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8章 图灵测试
听到这里,原本神色平静的大boss们,脸上终于露出了郑重。
能坐在这里的都是聪明人。
他们都能从徐良的话里听出大数据应用的真实性。
“不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只是基础,真正带来行业变革的是人工智能。
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图灵测试’。
让一台机器和一个人坐在幕后,让一个裁判同时与幕后的人和机器进行交流,如果这个裁判无法判断自己交流的对象是人还是机器。
这就说明这台机器有了和人同等的智能。
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图灵测试’的全部内容。
计算机科学家们认为,如果计算机实现了五件事,就可以认为它拥有图灵所说的那种智能。
第一,语音识别。
第二,机器翻译。
第三,文本的自动摘要或者写作。
第四,战胜人类的国际象棋冠军。
第五,自动回答问题。
对于怎么实现这五件事,学术界分为传统人工智能的方法和现代其它的方法。
那么传统的人工智能方法是什么呢?
简单讲,就是先了解人类是如何产生智能的,然后让计算机按照人的思路去做。
这种方法又称为‘鸟飞派’。
就像人类观察鸟的飞行,发明了飞机。
观察鱼的游行发明了潜艇一样。
通过模拟进而发明。
但后来经过多年研究证明,这种方法非常不现实。
因为机器始终是机器,永远不可能像人那样思考。
科学家们不得不另辟蹊径。
到了20世纪70年代,大家开始尝试机器智能的另一条发展路径。
即,用数据驱动和超级计算的方法,来实现人工智能。
这种方法又称为机器学习或者知识发现,也就是我们之前说的现代的人工智能发展方式。
最早在这方面做出成果的是1972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教授——弗雷德·贾里尼克。
他不是人工智能专家,他是一位卓越的通信专家。
他认为人的大脑是一个信息源,从思考到找到合适的语句,再通过发音说出来,是一個编码的过程。
经过媒介(声道、空气等)传播到听众的耳朵里,是经过了一个长长的信道的信息传播问题。
最后听话人把它听懂,是一个解码的过程。
也就是说,他认为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是一个典型的通信问题。
可以用解决通信问题的方法来解决。
为此贾里尼克用了两个数学模型,即马尔科夫模型,分别描述信息源和信道。
找到了数学模型后,下一步就是用统计的方法‘训练出’模型的参数,这在今天来讲就是机器学习。
通过这种方法,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率从过去的70左右,提高到了90。
同时语音识别的规模,从几百词上升到了两万多词,堪称革命性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贾里尼克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
即:
随着数据量的不断提升,系统会变得越来越好。
因此,国际上的人工智能研究分成了两派。
一派是模仿人的鸟飞派,一派是数据驱动派。
而后者之所以没有迅速发展起来,主要是因为数据获取非常困难。
第一,当时没有机读资料。
第二,很多文学明珠不同版本分散在不同国家,并且其翻译常常不是一一对应。
当然还有很多其它原因就不一一细说了。
但,这个困难在互联网时代被改变了。
它的出现,让研究机构可以轻易获得全球的机读资料。
而且数据量还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每年呈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增长。
在庞大的数据支持下,从1994年到2004年的十年里,语音识别的错误率减少了一半。
而机器翻译的准确性提高了一倍。
其中20的贡献来自方法的改进,80来自数据量的提升。
再就是今年2月份,在美国召开的全球机器翻译系统大赛。
鸿蒙和google通过数据驱动的方法,取得了50以上的bleu分数。
比著名的南加州大学、ibm沃森实验室等研究机器翻译几十年的顶尖研究机构领先了5。
而提高这五个百分点在过去需要研究5~10年的时间。
在中文到英文的翻译中,鸿蒙的得分比第三名领先了17,同样采用数据驱动方法的google比第二名领先了15,这个差距已经超出了一代人的水平。
而鸿蒙和google都是成立不超过十年的新公司。
在人工智能研发上的底蕴肯定没有南加州和沃森实验室深厚。
但我们却超过了他们。
原因是我们比他们更优秀吗?
不是。
那么差距是怎么产生的?
很简单。
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搜索公司,鸿蒙必应和google都拥有庞大的搜索数据库。
而且我们每年都在对全球所有的图片、图书、报刊数据化。
这让我们掌握着全球最大的数据库。
南加州大学和ibm沃森实验室虽然人才比我们多,研究基础比我们深厚。
但他在数据量上远远不如必应和google。
所以,他们落后了。
这次比赛的结果在人工智能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我们得到的消息来看,全球绝大部分科研机构都放弃了传动的‘鸟飞派’方法,改用了数据驱动的方法。
也就是说,2005年将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分水岭。
从今年开始,鸟飞派将被彻底抛弃,数据驱动将成为唯一的主流。
我相信,随着数据量的不断累积,人工智能会变得越来越‘智能化’和‘实用化’。
将会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完全进入自己节奏的徐良,已经不需要稿子了。
这一刻,他完全放下了双方的身份。
全然把台下的人当成了听众。
而他们也彻底被徐良言语中的内容吸引了全部的注意力。
“未来的农业,将彻底摆脱华夏几千年来,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
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农业工厂。
在这个工厂里,安装着大量的射频芯片,收集温度、湿度、土壤肥力等所有数据,汇集到人工智能大脑。
然后由‘智脑’按照需求通过滴灌的方式,根据农作物的需要,注入水分和肥料。
用10,甚至更少的水量和肥料,种植出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243415/110135490.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243415/110135490.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