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玉太脆了,承重、受热容易断裂。所以玉质提钩漂亮,好看,但是不太实用。
但这东西吧,它不能缺少,因为里面蕴涵着道德、文化层面的意义。
比如封建时代设置一些荣誉职位,为功臣、重臣、老臣封王授爵,让他们功成身退,荣耀清贵。这叫作喝水不忘挖井人,可以带动全社会敬老、尊贤、感恩的风气。
现在的企业,经常请一些德高望重的人担任顾问、独董。他们不用具体管事,不用打卡上班,只需把名字录入公司花名册,偶尔出席一下公司年会、董事会,那就足够。
我们做人做事,该实的地方一定要做实,但该有的道德、文化和礼仪,我们也要遵行。
这就好比汽车,传递动力的是齿轮。但如果不加润滑油,跑不了半小时齿轮就干冒烟,得不偿失。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说的话,若九成以上是废话,他就快乐。如果废话不足五成,他就没那么快乐。
实际上,如果大家有事才说话。那大家坐在一起,九成九的时间是大眼瞪小眼,你看我,我看你,无话可说。
我们看现在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让我们活下去,第二产业让我们活得好,第三产业让我们活得更快乐、更幸福。哪一个都不能少。
明太祖把开国功臣都给杀光了,永乐年间还有没有清贵呢?
有,至少明成祖还有二十几个兄弟被封王,各个都是了不得的权贵。
只不过在明成祖看来,他的兄弟们不是玉铉,而是肉刺。当年他因建文帝削藩而起兵靖难,如今他坐上龙椅,照样要削藩。
有人疑惑,明成祖即位之初,不是恢复诸王爵位并大加封赏了吗?
这不过是为巩固政权采取的权宜之计而已。等到皇权稳固,他动起手来比建文帝当年更狠。幸好,他在老朱家二十六兄弟中排行老四,四哥的资历、威望和权谋,全方位包围朱允炆这个大侄子。
好歹都是自己的兄弟,明成祖没有开杀戒。他不过做了三件事,第一件是将边地塞王迁于内地,防止其据边自立;第二件是褫夺藩王护卫,防止他们拥兵自重;第三件是废黜有污点的藩王为庶人。
一套组合拳下来,兄弟们乖乖就范,只要不掉脑袋,什么事都好商量。从这一点看,老朱家的家教相当不错。
于是,曾经拥有朵颜三卫的宁王朱权的封地由大宁迁往南昌,辽王朱植则由广宁重镇(今辽宁省北镇市)迁到荆州,韩王朱松封地由开原(今辽宁铁岭开原市)迁到平凉(今甘肃平凉市)。谷王朱橞由宣府(今河北张家口宣化区)迁到长沙,后因蓄意谋反被废为庶人。齐王朱榑也因蓄养刺客、图谋不轨被废为庶人。被削夺护卫的藩王则有代王、岷王、辽王,以及明成祖的同母弟弟周王。
明成祖显然也给兄弟们留了很多余地,并没有把事做绝。但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削藩不彻底,后果很严重。
这是后话,此处略过不提。我们讲完了明成祖的武功,现在来看看他的文治。
明成祖经常盛赞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而让四夷来朝,武备强盛而使天下一统。但在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中,以元朝的文化最为凋敝。
在这一点上,明成祖出色太多。
公元1403年,朱棣决心修一部鸿篇巨着以彰显国威,于是命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率一百多名饱学大儒,广采天下书籍分类编辑成书,又命姚广孝等人重新编修,历时五年而成《永乐大典》。
这是一部部规模空前的大型类书,收集自先秦至明初八千余种图书,内容涵盖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门类,堪称包罗万象。该书凡卷册,其中仅目录就有16卷之多。全书总计约三亿七千万字,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尤可珍贵的是,据传所有收入《永乐大典》的图书,未做任何删改。
《永乐大典》完成后,明成祖征召无数缮书人对其进行描栏、清抄、绘图和圈点工作。因为卷帙浩繁、修纂誊抄工作繁重,《永乐大典》没有付梓印刷,最终只抄录完成一部,史称永乐正本。嘉靖年间,明世宗担心大典有损,又命人重新抄录了一本,史称嘉靖副本。
后因朝代更迭,大典经偷盗、抢掠和焚烧,迄今正本已消失,副本只剩下四百余册。
我们要感谢《永乐大典》,如果没有它,可能很多古代典籍就此亡佚,我们再也看不到了。
但愿永乐正本深埋地下,将来有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除《永乐大典》外,明成祖还组织了多次大型修书活动。如编纂《圣学心法》以阐述治国之道,编纂《文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85004/106707373.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85004/106707373.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