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历64年4月10日,关中,高陵县。
一辆电动车缓缓的在县城的主干道上行驶。徐凡看着热闹的街道。
而坐在他身边的徐爱民说道:“绍儿跟着大司农陈舍,一直在大汉最贫困的乡村巡视,写了很多有关于乡村的见闻,让孩子感触非常深呐,本以为我大汉应该实现了全面富裕,但通过绍儿的见闻,大汉贫穷的地方还是不少啊。”
徐凡笑道:“偏远地区的富裕本就比关中要难十倍都不止,只要大汉还在进步就好,以后把水泥马路修到那些乡村,情况就会好很多。”
有他自己的世界的对比,他认为大汉农村的工作已经做的很好了。科技不够,资源来凑,人均占有资源量提升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就直线下降,现在这些地区贫困都是暂时的,只是因为大汉的道路还没有修到那里,本地的资源没有办法开发。
现在大汉的水泥产量还是太低了,也只是勉强突破了1亿吨,这点产能还做不到村村通公路的水准。
徐爱民笑道:“绍儿倒是想到了一个改善乡村经济的方法,就是由朝廷订购这些贫困地区的蔬菜和水果用来给汉吏如日常食用,汉吏有两百余万,加上大夫护士,教师等事业编,少府的工匠共有800余万了,他们也是相对富裕的人群。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他们消费贫困地区的水果蔬菜,可以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孩儿一个认为这个方法不错,虽然成本高一些,但朝廷不能什么帐都算成本。”
徐凡道:“这算是一个方法。”
“绍儿巡视大汉好几个郡县,认为现在大汉的发展比东南郡县发展的快,这些地区普遍富裕,尤其是乡村比北方富裕,说是全面实现了高等富裕社会也不为过。
西北却相对寒苦,城市的规模小,产业也不算太兴旺,乡村更是寒苦。
绍儿认为北方虽然寒苦,却是大汉的根基之地,尤其是深入内陆的北方郡县,被南方沿海郡县虹吸财富,朝廷应该平衡南北的差距。”
“还有认为这也是朝廷下一步要改善的地方,这些年南方发展的越来越快,西北地区除了长安城,其他郡县的发展的确不如南方,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容易引起大汉经济的结构失衡。”
徐凡点点头,北方在发展经济方面,尤其是工业化时代的确不如南方。
要按最高效的配比,大汉的几大工业区的确应该建立在南方,但国家不是工厂,不能光讲效率,有时候还得讲公平,这就要牺牲一定的效益来弥补地方发展的差异。
要让工匠在当地找到工作,而不是让他们去几千里之外的地方打工,人为的造成家庭伦理的悲剧。
而后徐爱民又拿出徐晟的奏折,上面既有写汽车产业的发展对大汉基建的影响,认为大汉建设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要考虑科技带来的影响,保留扩充的余地。
还有这次大汉清洗南方的见闻。徐晟认为朝廷在南方的影响力太差了,以至于当地诸侯豪强,目无法纪,残害百姓,他认为应该在南方建立陪都,加强对当地豪强诸侯的管理。
同时强化刺史制度,加强大汉十三州刺史的权利,让他们用严刑峻法震慑住地方的汉吏,豪强,诸侯贵族。
徐爱民忍住怒气道:“这种蛀虫发现一个抓一个,我大汉有的是流放之地,让他们用余生偿还自己的罪孽。”
他也知道诸侯国的贵族豪强贪婪豪横,却没有想到他们会如此无法无天,自己享受荣华富贵还不够,还要肆无忌惮的残害百姓。
这是徐爱民见识少,大汉的贵族豪强比起另外一条时间线的贵族豪强,已经算是好很多了。
真实历史线上的西汉豪强,那才是真正的嚣张跋扈,目无法纪,西汉的皇帝只能用酷力来打击这些无法无天的贵族豪强。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灌夫,家中累累的资产有几千万,每天的食客少则几十,多则近百。为了在田园中修筑堤塘,灌溉农田,他的宗族和宾客扩张权势,垄断利益,在颍川一带横行霸道。
弄的整个颍川郡暗无天日,颍川的儿童于是作歌唱道:“颍水清清,灌氏安宁;颍水浑浊,灌氏灭族。”
还有武帝的舅舅田蚡,在黄河水位高涨的时候,为了保住自己家的田地,居然直接掘了黄河大堤。
导致中原腹地泽国千里,更绝得是,他为了防止自己的田庄再发大水,居然禁止当地的官员修补黄河大堤。
这种状态居然一直维持了13年,大汉朝廷上下都不敢通报这种事情,还是汉武帝巡视地方的时候才知道这事情,而后派羽林军为主力堵住了这个缺口。
有这个范例在,大队长都算是为国为民了。
徐凡苦笑道:“想要吏治清明何其难。”
徐晟说的这几股硕鼠其实是一伙的,以汉吏监督汉吏,根本不能长久。反而会臃肿汉吏体系,让大汉的百姓白白浪费钱财,圈养更多的官员。
我大明对官员监督是最严苛的,朱元璋用特务统治国家,建立了庞大的锦衣卫体系,结果这个体系很快和明吏同流合污,后面又弄出了东厂,没多久又不顶用,又弄个西厂,还不顶用,再弄一个内厂,一个接一个,直接成为了套娃了,这些所谓的厂卫,唯一的正面作用可能就是为后世的影视剧提供了素材了。
而后徐爱民又对着徐凡念了自己两个儿子的功课,基本上都是他们这一路上遇到大汉的矛盾,以及他们自己想到的解决方法。
从他们奏折当中,就能看出两个人性格和处理问题的不同选择。
徐绍保护救济底层百姓的利益,在遇到分歧,矛盾的双方也更偏向于底层的百姓。
而徐晟这相对来说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地位上,在处理矛盾的时候没有偏袒哪一方,而是想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大汉在发展当中遇到的矛盾。
“父亲,您认为绍儿和晟儿,谁更加适合为太子?”
徐爱民看完这些奏折就感到为难,这两个儿子都很优秀,一时间他不知道该选择谁为太子。
他终于有点理解上古圣君帝尧的内心了,如此庞大的国家,如此繁华的盛世,不选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他如何放心把大汉这个庞大的帝国交给他。
而且他的烦恼更甚于帝尧,帝尧的继承人只有大禹一个,但他却有两个优秀的儿子。
所以他才把这些奏折念给徐凡听,也有让自己父亲为自己做出抉择的意思。
徐凡笑道:“两人都非常优秀,选谁都可以继承大汉,但如果你真拿不出主意的话,父亲倒是有一个方法可以供你参考。”
“什么方法?”
“成为大汉天子是需要大汉所有百姓认可的,而贤者就是天下百姓的代表,你可以让贤者投票选择他们其中一位为大汉的太子。”
“贤者选拔?”徐爱民有点愕然,内心还是有点抗拒这样的方法。
虽然他父亲一直教导他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徐爱民也承认这一点,但他认为徐室对天下的贡献更大,说是天下的家主也不为过。
而现在让贤者选拔太子,这不就相当于承认贤者们有权利选拔未来的皇帝。
“天下的大势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现在天下的大势就是,工业化社会越来越复杂,需要的管理者也越来越多,就需要更多人成为天下的主人,这个趋势没有人能违背,即便是你我挡在这个大势面前,也只是螳臂当车。”
徐爱民有点不赞同道:“像父亲说的那种制度,那就真和礼记当中大同盛世一样,只是一种完美社会的设想,但现实当中百姓是有很多性格缺陷,短视,贪婪,无知,他们还是需要有人去指引的。”
“就像这高陵郡,即便有刘恒这样的领导者,公孙弘这样的干吏,有诸子百家的精英汇聚,但因为放的权力太大,他们还是做了一团乱麻。”
在两年前刘恒上书在大汉进行地方民主试点,徐爱民思考几天之后就答应下来了。
他登基的时候向天下承诺过,要在30年内把大汉建设成为高等富裕的社会,而现在30年的时间马上要到了。
大汉这三十年也发展的非常快,天下的财富翻了几十倍,大汉的财政也翻了好十几倍,可以说大汉保持了开国时期迅猛发展的势头。
徐爱民承诺的高等富裕生活基本上算是基本上达成了,但大汉下一步该走向何方?徐爱民感到迷茫了。
他的前面已经没有路可以走了,刘恒的上书对他来说刚刚好,可以为他探索大汉新的发展道路,所以他才同意了这个试点。
徐爱民和大汉三公九卿商议半个月时间,决定把内史郡划出九个县,成立高陵郡,作为试点的地方。
但这两年下来,试点的效果可谓是一言难尽。
最开始高陵郡百姓根本不相信,还是刘恒不断用广播向全郡的百姓普及试点前因后果,以及他们所拥有的权利。
靠着刘恒几十年在大汉积累的声望,当地百姓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在意见相当中状告了欺负他们的汉吏。说高陵县有一个市集花了500万修建,说是要解决高陵县西部的市民蔬菜问题。
但不到三年时间,县衙就说市集花费太高,导致县衙入不敷出,于是承包了给了私人。
而新来的东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简单,把摊位费提升三倍,开除了八成的市集管理者和清理工,当年就扭亏为赢,赚了300多万,而那个所谓的东家就是高陵县主簿的族兄。
刘恒和公孙弘得到百姓的举报也不客气,只要百姓告状的汉吏,他们马上去查,查到证据确凿的,他们就按法令处置。
当地百姓看有效果之后,纷纷跟进,把自己日常受到欺凌,对生活不满的地方都通过意见箱传递到刘恒他们手中。
关中虽然是整个大汉吏治最清明的地方,但也有许多阳光照射不到的角落。只是刘恒这些大汉高层不清楚而已。
毕竟这种事情一向是瞒上不瞒下,下面的人对他们做的事情那可是清清楚楚,毕竟百姓就是受到欺负的人。
只是他们没有办法。把自己受的委屈,受到的欺负上报,让上面的人看到,而现在刘恒给了他们一个机会。
当地百姓发现上面真会处罚这些犯错的汉吏,自己的沉冤也可以得到昭雪。
于是纷纷向刘恒和公孙弘告状,试点最开始却成为了一场对高陵九县汉吏的一场大清洗。
经过了三个月的清洗,试点的九县,一半的汉吏都被罢免,其中有三成因为职务犯罪直接流放到海外。
刘恒原木立信,瞬间得到了试点郡县百姓的认可了,当地的百姓第一次发现自己有罢免汉吏的权利,参加对自己家乡管理的热情顿时高涨起来了。
刘恒趁机成立了国社,是农社在城市当中的变种,以小区为生活单位,工厂为生产单位。
实行陈郡四部分红的之政策,当地的百姓自己生产财富,自己管理财富,管理自己的生活。
组建百业大会,由高陵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组成。负责审核高陵郡日常大大小小的政务。
同时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沟通上的效率,大汉的广播快速普及,尤其是在观众几乎每个郡都有广播。
刘恒则利用上新式的广播系统,重大的政务,由郡守府通过广播向全郡百姓宣告,在约定时间由大家投票执行还是否定。真正在践行大同之道。
但两年多时间实践下来,理论和实践起了很大的冲突。
就以最简单的占道经营为例,原本高陵郡是有巡检,驱赶这些小商小贩,能保持主干道的畅通。
但小商贩对巡检怨声载道,当地的百姓也站在小商贩一边,认为巡检管的太宽,太严,不利于百姓的提升收入。
于是经过全郡人的投票,高陵郡七成百姓同意了废除巡检驱赶小商贩的条令。
最开始的时候全城的百姓都是欢呼的,这是他们第一次行使权力改变郡县的条令,国家主人这个概念第一次是如此深入人心。
但很快他们就笑不出来了,没了巡检的驱赶,街道上的小商小贩越来越多,他们霸占的道路也越来越多,一条双向四车道的马路能被他们霸占一大半,以至于连马路都给堵住了。
这一下让城里的市民阶级烦恼了,他们上下班被堵在路上,接送小孩也被堵在路上。
此时他们才发现,这座城市还是少不了巡检来维护秩序。
于是三个月之后,有一个市民收集了上千人的签名,又开始提议恢复巡检制度了。
这次有五成四的百姓支持率勉强通过这条法律,也就是说忙碌了三个月时间,一切又回到了原样。
后面大家又开始提升福利制度,说1000钱的基础养老金太少了,应该提升到3000钱,还有教育制度,关中是大汉最富裕的地区,义务教育已经开始普及到中学,不过因为这几年,科技飞速发展,中等教育也开始分成中学和高中了。
但高陵的百姓认为教育就应该免费,于是高陵郡100多所中学,30多所高中,七所技术学校,两所学府应该全部开始实行义务教育。
而刘恒,公孙弘和百业代表分歧很大,刘宏认为提升福利待遇可以,但一定要量力而为,超出了生产力的福利待遇,那就是沉重的负担。
制定任何政策之前都要先想想钱从什么地方来。
但百业代表们没有这个政务经验,做主人嘛,当然要行使主人的权利,要是一点变化都没有,这个主人不白当了,双方经过激烈的讨论策,达成了妥协,对这些福利政策进行一年的试点。
但很快就出现问题了,试点高陵的税收可以自己支配,虽然高陵收入提升了三倍。但即便有这些税收,也从不担不起高陵县如此高昂的福利待遇。
当年高陵郡的财政支出增长了500。收入却只增加了不到三成,财政直接入不敷出。
在贤者大会上,刘恒给所有贤者和听取会议的普通百姓,说了解决财政危机的两个方法。
一就是加税,增加的赋税覆盖掉福利的支出,房产税的标准直接定在最低,只要有房子就要缴纳1的房产税,而后根据面积定为五档,分别交1,2,3,4,5的房产税,由这些税收承担养老金的开支。
而后增加个人所得税,税的起征点降低到千钱,收入超过万钱的人都要交出一半的收入,以这笔钱来作为教育的开支。
再增加资产税的征收比例,以这笔钱来覆盖医疗福利的开支。
后面还有遗产税,消费税,奢侈品税,总之前面加税增加收入,覆盖住财政的开支,实现收支的平衡。
而听到这话,所有的百姓脸都快抽成包子了,税收这样加下去,他们赚的钱一半都要用来交税了,这还是他们尊重的刘青天?
这简直是刘扒皮,天都被他扒高了三尺了。
不想加税那也很简单,所有的福利待遇恢复,以此减少郡县开支。
全郡百姓明白这些福利开支都是由自己承担,终于开始冷静下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