”

    唉……

    重重的叹了口气。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徐良心里也叹了口气。

    张仲谋确实是ic领域最顶尖的天才之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东瀛半导体,家电产品冲击美国市场,美国因长期负债,贸易逆差,开始强迫顺差东瀛货币升值,并和东瀛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

    自己生病,让别人吃药,这个就是美国人一向的解决问题方式。

    除了东瀛外,以加工出口为核心的弯弯地区也是美国人压迫的对象。

    不到两年时间,新台币兑美元的汇率已从40元上升到25元。

    弯弯地区出口竞争力大失,企业纷纷出走,转战内陆、东南亚等地。

    当时内陆地区正值改革开放,国家政策对外资特别是台资青睐有加,加上内陆人力成本非常低。

    两岸同文同种,来内陆设厂则是台资的第一选择。

    台系工厂也是遍地开花。

    当时,对于内陆普通人来说,能够进入台系工厂也是一个薪资不错的工作,那段历史也代表了一段弯弯向内陆产业转移的历史。

    为了避免产业空心化,当时弯弯地区有识之士,寄希望于以半导体科技带动产业升级。

    当时弯弯行政院长孙运璿,将目光瞄向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希望通过引进半导体科技领头人,带动普通来料加工到高附加值产业升级。

    那谁是当时美国半导体行业的华人职位天花板?

    如果答案只有一个,那个人就是张仲谋。

    老张,1931年生于宁波。

    张家书香门第,三叔张思侯曾在哈佛攻读电信硕士学位,之后又拿到应用物理博士学位。

    后来在美国东北大学任教。

    18岁以前,张仲谋跟着父母躲战乱,在东瀛人的炮火下辗转过六个城市,动荡时局下前后换了十所学校。

    49年被三叔张思侯带到了美国,并进入了哈佛求学。

    需要强调的是,老张虽然在弯弯创立了台积电,但却不是‘荣民’。

    人家直接变成了american。

    老张在哈佛大学呆了一年,就转学到麻省理工。

    1955年,完成麻省理工硕士学位课程之后,他两度报考麻省理工博士失败。

    这是老张一生中最大的打击,也是他一生最大的幸运。

    正是因为进不了博士班,他误打误撞地闯进了半导体行业。

    当时正值二战后美国经济腾飞,到处都是工作机会,老张毕业收到了几份offer,其中包括福特这种知名大厂,还有一个不知名的小公司“希凡尼亚”。

    当时,福特给的工资是479美元每月,而希凡尼亚给出480美元每月。

    一元之差,张仲谋没有选择福特而是选择了“希凡尼亚”。

    这个选择诞生了当前半导体行业中最重要的人物。

    张仲谋在“希凡尼亚”完成了从一个行业小白到半导体工程师的转变。

    当时正值美国半导体行业的大潮,半导体行业缺人现象非常严重。

    所以即使专业不对口也可以获得一份工作。

    成了风口上的那头‘猪’。

    在入门半导体行业后,拥有三年工作经验的他得到了德州仪器的青睐。

    正是在德州仪器,张仲谋认识了一个非常有想法的工程师,这个人叫做杰克·基比。

    两人经常一起喝咖啡聊天。

    一天,杰克告诉老张,他正计划把电晶体、两极体,加上电阻,组成一个电路放在同一颗硅晶片上。

    在这个之前,所有的电路都是分离的晶体管,通过外部连线进行连接。

    而杰克基比的想法是在同一块硅晶片上将这些集成在一起。

    他给这个电路起名叫做“集成电路”,简称ic。

    后来,杰克·基比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一场革命到来了!

    集成电路可以把芯片做的很小,功能却可以做的很复杂。

    小小的芯片带来了却是计算机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从此以后,老张就和集成电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在德州仪器的专长是芯片的制造。

    他的工作很快获得了公司的认可。

    并在1961年9月在职考取了斯坦福大学电机系的博士生。

    麻省理工博士落榜的阴影一扫而光。

    而这时他已在三大名校呆过(哈佛大学一年,mit的学士、硕士,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光环罩身。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行业大牛’。

    1964年33岁的取得博士学位的张仲谋重回德州仪器,这里将会有更大的舞台等着他。

    1965年,他升任集成电路部门总经理。

    1972年,张仲谋先后就任德州仪器公司副总裁和资深副总裁,是德州仪器的第三号人物,仅次于董事长和总裁。

    此时德州仪器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在全球有6万员工,其中一半归张仲谋管。

    是最早进入美国大型公司最高管理层的华人。

    1982年,身为弯弯地区的二把手,行政院长孙运璿,给张仲谋发了一封英文版的offer  letter。

    在信中,孙运璿诚恳的希望张仲谋担任工研院院长一职。

    老孙是齐鲁人,比张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243415/104005603.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243415/104005603.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