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金手指
俄罗斯帝国组建内河舰队是有传统的,早在1863年,俄罗斯帝国就使用轮船改装了一批炮艇,组建了华沙舰队。
1886年,俄罗斯帝国从波罗的海舰队抽调了三艘鱼雷艇,组建了第聂伯河舰队。
1858年签订的《瑷珲条约》规定,阿穆尔河上中游被划为清俄两国界河,伯力以下的下游全部属俄罗斯内河,隶属于阿穆尔总督区。
西伯利亚舰队母港虽然在海参崴,常年待在长崎指望不上。
所以阿穆尔河组建一支内河舰队也就成为可能。
乔治也不需要帝国出钱,只需要帝国同意,组建阿穆尔河舰队的钱,乔治自己掏了。
说是舰队,其实只有2艘巡逻炮艇而已。
乔治不可能一上来就驱逐舰巡洋舰的,那肯定会被帝国海军盯上,迟早为西伯利亚舰队作嫁衣裳。
巡逻炮艇只装备一门75毫米速射炮,2挺机枪,全长385米,宽45米,吃水19米,排水量76吨,最高航速20节,航程1000海里。
这样的小船别说波罗的海舰队和黑海舰队,恐怕连西伯利亚舰队都看不上。
乔治现在也学会精打细算了,由于这是两艘真正的内河巡逻艇,所以连装甲都不准备使用,纯粹的木船。
计划一出,别说乔治,连尼古拉都感觉有点寒酸,主动询问乔治,用不用从黑海舰队支援给乔治两艘鱼雷艇。
乔治不要。
阿穆尔河对岸连居民都没有,更没有清帝国驻军,舰炮和机枪至少可以吓唬人,鱼雷根本没用。
寒酸不寒酸的吧,乔治没关系。
重要的是有了阿穆尔河舰队这个名义,乔治接下来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增加船只数量。
更重要的是,有了建造这两艘巡逻艇的经验,海参崴造船厂接下来就可以尝试建造更强大的军舰了。
日本海军虽然好高骛远,但其最新式的防护巡洋舰“秋津洲”号,是由英国船厂设计,由日本横须贺海军造船厂于今年3月份开工建造的。
“秋津洲”排水量3100吨,舰长917米,宽1314米,吃水532米,甲板装甲厚75毫米。
连日本人都开始尝试自行建造军舰了,乔治还有什么理由懈怠呢。
没什么好说的,造吧!
今年夏天,又有一批钢铁设备抵达海参崴,阿穆尔现在的钢铁年产量已经达到20万吨,俄罗斯帝国整体的钢铁年产量正式破百万。
这个“百万”要加引号。
阿穆尔的20万,是实打实的20万。
俄罗斯所谓的破“百万”,真实产量大概只有80万吨左右。
这80万吨里,还得减去阿穆尔的20万,以及大约一半的生铁。
建炮台组建内河舰队的同时,乔治也没有忽视海参崴的优势项目。
海参崴的优势项目是汽车和飞机。
海参崴汽车厂现在已经可以生产装甲房车。
把装甲房车里的大沙发和茶几去掉,装上一挺重机枪,装甲房车就可以变成真正的装甲车。
不过当乔治把卡尔波夫和库克列夫都叫来,向他们描述装甲车的概念时,却遭到卡尔波夫和库克列夫的反对。
“公爵,如果强化装甲的话,车体重量会达到发动机无法承担的程度,到时候我们只会得到一坨根本无法移动的铁疙瘩。”
库克列夫从来没想过把装甲房车改造成武器。
海参崴汽车厂生产的装甲房车,防护能力是针对刺客粗制滥造的各种炸弹,在威力上和军用武器有很大区别。
按照乔治的要求,装甲车是要应用到战场上的,这样的话,对于防护力的要求就将大大提高,以现有的技术水平,根本做不到。
“如果缩小体积,减少人员配置,只保留一名驾驶员和一名机枪手,只对重点部位进行装甲强化,而且对于速度没有要求,这样也做不到吗?”
乔治并不认为难度有多大。
这是装甲车,又不是坦克,只需要强化正面装甲就够了,以现在的技术水平,坦克肯定是造不出来,可难道连装甲车也不行吗?
装甲车出现的时间,远比乔治想象中的更早。
1855年,英国的j·科恩在蒸汽拖拉机的底盘上安装机枪和装甲,制成了一辆轮式装甲车,并获得专利,这是全世界最早的装甲车。
海参崴汽车厂已经拥有生产装甲汽车的经验,将装甲汽车改装成体积更小,防护力更强的装甲车,技术上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公爵,如果只考虑防御缓和攻击的话,那我们不如先尝试制造装甲列车。”
卡尔波夫的脑袋,比库克列夫好使多了。
装甲车最大的技术难点是动力。
如果是装甲列车,那就不存在动力问题了。
有了装甲列车,也就没有必要围绕海参崴修炮台,只需要围绕海参崴修铁路就够了。
装甲列车平时放在仓库里,需要的时候再开出来,主打一个出其不意。
“如果是装甲列车,那就没有问题了。”
库克列夫完全同意。
那就这样愉快的决定了。
列车炮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850年。
1860年代,俄罗斯帝国也有了类似的概念。
但列车炮真正出现,是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
和装甲列车相比,飞机的进展不大顺利。
今年四月,俄罗斯帝国飞机之父亚历山大·费奥多罗维奇·莫扎伊斯基去世,刚刚诞生的航空业痛失奠基人。
莫扎依斯基去世后,库克列夫就成为海参崴飞机研发的带头人。
和蓬勃发展的汽车相比,飞机没能为海参崴带来任何利润,各国政府都还没有认识到飞机的真正价值,有钱人则是因为飞机的安全性不佳,没有人尝试把飞机买来当作玩具。
汽车在路上熄火,最多趴窝。
飞机如果在空中熄火,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莫扎伊斯基来到海参崴之后,重点解决飞机的安全性问题。
在航空发动机领域,莫扎伊斯基无能为力,于是莫扎伊斯基就将重点放在飞机的结构上。
1801年,英国的乔治·凯利爵士研究了风筝和鸟的飞行原理,于1809年试制了一架滑翔机。
1851年,第一架真正的滑翔机脱离拖拽装置飞上天空,凯利的马夫有幸成为第一个驾驶滑翔机飞上天空的人。
和飞机相比,滑翔机的安全性更能得到保证,即便失去动力,滑翔机也能安全返回地面。
所以莫扎伊斯基在来到海参崴之后,就将研究方向转移到动力滑翔机上。
“我们的飞机现在已经可以在空中连续飞行半个小时,飞行距离超过30公里,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不知道飞机可以用来做什么——”
库克列夫对未来一片茫然,根本没有意识到飞机的前景。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73967/95217175.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73967/95217175.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