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上的早餐也很有特色。
虎永刚点了一份“托乎面”,这是当地有名的汤面。以羊肉为底的汤,搭配黑木耳、青红辣椒等食材,味道十分鲜美。一大碗这样的热汤,与刚出锅的面条简直是绝配;
宁静则要了一碗“羊肉苞谷面”,这道面食也是以羊肉汤为底,颜色金黄、口感爽滑的苞谷面上搭配了几块大大的羊肉,和一些绿色蔬菜,味道鲜美且营养丰富。
这里的烤包子也不同于叶城的,区别之处在于,叶城包的是大块的牛肉,而这里是将大块的羊排包进包子里,形状类似“大鸡腿”,外皮酥脆,内馅鲜美。
两人还一人尝了一个南瓜包子,说是包子,其实类同于内地的蒸饺。皮很薄,南瓜馅儿十足,不过味道很特别。
虎永刚很好奇,英吉沙人怎么这么喜欢吃南瓜,又是烤南瓜又是南瓜包子的。
问了一下度娘,原来新疆的南瓜品种较多,因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南瓜的口感都非常好。
尤其是一种长得奇丑无比、形似的大纺锤状的南瓜,因其香、糯、沙、粉、甜的风味,居然称为贵族南瓜!
吃完了早餐,时间还早。这边的景区大多都是十点以后才开门。
不过,宁静问了一下度娘,英吉沙除了南湖公园、北湖公园等少数几个地方,其它也没有什么自然风光好欣赏的。
酒店“古丽”推荐他们,可以去萨罕镇那边看看沙漠风光。
虎永刚觉得,这里不过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地带,应该没有什么好玩的,就不想去了。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这边的沙漠很有特色,看似荒芜的戈壁沙漠之间,绿植纵横交错,狐狸、鹅喉羚等沙漠精灵自由奔跑。
因其不仅有奇特的沙漠天象景观,还有丰富的动植物群落,两年后被开发成“英吉沙萨罕国家沙漠公园”。
此刻两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就去看一下英吉沙的人文景观。
他们第一处去了位于县城克孜勒路与萨罕路交汇处南侧西北方的英吉沙古街。
这里大多为阿特巴扎居民建筑,当地维吾尔族人生活的居民区。
和其他城市古街、古镇差不多,这里也是进行了商业开发,两边有许多的店铺,卖手工艺品的居多。
宁静一到街口就很失望,不想往进去玩了。
虎永刚却不死心,坚持往小巷里走了走。结果还真没让他失望,越深入越有味道。
里面住的基本都是不会说普通话的土著维吾尔族人,街边有补鞋的、打铁的,依然保留着原生态的市井生活。
特别是街道两侧的红色民居墙壁,颜色分外迷人,别有一种独特的民族风情。
到了“土陶之乡“、“小刀之乡”,那土陶村和小刀村必然是要去看一看的。
虎永刚两人先来到了英吉沙县城西南一公里的土陶村。
这个村子民居的建筑风格很独特,有着浓厚的维吾尔族风情和地方特色。
房子外表和院墙是都用泥巴糊的,墙上嵌着土陶制作的花瓶、碗和盘子作装饰。
别看这些房子的外表简陋原始,里面却是别有洞天:基本都是方方正正的大院子,花瓷砖铺地。
院里都搭着高高的木架子,上面挂满了一串串的葡萄和大大小小的葫芦。
村里人的土陶作坊、土陶窑口都在自家的院子里,这里的土陶制作生产都是家庭作坊式的。
这些维吾尔族院子里或者屋檐下,都有一张很大的床,他们叫“卡塔”或凉床,有的比双人床还要宽,通常三面有栏杆,床上铺着红红绿绿有民族特色的毯子。
这种卡塔可以用于纳凉、会客、聊天,可以用来喝茶、吃饭、休息,也是年轻人打牌下棋、孩子们嬉戏玩耍的好地方。
据村里人介绍,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她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而兴起,其间不断发展创新,一直流传至今。
而英吉沙土陶分为“素陶”和“琉璃陶”两类,尤以仿古土陶最为著名。
在土陶村人的眼中,土陶是有生命和呼吸的。
素陶大缸里外不上釉,专用于盛放粮食、种子等,能保持容器的透气性,利于粮食种子的长期存放;
而用于盛放果酱、盐水和葡萄酒的土陶,则需要里外上釉,堵住呼吸。这样既使盛放的液体不渗漏,又起到了装饰效果。
在土陶的制作上,当地人喜欢鲜艳的色彩,常在碗盘上将对比色放在一起,炫目耀眼;
图案也是简洁的粗线条、几何型和花卉型,以平涂见长,看上去有一种唐三彩的感觉。
英吉沙土陶的特点是风格古老质朴,完全是手工制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而且英吉沙土陶是以手口方式传承,没有详细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67616/106626105.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67616/106626105.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