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小说 > 恐怖灵异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507章 南宋词人韩元吉
    宋代的统治者一直崇尚文治,对文臣重用,提倡教育,对知识分子优待。

    两宋时期可以说是思想文化环境最宽松的时期,客观上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宋代皇帝下诏对士大夫待之以礼,之后又确立崇文抑武政策。

    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热情空前高涨。

    他们思想活跃,从而推动了宋代思想、文化、学术的大发展。

    于是,宋代大批文人迅速走向政坛,韩氏家族也是如此。

    在北宋有韩琦,而在南宋则有韩元吉。

    “宋代入仕之途主要有二,一为进士考,一为袭门荫。”

    “韩元吉的入仕属于后者,韩元吉的里贯在河南颍川。”

    “北宋有两韩氏并盛,一为相州韩氏,一为颍川韩氏。”

    “在韩元吉10岁时,金人陷落两京,中原大乱,宋至南迁。”

    “韩氏一门避地江南,其中有一支居临川,而元吉一家则迁至福建邵武。”

    “绍兴14年,28岁的韩元吉第一次出闽,参加进士考试,落第不取。”

    “绍兴18年,再次应试不第,但因先祖的关系,遂以门荫顶吏部之选。”

    “刚过而立之年的韩元吉在当时已有很高的文名,大家对他以门荫入仕都认为是件值得荣耀的事。”

    “以门荫入选的次年,韩元吉赴处州龙泉县主簿任。”

    “大约在绍兴21年的秋冬之际,他离任龙泉,返临安侯调,再次寓于德清。”

    “他第一次寓居德清是在绍兴14年落第后,因为兄长元龙作余杭县主簿之故,他选择了湖州德清慈相寺暂成。”

    “这次重回德清,吕祖谦来访,是他们首次相识,吕祖谦后来成为韩元吉的女婿。”

    “绍兴22年,有诗投知平江徐琛求职,23年春又有诗寄仁和县尉梁士衡。”

    “绍兴23年秋天,韩元吉应知信州黄仁荣之聘,到信州幕府供职。”

    “绍兴26年初,黄仁荣移江东转运判官,跟着周葵于3月接任。”

    “周葵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韩元吉早有愿见之心,恰好到信州任上,韩元吉继续做他的幕府。”

    “但当年12月周葵罢官,韩元吉也随之解除了幕职。”

    “信州幕府的4年,使韩元吉对此地的山水、风土、人情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虽然他以前出闽时也曾经过信州,但那只是他旅途中的一站,而信州的这4年却是他人生中的一站。”

    “韩元吉知福建建安县,用广而赋啬,颇有政声,并于城西建凌风亭。”

    “韩元吉在他的思想和行为上是一贯的主战派,当时主战派中又分为情绪派与理智派,而韩元吉属于后者。”

    “事实上张浚后来的冒在进攻果然因准备不足而失败了。”

    “这封长书证明了韩元吉对当时形势的判断与分析是正确的,他不是兵家,而是一个政治家。”

    “隆兴初年,韩元吉的哥哥元龙为淮东总领官,总领所设在镇江,母亲因此跟着哥哥住在此地。”

    “韩元吉以新鄱阳守的身份赴镇江看望母亲,当时陆游恰好为镇江通判。”

    “他们两人是早就认识的,这次相逢镇江,一起览观江山,举酒相属,更相唱和。”

    “乾道元年正月以后,韩元吉以考功郎征,任江东转运使。”

    “母亲在宣城去世,韩元吉先至宣城奔丧,后忧居上饶,说明其时他已将家安在了这里。”

    “丁忧其间,他潜心学问,与上饶湖潭学者王时敏多有交往。”

    张居正:宋代名门之后韩元吉,是个政治精英,也是个诗文大家。

    韩元吉是南宋前期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主要政治活动集中在孝宗朝。

    为官期间,关注百姓疾苦,力求减轻民众负担。

    提出了关于整顿吏治的建议,力求有所作为,以积极的姿态活跃于南宋前期政坛。

    韩元吉自幼承家训,政治、文学皆显著,加之韩氏一族乃北宋世家大族。

    故韩元吉朋友圈里的好友个个都是南宋的名家,这些人在为官、人格、思想等方面对他都影响颇深。

    于是,作为一个官员,韩元吉关心朝政,关心民生疾苦,主张收复失地,而这正是当时正直爱国的士人的共同心声。

    而作为一个诗人,他并不将眼光局限于个人生活的小圈子里。

    他的诗歌反映的生活面很广,战争、朝政、友情、亲情,山水风光乃至亭台草木,几乎无所不包。

    而且他的诗歌风格也是多样的,有时多种风格还交融在一起。

    还值得称道的是,韩诗的格调大都昂扬健拔,即便是晚年的诗作,也不见有衰疲委顿之态。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当时金兵南侵,直逼长江,江淮之间战云密布。

    作者有感于国家安危,临江题咏,抒发了愤激的情怀。

    上阕以写景为主,情因景生。

    起句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气势不凡。

    先是见采石矶矗立前方,抬头仰视,只觉峭壁插云,好似倚天挺立一般。

    登上峰顶的蛾眉亭后,低头俯瞰,又是另一幅图景。

    只觉悬崖千尺,直逼江渚。

    这开头两句,一仰一俯,一下一上,雄伟壮丽,极富立体感。

    下阕以抒情为主,情与景融。

    下阕紧承上句,写引起愁与恨的原由。

    天近傍晚,江潮汹涌,耳边传来了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

    当涂地处祖国腹地,可是如今却成了边塞,听到边防军的笛声,触动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

    忧国伤时,感慨无限,禁不住忧心似焚。

    这首词格调沉雄激越,与采石矶的地理环境、当时的战争情势以及作者心头为抗敌而翻动的波澜,自然融合相协。

    “乾道7年,丁忧除服,韩元吉回临安复官。”

    “这一年,朝廷派韩元吉出使金国,贺万春节。”

    “途中他利用这次难得返回中原的机会,暗暗观察敌情。”

    “凡到一驿,无论是喝茶还是洗手,哪怕是只遇到妇儿儿童,也往往主动挑直话题,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回朝以后,孝宗看了奏章以后,非常肯定他的观点。”

    “大凡出使金国的南宋使臣,大多会用诗词来表达其感受,这便慢慢形成了使金文学范式。”

    “乾道9年,韩元吉除吏部尚书,淳熙元年因遭劾以待制出知婺州。”

    “转眼到了淳熙3年,韩元吉离建宁,入都复为吏部尚书,途径崇安,再会朱熹,两个相谈甚欢。”

    “淳熙5年,韩元吉力请外任,离开朝廷,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再知婺州。”

    “淳熙7年,他致仕后开始了晚年在上饶的真正闲居生活。”

    “韩元吉一生中效的人物有数百位,而重要的人物有4位。”

    “其中吕祖谦是他的女婿,先他而逝。”

    “陆游是他交往时间最长的朋友。”

    “朱熹是他学术上的诤友,而辛弃疾则是他退居上饶时来往最密切的朋友。”

    “辛弃疾最后定居上饶的时间是在淳熙9年,即他的带湖新居落成之后。”

    “对他而言,韩元吉是政坛和文坛的老前辈。”

    “事实上,韩元吉还是当时上饶文坛的盟主,辛弃疾因此对韩元吉非常尊重。”

    “词中辛弃疾对韩氏家庭、韩元吉本人赞美有加,他们两人的感情基础主要还在于有共同的抗战理想,这在词中表现得非常清楚。”

    “韩元吉在词中对辛弃疾投闲带湖的生活有非常形象的描绘,是当时词作中最真实且贴切后首。”

    “当时,韩元吉住在上饶城南,筑苍筤亭。”

    “而辛弃疾的带湖庄园则在上饶城北,庄园最豪华的建筑当为雪楼。”

    “冬天,韩元吉从城南载酒去带湖与辛弃疾一道在雪楼观雪。”

    “但韩元吉在这次的70寿辰之后不久即下世,这首词因此成为韩元吉收到的最后的祝福。”

    “淳熙9年朱熹从临安归福建,途径上饶,住在韩元吉家。”

    “第二天,韩元吉约了当地的诗人徐衡仲一道陪朱熹游南岩一滴泉,辛弃疾知道后亦赶来相会,这便是上饶文化史上著名的南岩之会。”

    “在上饶,韩元吉与朱熹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淳熙10年,朱熹率门人在武夷山下建武夷精舍。”

    “朱熹作为理学家,与当时的文支并不隔膜,他对上饶的诗人的赵蕃、徐斯远、韩仲止都有过评价。”

    “从他一夜与弟子同看诗集,看得实在疲倦而又叫弟子读给他听,凭此一点足见他对韩元吉诗歌的着迷程度。”

    “但朱熹毕竟是理学家,他最后的一句评语便反映出对韩元吉的惋惜。”

    “认为他仅仅是一个诗人,而终究不能成道学。”

    “朱熹还是最早对韩元吉诗进行评论的人,韩元吉的诗词应该在文学史占一席之地的。”

    “淳熙14年,刚度过70岁生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51312/109375218.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51312/109375218.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