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电影点映
关于汤姆的案子当然没有完全结束,警方已经提起了上诉。
他们认为法官的判决不可理喻,即便汤姆没有参与杀人过程,但他有主观加入犯罪行动的意图,不应该这么轻轻放过。
可陪审团与法官的决定已经出炉,至少在上诉完成前的这段时间汤姆已经获得了自由。
唐德为其在公司附近找了间房子,他目前的工作就是唐德的私人司机。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暗地里唐德需要他训练自己的枪术与格斗术,并负责保护自己的安全。
有了汤姆这位杀人不眨眼的保镖贴身看护,唐德的安全感一下子上升了好几个等级。
这几天每天与安妮·海瑟薇见面都有汤姆的背影作为点缀。
与此同时,caa经纪人卡尔这两天也频繁的来家里找唐德,虽然他最近这段时间签约了很多新人,但他的心却始终系在唐德一人身上。
他可不愿意像麦克那样分不清轻重,被唐德解除合约。
此刻,他就拿着几张新的工作邀约对着唐德侃侃而谈:“看看,唐,这次是电影的邀请!”
“什么电影?”唐德撕开橘子皮,耐心的清理着白色橘络。
“第一部,《女魔头》!”卡尔像推销保险的工作人员,举着手中的a4纸道:“这部电影需要一名美术指导,我觉得唐,以你的审美做这种工作有些大材小用。而且这部电影还是个犯罪片,导演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新手……你知道的,很有可能是个大烂片。”
女魔头?听到这个名字唐德挑挑眉头,还真是有点熟悉,因为他知道里面有一位女星借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女主角。
想了片刻,唐德尘封的记忆被唤醒。
他记起了那个名字,查理兹·塞隆。自己第一次看到她的地方,还是迪奥的真我香水广告。不得不承认,性感,风韵又迷人。
后来看疯狂的麦克斯,如果不是弹幕提醒,他根本想不到那个半张脸全黑的女人竟然是查理兹·塞隆。
在她从影这么多年来,好像每一部电影的面孔都不太相同,百变两个字放在她身上再合适不过。
所以唐德是非常欣赏这位女演员的,但他没有反驳卡尔的揣测,只是问道:“第二部呢?”
“第二部有点意思,《人性污点》,是妮可基德曼主演的,老天,我可太喜欢她的《红磨坊》了。这部预算很大,三千万美元,米拉麦克斯出品的剧情片。听起来就能拿奖,而且有妮可基德曼票房应该也有保证,”
卡尔絮絮叨叨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不过下一刻却看到唐德摇摇头:“没什么兴趣。”
“那可是妮可基德曼!”
“拜托,卡尔,我承认她很美丽,但她已经35岁了,都快能演我母亲了。”唐德皱起眉头,他可没有什么年长嗜好。
“嘿,我指的是她的名气……等会,你在说什么?”卡尔瞪大眼睛。
“我说什么了吗?”唐德笑着吃掉一瓣橘子。
“好吧,伱好像也没说什么。”卡尔不敢细想,赶忙说起第三部电影:“下一个是《记忆裂痕》,吴宇森的作品,他的电影最近在好莱坞很吃得开,枪战!爆炸!白鸽!我也看过一部,估计票房会比较好,他们需要的是副摄影师。”
之后卡尔又为唐德介绍了其他几部电影,但唐德都表示兴趣不大,要么是小成本电影,要么职位太边缘。
这种电影对他而言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最后当卡尔口干舌燥的说完所有电影后,唐德开口决定道:“就《女魔头》吧。”
“《女魔头》?唐德,你真的确定吗?”
“当然,非常确定。”
“好吧,既然你决定了那就《女魔头》,那如果之后有新的电影需求你还有兴趣吗?”
“如果有,那就通知我。”
“明白。”
卡尔回公司继续忙碌了,唐德则受邀前往《芝加哥》纽约的点映。
一般电影在即将正式大规模上映的关头,都会有几轮小规模点映,这是针对媒体、业内人士以及资深影迷举行的。
而若是像《芝加哥》这种想对奥斯卡发起冲击的电影,那么各位资深影评人以及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这位奥斯卡主办方的游说就非常重要了。
随着这么多年奥斯卡金像奖的举办,所谓的“冲奥”流程已经被业内人士摸得清清楚楚了。
《芝加哥》的出品公司米拉麦克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哈维·韦恩斯坦更是被称作“奥斯卡背后的男人”,即便现在还没有达到他的巅峰期,但他对如何冲击奥斯卡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流程。
唐德知道他的手段,后世人仔细分析过,总共分为四个步骤。
海外镀金、操纵媒体、游说评委,还有抹黑对手。
海外镀金便是参加各大电影节,这一步主要针对的是非美利坚本土电影,因为这些来自于亚洲、非洲、欧洲的电影是没有知名度的,哪怕本国再热,学院派的老爷们也对其名字不知晓分毫。
因此亮眼的名头就十分重要,至少说起这部电影时,七八个连成一长串的获奖名头比电影本身更容易让人信服。
等电影在各大电影节刷完了脸,有了基本知名度后,就开始操纵媒体进行鼓吹,安排权威电影媒体、杂志的通稿;花大价钱买硬广宣传位;如果剧组舍得花钱,公关还会安排知名电视节目。
其目的就是让学院派的老爷们能从各大媒体了解到这部电影。
人总是会更倾向于自己熟悉的事物,电影评奖也是同样。
而当前哨战打好后,“冲奥”就进入了关键的游说环节。在好莱坞有许多公关公司,就是专门干这个的,因为剧组是不知道那9500个评审团成员都是谁?喜欢什么类型电影?以及如何去接近他们。
但公关公司对此一清二楚,英国卫报曾经开玩笑的说过,每年到了10月中下旬至12月31日的奥斯卡季,评审团会员都会出现在高档西餐厅,吃着免费的午晚饭。
同时伴随的,还有西装笔挺的公关们,他们会详细的给评委们讲解电影里的每一个细节点和升华点。
这么一套组合拳打下来,那些奥斯卡评委们已经满脑子都是这部电影了,等到投票时,自然而然会产生倾向。
1999年,哈维·韦恩斯坦甚至靠这套“潜规则”,让《莎温情史》打败《拯救大兵瑞恩》,拿下最佳影片。
导致《莎翁情史》在影迷口中一直佩戴着“最弱奥斯卡”的称号。
足以可见他的公关能力到底有多强。
后来的《寄生虫》之所以能冲击奥斯卡成功,也是因为它背后的推手是哈维的同事。
并且《寄生虫》花费了1500万美元用于公关,要知道整部电影的成本才1100万美元。
当然,这样的花费自然能带来高额回报。《寄生虫》获奖后,光北美票房就有4500万美元。
所以《芝加哥》在这种背景和加持下,肯定能获奖,就凭它那美利坚人民喜闻乐见的歌舞片形式就足以让它获得一个奥斯卡最佳电影提名。
但唐德要的不是提名,也不是要它年度最佳的奖项,这些奖项再显赫,也和他这位摄影师的关系不大。
所有人的目光只会聚焦于演员与导演,谁会认真去看每部电影的摄影师是谁,大家都默认摄影师只是导演的工具,是导演实现自己意图的手段之一。
因此唐德需要的是成功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项,来让自己在圈内的地位提高。
否则未来组建剧组的时候,没人认识他,难道要靠两条腿一张嘴去说服那些演员参演自己的电影吗?
想到这里,唐德把身体靠近椅子后背,电影即将开始播放。
不过唐德的心思没放在屏幕上面,而是浅浅听了一下身边人的交谈,就比如他左侧的两位。
一位叫尼基塔,是《电影评论》杂志的编辑。
一位叫鲁塞尔,是《好莱坞报道》的记者。
两位好莱坞的权威媒体人都是被邀请过来的,显然,米拉麦克斯的“冲奥”流程已经开始了。
唐德翘起嘴角,看着电影开场,音乐响起。
光影在他脸上不断变化,时而蓝色,时而了红色。
耳边除了电影的舞曲声、台词声,还有媒体人在本子上的刷刷记录声。
大家都很克制的没有说话,沉浸在电影之中,随着情节发出赞叹以及大笑声。
好的电影就像是木偶师,观众就是被操控的木偶,一举一动都被镜头、剪辑、音乐所控制,按照导演的意图发出声音。
唐德抽空去瞄了眼旁边两人的本子,发现已经写满了零零散散的记录,并且脸上随时保持着笑容。
看起来他们很满意,而看完电影的唐德也很满意。
因为他在电影镜头运用上的小心思都得到了体现,并且大幅度拉升了观感,比原片更好。
他做了所有的努力,现在就要看观众以及媒体,乃至评审们的反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