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城
青天白日,艳阳高照,王宫内朝会未散,道路上少见车驾,贵族聚居的城东稍显冷清。
临街的大门前,门奴懒洋洋打着哈欠。探头望向街尾,不见马车行来,大着胆子坐到台阶上,手穿进袖子里,背靠墙角公然打起了盹。
好梦正酣,嘈杂声陡然袭来。
门奴受到惊扰,登时打了个激灵。半梦半醒睁开双眼,抬头向前望,仅仅一眼,登时骇得魂飞魄散。
长街西侧,相隔三条巷道,火光冲天而起。浓烟滚滚,烟柱笔直上升,过程中不断膨胀,化作一朵层叠的黑云,沉甸甸压在火场上方。
人声从火场传来,夹杂着驴马的嘶鸣。
门奴想要站起身,却发现坐得太久双腿发麻,脚下仿佛踩着棉花。他不小心踩空,控制不住滚落到台阶下,趴在地上满身狼狈。
火光肆虐,烟炎张天。
浓烟随风弥漫,充斥半条长街。
刺鼻的浓烟扑面而来,门奴被呛得咳嗽。他匆忙捂住口鼻,从地上爬起身,惊叫道:“起火了!
火势越来越强,焰舌腾起数十米,席卷周遭的一切,焚毁木制建筑。院墙被烧得焦黑,华美的建筑遭遇烈火吞噬,在热浪中轰然倒塌。
烧焦的屋顶砸向地面,碎屑飞溅,带着焰尾飞向四面八方。火舌波及到一巷之隔的府邸,险些引发又一场大火。
“灭火,快提水来!”
起火的是刑令宅邸。
家主和几位年长的郎君不在府内,火燃起时家中仅有妇孺。幸亏几个忠仆机灵,见势不妙发出警讯,使得老幼及时逃出火场,避免葬身火海。
屋顶坍塌的一刻,众人回首张望,各个如丧考妣,不见半点劫后余生的喜色。
"为何"
"火因何起"
不久前农令全家遭遇不测,宅邸被火焚,凶手至今逍遥法外。朝中有传闻是执政报复,使得天子震怒,君臣离心。
事情一直没有得到证实,城东各家却是人心惶惶。尤其是同农令往来甚密的几家,日日风声鹤唳,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不承想千防万防,意外还是发生。
一场大火冲天而
起,击溃了所有人的侥幸。
刑令人在宫内,尚不知家中变故。
趁着火场混乱,有生面孔浑水摸鱼,在人群中挑唆:"必然是执政所为。"
“农令死得不明不白,如今就轮到了刑令。”"处处提防还能起火,一定是有人刻意为之!"
除了刑令家人,路旁不乏围观人群。有心人散播流言,虚虚实实,半真半假,很快被多数人采信。
瞧见众人的神色,心知事情已成,一人不着痕迹退出人群,三步并作两步潜入小巷,登上早就等候在巷尾的马车,迅速关闭车门。
"事情办好了"喜烽正在闭目养神,听到声音睁开眼,就见门客正抹去脸上的伪装,扯下黏在下巴和上唇的胡须。
"诸事妥当。"门客展开布巾拭脸,抹掉侧脸的黑灰,现出一条细长的伤疤,从眼尾延伸至嘴角。
"放火之人在何处"喜烽亲手斟了一盏茶汤,递到门客面前。
门客双手接过,感受到盏底的热度,低声道: “仆以为人不能留,已经处理干净,保证万无一失。"
"无厌,这几日你留在府内,不要在城内露面。”喜烽眯起双眼,没计较门客的自作主张, "等到风声过去,带一批私兵出城,去莽山寻盗。"
"寻盗"
“农令家中出事,当夜巡逻的甲士不知所踪,府内尸体数目不对,必有私兵奴仆逃离。昨日有数支商旅入城,都言莽山有盗。这伙盗突然出现,此前从未曾听闻。"
门客认真思量,当即心中了然。
"家主怀疑他们的身份"
"不错。”喜烽颔首说道, “若商人所言不错,这伙盗不是私兵就是甲士,亦或两者皆有,如今尽为亡命之徒。你尽快寻到他们,收买利诱,混入其中,设法让其为我所用。"
门客没有大包大揽,短暂思索后,正色道: “仆尽力而为。”
收买人心难也不难。
面对一群亡命之徒,寻常的方法未必适用,他需认真考量。两人相交多年,喜烽能看出无厌的顾虑,没有为难强求
。
当年中山国被氏族窃取,喜氏狼狈逃入上京,扈从少得可怜。中途离去的不在少数,唯有无氏不离不弃。
现如今,喜氏人口凋零,仅余喜烽和喜女兄妹。无氏也血脉稀疏,唯有无厌一人。
心知复国无望,喜烽转而将矛头对准上京。
"言而无信,弃忠臣不顾,反而册封逆贼,不配为天下共主。他该众叛亲离,尝一尝陷入绝望是何种滋味!"
两人说话时,马车离开小巷,一路避开众人视线,没有引来任何注意。朝会已经结束,群臣走出王宫,队伍中唯独不见执政的身影。
刑令和牧令并肩而行。相比他人的怏怏,两人神采飞扬,显然在朝堂有所斩获。可惜好景不长。
刑令向牧令告辞,尚未登上马车就见到满面惊慌的家奴,听到家宅起火的噩耗。"你说什么!"刑令难以置信,猛然间想到农令的遭遇,顿时眼前一黑。"家主,府内突起大火,屋舍皆焚……"
不等他说完,刑令顾不得礼仪,一把抓住他的衣领,将他从地上提起来,焦急道: “人如何”
“诸位夫人平安无事,小郎君和女郎也平安。”家奴呼吸困难,艰难地说出实情,期望不被迁怒。
刑令暂时松口气,一把丢开家奴,转身登上马车,命令道: “速归。”
"诺。"
马奴挥动缰绳,马车飞驰而出。家奴被落在车后,忙不迭迈步跟上,一路快跑奔回城东。
宫门前的一幕落入众人眼中,暂不提贵族是何想法,消息报至天子驾前,当即引来天子怒火。
"先是农令,又是刑令,接下来是谁"天子目带凶光,质问留在殿内的执政。这般疾言厉色,近乎是直接定罪。
执政不为所动,既不见愤怒也没有出言辩解,而是手捧竹简平静道: “陛下,火有源头,查之即明。臣以为蜀公子齐奏疏更为紧要。"
"如何紧要"天子怒意不减,摆明同执政唱反调, “蜀在千里之外,奏疏由晋国递送,焉知真伪。"
“陛下,逆臣谋乱何能戏言!"执政终于变了脸色,抬头直视天子,沉声道, "信平
君害蜀侯,囚正夫人,迫公子齐离国,事情皆有实据。其窃国之意昭然,公子齐几番上疏,天子果真不闻不问"
天子脸色铁青,怒极反笑: “有中山国在先,多一个蜀国又有何妨。”
“陛下!”执政不敢置信。他知晓天子不比早年,却未想到荒唐至此, “正因有中山国在先,不能对蜀国置之不理。"
"为何不能"
“窃国之事不可再。今日纵容氏族窃国,他日诸侯叛乱颠覆朝纲,谁能护卫天子”执政费尽口舌意图说服天子。
知道天子对他怀有疑心,执政心知肚明,也为此心灰意懒。但他家族世代拱卫上京,实不忍平王时的祸乱再生。
今时不同往日,上京根基腐朽,已经摇摇欲坠。再遇惊涛骇浪,四百年基业恐将不存,九鼎之威势必要毁于一旦。
或许是听进了执政的劝说,也或许是骤然间脑袋清醒,天子没有再故意唱反调,而是回到王座之上,展开田齐递送的奏疏陷入沉思。
见天子迟迟不语,执政正要再开口,不想被直接打断。
天子抬起头,目光阴翳,阴测测说道: “晋侯帮扶公子齐,无妨一帮到底。”说话间,他亲手铺开竹简,提笔写下一道旨意,不同执政商议,快速落下王印。"派人送往晋国。"
天子掌起竹简,直接抛给执政。
执政上前一步接到手中,迅速扫过旨意内容,看到上书“侯伯”二字,顿感触目惊心,当场大惊失色。
“陛下,封晋侯为侯伯实不妥当。”
"有何不妥"天子坐在王座上,上臂展开,掌心覆上桌面,俯视惊容满面的执政,笑容狰狞,“晋侯年少有为,小试锋芒即能灭国,拓千里疆域。积厚成器不亚其祖,智谋武功不可估量,当得诸侯之长。"
“可是……”
“执政言信平君谋逆,我便从执政之意,发兵征讨。上京国库枯竭缺乏兵资,便授晋侯大权,由他代天子征,召诸侯共伐蜀国。"天子笑着说完这番话,双眼紧盯执政,目光充满了恶意, “执政以为如何,是否还有哪里要指点"
“天子,晋侯年不及弱冠,封侯伯已过。又命其代天子征,诸侯未必应召。届时蜀国之
逆未平,天下恐生大乱。"
执政苦口婆心,甘冒激怒天子的风险,希望他能收回成命。见执政这般模样,天子反倒心情畅快。
"执政,我乃天下共主。"
天子身体前倾,宝座上的凶兽浮动金光,镶嵌在眼窝中的彩宝浮现殷红,如同血色。
“晋侯不奏上京出兵伐郑,灭国后尽纳郑土。如此大逆不道,留他在世必为大患。今有天赐良机,令其为众矢之的,何能轻易错过。"
天子声音低沉,神情凶狠,泄露出浓重的恨意。他的恨不仅针对林珩。
凡天下诸侯,尤其是大国君主对上京敬畏少之又少,屡有无礼狂悖之行,使上京颜面扫地,几乎沦为笑话。
诸事历历在目,如何不令他怒火中烧。
“陛下,旨意下达,上京恐大失人心。”执政沉声道。旨意昭告天下,诸侯定知其意。
晋侯是否被群起攻之,暂时未有定论。天子以此等手段谋算晋侯,必引诸侯物伤其类。
"如今便有人心了吗"不想听执政多言,天子打断他的话, "与其操心此事,执政无妨想—想,城内大火该如何交代。"
话落,天子起身离开,脚步没有片刻停顿。
执政捧着旨意站在殿内,纵然有无数次失望,仍抵不住此刻的痛心疾首。
“四百年的国祚,四百年……”他喃喃自语,走出大殿时脚步踉跄,险些在台阶上绊倒。殿外侍人看到执政,恭敬地弯腰候在一旁。
"执政,您看"
执政扫他一眼,将竹简递过去,苦涩道: “交给礼官安排,言是天子之命。”"诺。"侍人双手捧过旨意,转身匆匆离开。
执政没有在原地停留,径直走下丹陛,踏上宫道,走入春日阳光之下。老迈的身影被光笼罩,似雪像趋近融化,随时随地将要消失。
远在肃州城的林珩,尚不知风雨将至。
朝会之上,他一口气授官九人,包括提前出发的壬章,皆为新设的县令,将赴郑地就任。
>
“君上厚恩。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251390/47834095.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251390/47834095.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