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小说 > 恐怖灵异 > 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 > 隋唐四代皇帝死磕高句丽
    自古以来,朝鲜半岛就是东亚的火药桶。

    在中国历史上,隋唐四代帝王为了周边的安定,与高句丽政权死磕了七十多年。终于达到了目的。

    一、高句丽的由来

    公元前108年,汉朝大军东进,卫满朝鲜灭亡。此后,汉武帝在原卫满朝鲜属地设置了四个郡。那时,汉朝东北有一个叫扶余的小部族,他们发生了内乱。一批人迁移到汉朝的高句丽县(今辽宁抚顺)。

    汉元帝时,国力衰落,高句丽人顺势而起,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因为国王姓高,为和后来出现的“王氏高丽”区别开,也称“高氏高丽”。

    高句丽土地贫瘠,气候寒冷,原本成不了气候。但他们武力值很强,趁着中原混乱,无暇顾及边地,吞并了周边不少小部落。

    东汉建立,高句丽太祖王高宫昏了头,请求汉朝玄菟郡的玄菟城“赏赐”给他。被拒绝后,竟然派兵进攻玄菟城。战局大大出乎他的意料:装备精良的汉军把他手下的部队打得溃不成军。经历此战,高宫郁郁而终。

    东汉末年,高句丽再次蠢蠢欲动。企图将朝鲜四郡和辽东全部纳为己有。没想到又被盘踞辽东的公孙度狠狠收拾了一把。后来,司马懿突袭公孙氏,战后又把大批辽东汉人迁回内地。这一次,高句丽的机会终于来了。

    西晋末年,他们与百济联合,占领了汉四郡。到了好太王时期,又彻底击败慕容鲜卑,征服了新罗和百济,控制了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大部分,成为东北亚地区的小霸主。

    前面提到,高句丽建国之初,位于中国东北境内。但随着他们进一步扩张,领土范围延伸至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首都也一度迁到平壤附近。所以,韩国人才将高句丽视为本国历史。

    二、辽水可广

    公元6世纪末,隋朝建立。589年,隋朝灭陈,南北实现统一。这让高句丽人陷入到恐惧。因为,他们与突厥和陈朝一起,组成过反隋同盟。如今,天下一统,还会有他们的好果子吃吗

    果然,混一南北的隋文帝致书高句丽王,“对他们多年袭扰边境表达了不满: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宜得朕怀,自求多福。

    公元596年,隋文帝要求高句丽王臣服,断绝与突厥的军事同盟。结果被断然拒绝。没办法,那就打吧。

    经过两年的准备,598年,隋文帝派海陆大军三十万攻打高句丽。由于正值雨季,陆路泥泞不堪,后勤无法及时跟进。加上海上风浪很大,有相当一批海船沉没在辽东湾。

    此战,隋军大败,活着回来的只有三万来人。

    与此同时,高句丽上下也意识到隋朝多么强大,于是遣使谢罪,防止隋朝再度入侵。隋文帝见部队损失惨重,只好撤兵,宣布维持现状。

    三、杨广三伐

    杨广继位后,开凿了大运河,储存了够吃五十年的粮食,又使突厥臣服了。这时,黄门侍郎裴矩上奏隋炀帝:“高句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听他这么一说,隋炀帝也起了征讨的心思。

    公元612年,隋炀帝下诏,动员全国兵马,集合于涿郡,然由自己亲自指挥,讨伐高句丽。为了此战,好大喜功的杨广动员了113万作战部队,负责后勤的人员也在400万左右。

    大军前锋进抵辽河,隋炀帝下令在河上修三座桥。然后,隋军包围了辽东城。由于指挥不当,供给不足,隋军连续五个月都没有拿下此城。最终,杨广首次御驾亲征以惨败告终。

    不甘心失败的杨广两年后再次率领60万大军亲征。杨广吸取了上次的教训,给予前线指挥官更多自主权。不久,隋军包围辽阳城。就在辽阳即将攻克时,国内传来了杨玄感起兵造反的消息。隋炀帝不得不回师平叛。

    平定杨玄感之乱后,隋炀帝再度将矛头对准高句丽。经过多次战争,高句丽国力消耗巨大,赶忙请降。隋炀帝本想继续征讨,彻底解决高句丽问题,但因为国内的叛乱答应了这一请求。

    隋朝最终二世而亡,所以传统史家对隋炀帝征伐多持否定态度。应该看到,杨广确实有不恤民力,好大喜功的一面。但他三次征讨高句丽,并不是非理性的疯狂,而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当时的高句丽,立国数百年,有了自己的朝廷机构,他们桀骜不驯,有和中原王朝叫板的念头和能力。更何况,他们占据了的不少土地曾经是中国故地。因此,无论是谁上台,都要征讨高句丽这样的政权。

    四、不为子孙忧

    李渊建立唐朝后,与高句丽修好,交换战俘。李世民登位后,继续维持现状。到了贞观末年,四方臣服,只有高句丽若即若离,加上他们占据的辽东为“旧中国之有”,以及新罗使者的哭诉,起了平定高句丽之心。

    此时,高句丽再次发动对新罗的战争,新罗王派使臣向唐廷求助。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动员10万大军,水陆分道进击。唐太宗加入了进攻辽东的陆军。

    唐太宗吸取了隋炀帝的教训,采取募兵制,军士自愿前往。结果,报名的人大大超乎预料,许多应征者表示自带武器,战后不求封赏,只求上阵杀敌;为了解决供应问题,唐军将随身携带的粮食,改为可供驱使的牛羊,如此减轻了后勤的负担;还有就是组织工匠研制新型攻城器械,为攻城做好了准备。

    战场形势一度势如破竹。贞观二十年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高句丽举国震恐。

    七月,唐军开始围攻此城。守军殊死抵抗,唐军连续两个月没有攻克。待天气转冷时,唐太宗被迫班师,没有灭高句丽的国。这主要是唐太宗过于谨慎,发兵太少导致。

    但这次征讨,还是攻占了辽东十城,斩杀4万,而损失不过数千人。尤其是这一战涌现出不少勇将,当然,最著名的就是薛仁贵。战前,他还是一个无名小卒,但在辽东战场,他却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唐太宗兴奋地说:“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战后,唐太宗采纳群臣的建议,偏师袭扰的策略,消耗其国力。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攻灭高句丽的任务,落到了唐高宗李治的肩上。

    五、灭国

    李治继位后,延续着父亲制定的战略,先后对高句丽发动三次小型战役,均有所斩获。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李治命苏定方率领13万大军征伐百济。

    百济不甘心失败,求助于日本。由此引发了中日白江口海战,日军大败,百济灭亡。

    666年,李治任命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6330/52488973.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6330/52488973.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