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凡下达完命令之后,李德却是一脸苦闷道:“陛下,您这样增加工匠的俸禄,就更加没有人愿意去屯垦了。”
李德成为了大汉假相之后,主抓屯垦,农业与水利工程建设几方面的事务。
这其中农业和水利建设还好办,大汉每年都有二十亿的专项的资金,用来兴修水渠,修农村驰道补贴给农户。
加上新式的耕作技术,化肥技术,以及抽水机的普及,大汉粮食的亩产一直在提升,关中粮食产能已经普遍达到了3石每亩。
普通农户一年的收入可以突破12000钱,要是靠近城池的农村再弄一点副业,卖点蔬菜水果,鸡鸭等家禽,一年2~3万钱的收入是轻轻松松的。
这在大汉的农户当中是妥妥高收入人群,按照大汉的标准,年收入破万的农户属于中户,年收入达到3万就是属于富户标准,在大汉属于小康之家。
医疗,教育,住房都不会成为这个家族的阻碍了,当然不是阻碍不代表什么问题都没有,看得起病,不代表所有的病都能治的好,上的起学,不代表一定能考得上学府。但总的而言,关中的农户算的是这天下农户当中最幸福的一批人。
但就是因为关中的条件太好了,关中的百姓就更加不愿意去其他地方去屯垦。
吹成鱼米之乡的江南又能怎么样?能比得上他们天府之国的关中?号称玉石玛瑙遍地的西域,那也不过是吹风沙的地方,辽东南洋,那也只是化外之民待的地方。
关中的百姓骄傲的认为自己的家乡就是天下最好的地方,他们根本不愿意去其他的蛮荒之地。
所以对李德来说,每年最头疼的事情反而是,安排关中屯垦的名额,谁都不愿意离开富饶的关中,但偏偏天子又看重公平,把屯垦的名额平均分给天下各郡。
像大漠,河北,蜀中这些地方不是人口稠密,山多地少的地方,就是环境极其恶劣的地方,他们对朝廷安排的屯垦大致是满意的,毕竟他们在家乡也没什么出路,屯垦了还能获得一小块土地。
但在关中,三川郡,陈郡,会稽郡等富裕的郡县,他们本身待的地方就是天下最富裕的地方,怎么愿意再去寒苦之地?
所以每年都跟打游击战一样,要抓人去屯垦。而现在朝廷又要增加最低俸禄标准,这显然是极其有利于这些工业郡的,他屯垦的工作自然就变得越发艰难了。
徐凡宽慰道:“屯垦和增加俸禄是相辅相成的事情,没有假相你每年安置几十万青壮屯垦,大汉的产业根本吸纳根本不了每年成年的青壮,而且没有屯垦扩张的市场,大汉的产业也容易饱和,到时候工匠不要说增加俸禄了,只怕俸禄还要下降。”
“而且我大汉占据了这么多土地,但要是没有我们自己人去开拓,这些土地只能得而复失,屯垦政策是我们整个大汉都受益的政策,那就要我大汉百姓同时承担这个责任。”
可能是皇帝做的久了。徐凡越发觉得公平真是一种很奢侈,很珍贵的东西,大汉为了维护这份公平,每年要多花好几亿钱,只为所有的人都共同承担这份屯垦责任。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大汉所有阶级都不满,但因为分担了压力,所有人都能压抑这股不满。
难怪历史上那么多强盛的王朝,打下了那么大的疆域,终究还是丢失了,每年安排几十万百姓戍边,这不亚于每年都要打一场大仗,还要安抚国家内部百姓的不满。在封建王朝那种本就不平等的制度下,这根本是做不到的事情,而且封建官僚也不愿意做这么辛苦的事情。
他们只能捡简单的事情做,驻扎一支军队,守护这片庞大的土地,但没有百姓的军队只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最终还是在这片土地上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即便工业国做到这样的事情,那也是死命压榨本土的百姓。逼着这些百姓没有选择,只能流落异乡。
想到历史上的经验,徐凡内心有一种预计,像大汉这样每年大规模的屯垦,会在他之后结束,他不想办法做这困难的事情,后世的子孙就根本做不了。
而没有足够的百姓驻扎在当地,大汉现在庞大的势力,能不能保住其中的一半都是一个未知之数。
大汉历二十一年,九月十九日,少府令府衙。
陈爱民一坐上自己的工作位,张扬神神秘秘笑着道:“爱民,有大好事。”
陈爱民满不在意拿出算盘准备工作道:“什么好事?”
张扬笑道:“朝廷又要颁布均富贵法令了,我等的俸禄会增加一成,而且接下来几年还会不断增加。”
“嗯!”陈爱民点头开始拨弄算盘。
“什么嗯!你们这些年轻人真不知道感恩,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事,几年前我们的俸禄可连现在的一半都没有,长安米贵,要不是朝廷的福利待遇好,就这点俸禄,某早就自己去做掌柜了。这次再增加俸禄,某打算在长安城买一座宅子,靠近中学,好让允儿更好的学习。”
少府其他汉吏今日也是极其激动兴奋的,可以增加俸禄,谁都高兴。
果然到了下午,少府正式下了通知,他们所有人的俸禄增加一成,从今年的9月开始算。
同时这個命令也下达了到了少府各大的工厂当中,舆论宣传也开始跟上。
大汉丞相周勃,在九月的大汉月报特别周刊上,发表了向小康之治全面进攻的文章。
文章中重点介绍了大汉的《最低俸禄标准》政策,说这个政策是大汉实现全面小康之治的战车。大汉将会根据产业发展的速度,不断增加最低俸禄,这个政策将在三年内,让大汉五成的百姓年收入突破三万钱,成为小康之家,六年内让大汉七成的百姓,成为小康之家,而后周勃畅想当他结束任期的时候,大汉基本完成小康之治。
周勃的文章引起了整个关中乃至大汉的轰动,大汉的各大月报纷纷转载他的文章。以前大汉有《均富贵法令》,但那也是只是临时性的措施。
而现在朝廷想把这个朝廷正规化,法令化,各大报社的主编都写文章讨论这项政策对大汉的影响力。
其中赞成这项法令的主编,认为朝廷这是实现大同之治必由的道路,是最可行最清晰的道路,每年的进步可以清晰可见,大同理想将不再遥远。
而不赞成这项法令的主编则认为,这项政策太过于偏激,会像子贡赎人一样,形成反向的效果。大汉的作坊也不是那么好经营的,每年都有大量的作坊倒闭破产。
而这项法令将会持续增加大汉作坊的生产成本,直至这些作坊主难以承受这些增加的成本,最后不得不倒闭破产,而作坊都倒闭了,工匠不要说增加俸禄了,连差事都找不到。
赞成和反对的势力相差无几,双方在月报上打的不可开交,倒是让大汉的报纸行业,增加了一倍多的市场,很多原本不看月报的人形成了消费习惯。
关中的作坊主则哀嚎连连,不断的向四周的人抱怨,俸禄增加的太快,太高,厂子已经办不下去了。
还有不少作坊主直接威胁道,要是朝廷继续这样增加俸禄,他们只能把作坊迁移到其他俸禄低的地方了。
甚至已经有很多的作坊开始付诸行动了,关中的人力成本实在是太高,朝廷管的严,竞争压力又大,墨家的总部还在关中,这些墨者总是组织工匠和他们做对,而且关中的百姓也太刁钻了,一个不合他们的心意就要罢工游行示威,现在朝廷还要弄一个最低俸禄法令,要每年让他们增加工匠的俸禄。以前朝廷是几年来一刀,现在这是打算钝刀子割肉,根本不想让他们活下去。
整个九月下旬,长安城撤退了上百家作坊,这些作坊有的撤退到了上郡,有的去了北地郡,还有的去了陇西郡,金城郡,甚至有一些商贾觉得,反正轨道都开通了,干脆直接把作坊搬到河西去,即便增加一些运费,那也好过增加的俸禄开支,现在长安城一个工匠的俸禄相当于河西5个工匠,这谁扛得住,于是大汉的纺织产业开始向那些比较贫瘠的郡县转移。
而整个长安城来自于关中的工匠阶级欢声不断。为此支持朝廷颁布《最低俸禄标准》的游行示威持续了十几天时间。
几乎每天完成差事之后,工匠们就会自发的组织在一起,他们从各个街道当中汇聚到朱雀大街,形成几万人的规模,最后集中在建章宫之外,载歌载舞的庆祝,这倒是带动了一波经济热潮。
但长安城的市民只高兴了半个月,很快屯垦令的告示,就贴满了整个长安城的大小市坊,今年长安城将会征调5000人屯垦,屯垦府衙将会按照户籍来抽签决定屯垦的青壮。一时间整个长安城的百姓都开始慌张的准备应对屯垦的事情了。
关中,霸上钢铁厂。
张扬和陈爱民两个人来到了管事办公室。
钢铁厂管事周墨殷勤招待道:“两位小兄弟请喝茶,这是上等的香山毛尖,今年新采的茶,喝了这茶可以提神醒脑,百病不侵。”
张扬喝了一口笑道:“周管事,我们兄弟来厂子里只是为了通知少府的命令,朝廷已经下了命令了,你们厂分到了100个名额去屯垦,希望周管事要完成朝廷交给您的任务。”
周墨道:“二位能不能向少府令说明一下我们厂的情况,现在厂子里正在准备扩产,本就人手不足了,我们还要向外招募工匠,根本找不到100个青壮去屯垦,朝廷即便是颁布法令,那也要按现实的情况来执行,天子他老人家不是说过,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屯垦令为了解决那些无所事事的游民准备的,而我们钢铁厂每个工匠,都是在为大汉的小康之治努力建设,他们在钢铁厂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张扬淡然笑道:“周管事,您是高看我们兄弟了。我们只是传达命令的小吏,哪里有资格质疑朝廷政策的好坏?
倒是您可以经常见到天子和少府令,要是您觉得屯肯令不适合你们霸上钢铁厂,可以面见天子和少府令陈情,和我等这等说有什么用?”
周墨不满道:“老杨也真是的,本来以为他成为了少府令,能给我们争取一点权益,结果做的还不如大铁锤,早知道会这样,还不如让大铁锤继续管理少府。”
大汉自从组建屯垦官署之后,每年这个时期关中都会鸡飞狗跳,但因为有大铁锤在,屯垦法令对他们这些工厂影响并不大,也就是这两年每年会让他们出五六十个名额去屯垦,但今年增加了将近一倍,这让周墨觉得,杨雄这个少府令做的还不如大铁锤好。
对于周墨的牢骚话,张扬只当没听见,人家是两千石的管事,可以随时面见天子的元老,再抱怨也不是他们可以管的。
两人就这样快速的离开了钢铁厂,而在他们离开钢铁厂的路上,遇到的工匠都对他们怒目以视,认为是他们两人带来了灾祸。
陈爱民有点委屈道:“我等不过是传达的命令,这些工匠就好像要吃了我们一样。”
张扬淡然道:“习惯就好了,这些人在关中过的好好的,朝廷偏偏要把他们拉到塞外去屯垦,这事情要放在某身上,某不但生气还想打人。”
陈爱民道:“但屯垦是每个大汉百姓应尽的义务,大汉不是大秦,把屯垦当做徭役交给少数人,这对那些屯垦的百姓也太不公平了。也会降低屯垦百姓对朝廷的认同感。当年大秦的南疆军不就是因为不满大秦屯垦,把他们丢在南方十几年时,后面天子起义反秦,庞大的南将军就坐视大秦帝国毁灭。”
张扬好笑道:“那只是历史课本上的内容,上面可不会说所谓的南疆军大部分都是六国的遗民,这支军队来到了中原,到底是和我汉军交锋还是和秦军交锋,这都是未知之数。”
而后他也有点抱怨道:“关中的日子过得好好的。上面就是要搞出这种事端,每年平白无故的给我们增加大量的差事,不知道多少家庭为屯垦的事情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啊,真不知道这屯垦令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啊?”
陈爱民吃惊道:“只不过是一个屯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73713/95154041.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73713/95154041.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