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小说 > 恐怖灵异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460章 训练和实战
    作为一名有志于立功封爵的军官,张永安自忖在训练上花费了大力气。

    他的中队在新军中也名列前茅,经常在全军演练中被表扬。

    但是在皇帝命令巡捕营士兵平叛,他带着下属中队出发时,却发现出兵打仗完全和训练不一样。

    平时走得好好的队列,现在就是走不好。

    甚至还有鞋掉了、脚崴了等琐事,让他头疼不已。

    更让他无语的是,还有人趁着自己不注意逃亡。

    以至于张永安忍不住怀疑:

    是不是自己不是带兵的料,连一百多人的中队都带不动?

    以至于他开始患得患失,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

    但是心情再怎么糟糕,行军也得继续。

    幸运的是他们没有遇到贼寇,一路上没有发生战斗。

    在傍晚即将安营扎寨时,他们第二大队的军官被聚集起来开会,张永安才发现他的中队已经表现良好。

    差的中队甚至有士兵整伍整什逃亡,据说有个大队的中队,麾下士兵已经不足一半人。

    这让张永安受到安慰的同时,又疑惑那些士兵在想什么:

    都是卫所出身,逃亡回去也会被当地卫所抓起来?

    这些人为何要冒着风险逃跑,以后上军事法庭审判?

    其他军官也想不通,只能归结为这些士兵胆小,以后在挑选正兵时还要注重胆气,选拔敢上战场的人。

    闲聊了一会儿后,第二大队的大队长从营里开会回来了,带回一个命令:

    “贼寇已被勇士营侦察大队击溃,巡捕营的任务由平叛变为守卫,抓捕逃窜乱民。”

    “第一大队负责守卫诸王府,第二大队守卫大学城。”

    “现在开始急行军,抛弃铠甲和辎重,只携带今晚作战的物资,尽快抵达大学城。”

    军令如山,张永安也顾不得讨论士兵为何会逃亡。

    回去后就吩咐士兵把沉重的铠甲给卸了,留下一个小队看守这些物资,自己率领其他两个小队,开始轻装急行军。

    不过即使这样,他们也没能在入夜前抵达大学城。直到天黑之后,才举着火把抵达——

    说到火把,就不得不提到京中开始出现的簧轮打火机了。

    因为生火特别方便,还有不同的外形可供把玩,簧轮打火机在皇家商店中贩卖后,很快开始流行。靠着手工制作的精美工艺,成为上层玩物。

    为了按照皇帝的要求普及这种这种打火机,文思院一些工匠根据它的结构,制造了体积更大、更方便制作的簧轮火把。

    这种火把,同样用棉芯和棉球吸收煤油,放进铜管或铁管里,可以用簧轮火机点燃棉芯。

    因为能够自生火,补充煤油等燃料也很方便。再加上有着防风孔的存在,可以更好地防风防雨。这种火把在面世后就受到欢迎,甚至被作为军用装备配发。

    皇帝还特意起了个名字,把它称为火炬。

    这些火炬的型号有大有小,有带簧轮能够自生火的、也有需要另外点火的,适用于不同场景。

    张永安就随身携带了一个能够自生火的小火炬,弃用了以前使用的火镰和火折子。在使用簧轮火机生火后,点燃其他人携带的大火炬。

    这些火炬,在黑夜中连成了一条线,周围还有零散的火炬,在探查是否有埋伏。

    不过那些乱民,早就被虎大威杀怕了,哪里还敢留在大学城?

    张永安顺利带着士兵抵达,并且因为他是金吾卫出身,被派去守卫清华园。

    看着清华园旁边的断壁残垣,张永安有些心惊于那些乱民的胆子之大,又担心白天的战斗只是幌子,晚上说不定就有更多乱民。

    所以他严令士兵打起精神,带着他们在清华园四周巡逻。

    担惊受怕了一整天的顾炎武等学生,在见到巡捕营大队兵马赶来后,也终于放下心来。

    很多人根本不敢回宿舍,就在清华园的宫殿里席地睡了起来。

    不过他们能睡,张永安等人根本不敢睡。冒着冬天的寒风,举着火炬在四周巡逻了一晚。

    直到次日其他几个大队过来接替,张永安才带着麾下,进入辅兵搭建的营帐中酣睡。

    一觉醒来,时间已是傍晚,张永安又被分配到了夜班。

    不过在经过一天的清理后,很多逃窜的乱民已经被抓到,这一晚不像昨晚那样,经常有抓捕乱民的喧哗声。

    清华园中的学生,也都离开了这里。或者去京城居住,或者回到了宿舍。那里现在同样有士兵守卫,不用担心安全。

    也因为此,张永安放松了很多,甚至有心情整理这两天的收获。

    虽然这两天一弹未发,也没有擒到任何贼人,张永安却仍旧觉得收获很大,认识到训练和作战的不同。

    这种临战的氛围,让他心中很是紧张。而且守卫的是清华园这座皇家别苑,又让他深感责任重大——

    这么重要的地方,如果有贼人在夜间偷偷摸进去,能造成多大破坏不敢说,他个人的前程,可能就全没了。

    所以他完全是按照战斗的标准要求士兵,直到今天才略微松口气。

    总结自己的收获后,张永安又想到了士兵逃亡的事情。

    对此他实在不明白,和轮班的士兵闲聊道:

    “你说那些逃亡的士兵,就不怕被当地卫所抓回来吗?”

    士兵当然说怕,但是一个名为钱武的伍长的回答,让他陷入深思:

    “回到卫所怕被抓,但更怕刚分下来的地没人种。”

    “要是俺死了,那地不是白分了?”

    “怎么也得留个种,以后让俺的娃儿种。”

    “要不是长官鼓励俺当军官,俺也跑回去成家生娃了。”

    北直隶在推行涿鹿区的政策,筹建议会、卫所改制的事情,张永安是知道的。

    但他实在没想到,这件事会影响巡捕营的战斗力。

    据他所知,在巡捕营从军的士兵家里,普遍受到了优待。有很多人家里被评为世袭军士,军户也都分配了三十亩以上土地。

    所以张永安之前,是认为这些士卒是应该尽忠报国的。却没想到有些士兵逃亡,正是因为被分了地。

    这让他一时陷入深思,感觉荒谬的同时,又觉得很有道理:

    『地都分下去了,要是没有子嗣继承,以后岂不要给别人?』

    『难怪那些士兵拼着受惩罚,也要先逃回去。』

    一时之间,他也不知道应该处理这件事情了。

    只能以指导员的身份写个报告,向上级护军阐述士兵的心理状态。

    这份报告,一路上报到徐光启案前。

    却是徐光启此时也在疑惑,他对巡捕营士兵够好了,为何还有人逃亡?

    原本他以为是这些士兵没有忠义之心,打算让护军加强忠义教育。

    看到张永安的报告,才明白有些士兵是担心上战场死了,急着回家留种。

    这让疑惑得解的同时,感觉有些庆幸。

    幸亏这次叛乱已经基本平定了,若是建虏来袭时发生这一出,被他寄与厚望的新军岂不要出大乱子?

    所以,他命人给张永安记了一功,同时认识到护军体系的重要性。

    若非皇帝坚持让护军体系深入中队,不惜以中队长兼任指导员的形式完成这个编制,说不定就没有人关注士兵的思想动态,无法知道士兵逃亡的原因。

    不过这么多中队长兼指导员,只有张永安发现这件事。说明大部分指导员还是做得不称职,没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所以他写了一份奏疏,和这篇报告一起呈给皇帝,请求多派些识字的文职军官担任指导员。

    要是以前,朱由检是真派不出人来。武学培养的识字学生,大多被他放在了御营担任护军。

    不过这次乱民对大学城的围攻,刺激到很多学生。有些学生愤怒于同窗好友的伤亡,想要从军报仇。

    所以朱由检下了中旨,允许巡捕营从学生中招募文书,并且让这些文书担任见习指导员。

    只要表现合格就能转正,授予从九品护军少尉身份署理指导员。以后再进军校学习,完成相关培训。

    顾炎武虽然没有同窗好友死于这次叛乱,但他在经过这场战斗后,着实对军队有了兴趣。

    再加上见习指导员允许退出,所以他在见到巡捕营招募文书的告示后,主动报名参与。

    因为他曾经写出过《军制论》,在保卫清华园的战斗中也算立下功绩。徐光启对他很是欣赏,特意安排到张永安的中队。

    张永安对顾炎武没有什么印象,但是顾炎武却曾经在箭塔上,看到张永安率着士兵巡逻。

    他对这个能以身作则的中队长印象颇好,在知道对方是张学颜的后裔后更是另眼相看。

    两人可谓是相谈甚欢,张永安也把很多文字工作交给了顾炎武。

    一个中队的文字工作说多不多,但是说少也绝对不少。

    尤其是这次发生了士兵逃亡的事情,徐光启要求各队统计名册,把实到人员列出来。

    并且让指挥军官和护军军官上报军功,给表现优异的士兵授勋。

    同时要对表现优异的队伍,进行整体表彰——

    这是相比旧军最大的不同,新军不重视斩首记功,更多是按任务完成情况。

    把立功的将士看做一个整体,记录集体功劳。

    张永安这次作为抵达大学城的先头部队,就因为表现良好记了集体一年功——

    中队里每个参与这次行动的人都减去一年磨勘期,优秀人员还有个人功。

    例如张永安就因为那篇报告,被徐光启下令记了一年功。

    他对说出那番话的钱武也很是感激,对这个因为受到自己鼓励、留下来没逃跑的伍长很是看好。认为这个人能克服害怕、欲望等情绪,将来可能成材。

    所以他把钱武写进了有功人员名单,认为以钱武的表现应该受到表彰。同时推荐钱武进入巡捕营教导队,让他有更好的条件学习,方便以后考军校。

    顾炎武在文书上看到的,就是这些密密麻麻的名单和文字。从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的他,对此咋舌不已。

    他本来以为一个百人队的文书工作没有什么难的,此时才认识到自己小觑了这件事。

    如果不认真去做的话,他连文书的本职都做不好,更别说担任见习指导员、做好士兵的思想工作了。

    再看到这次出兵消耗的粮食、油料等物资,他更是感觉到军队的耗费之大——

    一场一弹未发的战斗,都要消耗这么多。士兵立下功劳,也需要朝廷赏赐。

    如果战斗激烈些,估计耗费会更巨。难怪朝廷要加征辽饷,当今皇帝要征收有产税。

    不过看着张永安对麾下士卒大多是记功而没惩罚,甚至连逃亡的士兵如何处罚都没提出意见,顾炎武提出疑问道:

    “《纪效新书》说:凡行列不齐,行走错乱,擅离队伍……俱治军法。”

    “为何张中尉对这些人,没有提出惩罚?”

    张永安有些为难道:

    “这些人逃亡事出有因,巡捕营也没定下如何处置。”

    “本官打算等上面定下了,对他们一并惩罚。”

    顾炎武对此摇头道:

    “不然!”

    “赏功的同时必须罚过,才能让士卒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不能让他们觉得逃亡也无所谓,大不了就是没功劳。”

    说着,他还抨击徐光启,认为这个人太软弱:

    “要我说,徐学士就是太文气、治军还不够狠。”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65373/98045344.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65373/98045344.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