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小说 > 恐怖灵异 > 南明义军 > 第295章 出兵
    此前周军地处东南,战略位置十分被动,虽有长江之险,但湖广之地若为清军所据,其顺流而下,周军无险可守,稍有不慎,就会惨遭挫败,以至于难以翻身。

    局势紧张下,清廷虎视眈眈,周军一直处于危险之中,因此孟浚虽有心革新时弊,但还未站稳脚跟,因此一直不敢有太大的动作,孟浚只能将心中的意图隐藏起来。

    纵然孟浚击败了勒克德浑,又收取了江西,外部的战略环境略有好转,和昔日仅有苏杭之地相比,周军现在有了些容错的空间,吃一两次败仗,或是有什么政策失误,孟浚都还有机会翻盘。

    虽说就面积而言,孟浚比不上清廷,但周军所据之地,都是精华之域,在林士奇传檄而定江西后,孟浚为尽快安稳地方,曾发谕令,安抚江西之官场,以便平稳快速的接收江西。

    直到孟浚来到九江,赣州北部的诸多州县官员,纷纷前往九江拜见孟浚,而孟浚对前来拜见的官员,皆是好言抚慰,让众多官员放下心来。

    江西乃鱼米之乡,虽说被金声桓嚯嚯了一番,但底子还算好。

    只是随着多铎南下,清廷聚大兵于湖广,孟浚同样联络各方,汇集大军,双方都试图毕其功于一役,孟浚立于九江城外的大营中,那种如履薄冰之感,再次涌上了心头。

    在宴会结束次日,孟浚与李定国,郑三功三方齐聚,商讨三军联合军议。

    军帐中,一张巨大的地图悬挂于上,上面标注了已知清军各部的兵力分布,驻扎之地形地貌。

    李定国之意则是如今多铎刚至,立足不稳,三方大军齐攻武昌,一举将多铎赶下长江。

    郑成功也支持先发制人,不过其又建议用水师运送步军,跨过大江,谋求切断清军之粮道。

    二人之意,孟浚已经明了,他深知,这一次的决策,将影响到战场的胜负,天下的归属,数十万将士的性命。

    孟浚看着地图上武昌的位置,久久无言,但最终,他还是同意了李定国和郑成功的建言,先发制人,出兵武昌。

    孟浚最终决定出兵,不是因为李定国与郑成功二人是南明史中坚持到最后的人,而是多方面的原因,正如李定国所言,多铎大军从北方刚刚南下,对南方气候还不能完全的适应,而且从这支军队从北京城千里迢迢的走到湖广,清军必然十分疲惫。

    而更重要的是,将近五十万人不事生产,仅靠幕府支撑,杨恩已经不再是隐晦的提示孟浚,而是切实的阐述幕府的艰难,幕府,仅能支持大军在湖广征战四月,再拖下去,不只是军粮难已为继,就连幕府也将崩溃。

    而且孟必安又向孟浚说了一件事,那就是江北之地,许多难民,试图渡过大江,涌入江南之地。

    这些难民的产生,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明朝的崩溃,清军周军在江南之地的厮杀,拉锯的缘故。

    再加上清廷占据北方,东南则被孟浚所控制,天下分崩离析,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特别是沿大运河两侧的城市,孟浚如今控制江南,自然不可能运输物资前往北方,因此,昔日繁忙不堪的大运河,此时在运河上行船者,寥寥无几。

    而这对漕运行业打击最大,几乎已经陷入了全面瘫痪,原本依靠漕运为生的百姓,也纷纷失业。

    几十上百万的漕工,纤夫,码头搬运,纷纷失业,艰难度日,据孟必安所探查之情报,已经有漕工聚众反清,揭竿而起的现象,虽说这些乱象,皆在清廷治下,但树挪死,人挪活,许多人听说江南富庶,纷纷逃离又开始混乱的北方,朝着孟浚治下而来。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难民涌入金陵,这已经成了幕府中的一大隐患。

    如果孟浚有足够的土地,或者是有些殖民地,那还可以供难民开荒,但是现在孟浚手中也没那么多土地,更没有哪个行业可以给数十万的难民提供工作。

    对此,孟浚只能发文杨恩,令其将一部分身体合格的漕工,民夫苦力等,收编为军,以防这些人沦为流民。

    当时孟必安对孟浚言:“大王,清廷已经极其困难,诸多密报,皆言多尔衮强征各地粮饷,为供给湖广的清军,多尔衮在继续征收辽饷的情况下,又加征了平贼饷,若是再拖个一年半载的,多铎恐怕就要不败而败了,因为清廷已经拖不下去了。”

    对孟必安之言,孟浚报以苦笑,他如何不知清廷拖不下去,若是靠拖来拖垮多铎,那自己最终的结果恐怕也得垮。

    不论孟浚心中是何想法,在这个除夕夜中,孟浚于九江大营之中,与众将士共度新年,孟浚看着那些笑脸盈盈,或嬉笑怒骂的脸庞,心中不由自主的想到,他们,能活着撑过这一仗吗?

    次日,清晨。

    孟浚望着有些发白的东方,不禁的怔了神,这一夜终于过去了,这又是新的一年,这是自己在这个时代的第四个年头,在军议结束后,李定国马不停蹄的赶回长沙,欲挥师北上,夹击武昌。

    而就在孟浚有些愣神之际,俞安走到了孟浚身边,说道:“大王,天冷,再加件衣裳吧。”

    孟浚闻言回过神来,摇了摇头,然后似乎是感到某种感应一般,望向了右侧方,却见李闻道从帐篷处拐了出来。

    孟浚看着李闻道,笑着说:“道长,今日为何不去九江城中算卦?”

    “算卦不过是贫道的爱好罢了,几日不去,倒也无妨。”李闻道作了个揖,语气平和的回道。

    孟浚闻言,只是笑笑,并未做答,只是李闻道反而走上前来,端详了一番孟浚,说道:“大王可是已经做了决定?”

    孟浚闻言眉头一皱,道:“什么?”

    “大王面色愈发坚毅,此必是心中大事已决之相,故贫道方有此问。”

    孟浚听完心中一动:“哦,那道长可能算出,吾之决定,可是正确?”

    李闻道哈哈一笑,道:“大王戏耍贫道尔,大王非凡人也,所思所想自然是正确的。”

    孟浚一乐,心情大畅,又道:“那我若是又改变了主意呢?那又是否是正确的?”

    “天命加身,所行所为,皆为正义,所思所想,必天意也!”李闻道昂着头,自信满满的说道。

    此话一出,孟浚仰天长笑,大步而走,边走边说:“道长,真乃妙人啊!”

    走在后面的俞安回头瞪了一眼李闻道,亏自己还一直那么相信李闻道,当然现在也相信他的卦,但是对李闻道的为人,俞安心中已经有所怀疑,什么仙风道骨,呸,就是一马屁精,什么所思所想,还皆是天意,这话说的,听的俞安都有些想把耳朵捂住了。

    ……………………

    武昌,临时肃亲王府。

    此时豪格面无表情的看着自己的叔叔多铎,站立在多铎身旁的则何洛会,豪格转向何洛会,阴鸷的眼神,恨不得生吞了此人,而何洛会则视若无睹,毫不在意。

    为何豪格会如此憎恨何洛会,那是数年前的事了。

    那是顺治元年时,有一次豪格对何洛会,罗硕,杨善说:“固山额真谭泰,护军统领图赖、启心郎索尼,向皆附我,今伊等乃率两旗附睿亲王。”

    此言乃是说这些人以前支持他,如今却转而依附于多尔衮,言外之意,便是说这些人趋炎附势,谁有权就投靠谁!

    在何洛会等人面前发泄心中不满后,豪格又把矛头指向多尔衮,道:“睿亲王素善病,岂能终摄致之事!能者彼收用,则无能者我当收之。”

    豪格又说:“尔等受我之恩,当为我效力,可善伺其动静。”

    杨善马上表达他的忠心,说:“我等务政之死,以一身抵之,王岂不晏然处乎!”罗硕也说了同样的话。

    豪格对和自己争夺皇位的多尔衮,恨之入骨,时常口出怨言,但豪格之言,只在杨善,何洛会,罗硕三人说。

    又有一次,豪格又对何洛会三人说出了这么一番话:“睿亲王,非有福人,乃有疾人也,其寿几何而能终其事乎?”

    特别是饮酒之后,豪格甚至怒骂道:“我岂似彼病夫!恨不能手裂若辈之颈而杀之乎!”

    但这些私下里的话,只有何洛会,罗硕,杨善三人所知。

    但何洛会认为豪格言词悖妄,且极其易怒,非人主之相,因此,何洛会于顺治元年,向多尔衮举报豪格的狂悖之言。

    多尔衮因此召集诸王,贝勒,贝子,及内大臣,共同会审豪格,而对此言,豪格并不讳言,自己说过这些话。

    但豪格毕竟是先帝长子,身份与地位重要,多尔衮辅政不久,地位不固,还不敢将豪格幽禁或者监押,只作出如下处罚:夺所属十牛录兵员,罚银五千两。

    而对有牵连的人处理,则毫无轻处之意,那是充满了血腥味,杨善,的罪名是(附王为乱,不行出首),即没有揭发举报,被处死。

    罗硕的罪名是(以乱法谄谀,曾禁止不许近王,后复往来王所,私相计议),也处死。

    同时将杨善罗硕的家产籍没,给予为国效力的图赖,固山额真何洛会能矢忠义,举发伊主悖乱,因而受到多尔衮的青睐。

    因此,豪格对何洛会这个背叛自己的人,深恨之,见何洛会伫立在多铎面前,豪格冷笑道:“背主之贼,犹为可恨,豫亲王,当慎之又慎!”

    多铎则神色自若,不以为意,淡然言道:“若欲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肃亲王不乱谤睿亲王,如何能受昔日之苦。”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259047/95957459.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259047/95957459.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