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小说 > 恐怖灵异 > 大唐之太子要我命 > 第23章 军役制度
    1

    在李政获封左骁卫大将军的敕令中,贞观七年,完美谢幕。

    贞观七年,一个寻常之年,这一年,是唐皇李世民继位之后,励精图治,休养生息,与民休息呈现结果的一年,这一年,在史书上,只有寥寥几笔。资治通鉴只用了一句话来概括这一年的民生状况。

    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在这一声赦免之中,贞观君臣也在这一年,完美的完成了乱世之后,与民休息的历史使命,无为而治的局面至此完美收官。由此刻开始,唐王朝从此由被迫自卫还击转变为向外扩张的态势。最具扩张意图的封建王朝,就此拉开序幕。

    贞观八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原文明最辽阔的版图,最强的一次对外扩张,也在贺岁声中,逐渐到来。

    可还没等来外敌,贞观一朝最高掌权者突然重病不起,命悬一线。後以毒药傍身,寸步不离。问其缘故,後曰:“陛下若去,妾绝不独活。”(后在古文字里指帝王或者皇后,後指后来,以后。但如今简体化,二字通用,因为本书有时候会出现文言文,就以後作为后的替代。)

    而在皇帝病重之时,仿佛是天命所召,他的老对手,颉利可汗,悄无声息的病故于长安。这位曾经在李世民初登帝位之时,最为强大的敌人,就这样,消逝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后被追赠:归义王。谥号:荒。在这个谥法严苛的时代,一个荒字,盖过了这位草原可汗的一生。

    颉利可汗死后,尸体获得恩准,被带回草原火化。至此,贞观一朝送走了他曾经最为强大的敌人。而接下来的挑战,则更加的让人无法预料。

    2

    皇帝病重,朝堂大事皆由魏征、房玄龄、温彦博三人把持,对外严密封锁消息,只宣称陛下出游骊山温汤。

    在一片云雾之中,唯有东宫,却是一片祥和。自杜正伦之事后,太子一日不如一日,不再问心朝政,纵淫乐于声色犬马。最初,或许只是因为压力太大而放松一下,可人就像是一个橡皮筋,绷紧需要很大的力气,而放松只在一瞬之间,还能不能绷紧呢?可以,但往往这样的人,少之又少。

    太子正在铁笼之前,以生肉饲养他刚得到的“宠物”,用刀割下刚屠宰的羊羔上的一片血肉,而后扔向了铁笼,而铁笼内,并非奇珍异兽,而是一个浑身赤裸的突厥人。

    太子正兴致勃勃的看着宠物进食之际,小宦官急匆匆的走了进来:“殿下!殿下!于志宁来了。”

    而太子却头也不回的说道:“让他候着。”

    那小宦官有些难办:“可可今日是为太子讲经的日子。”

    而铁笼前的男子,依旧是事不关己的模样:“知道了,让他候着,我过会儿就去。”

    突厥人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只是低着头,狼吞虎咽的咀嚼着那块带着鲜血的生肉。

    而他的饲养者,却是一脸和善的说道:“慢点吃,还有呢。”

    而身后凉亭,端坐一女子,已经是见怪不怪,只是背过身去,不愿见到这一幕。李承乾喂完了“宠物”,轻轻的将割肉的刀子擦了擦,然后随意的扔向了一旁。

    慢慢的走向了凉亭,轻轻抚摸女子的秀发,轻声说道:“走吧,该去听讲了。”

    女子轻轻点了点头,起身朝着院外走去,温婉端庄,大家闺秀,没有丝毫拘束,只是,这样动作,在李承乾眼里,无疑是无声的厌恶。

    他有些怨念,可却不敢加以暴行,武功苏氏,在史书上的氏族,《三国志》评:世为著姓。也是他母亲亲自定下的未来皇后。

    自打苏氏嫁入东宫后,二人可以说是形影不离,李承乾害怕苏氏讲他的所作所为上报给母亲,故而无论做什么,都要讲苏氏带在身边,在外人看来,二人是琴瑟和鸣,举案齐眉。而苏氏也乐意待在太子身边,只要二人表现的愈发和睦,武功苏氏就能以外戚的身份,屹立不倒。只等这位受尽恩宠的太子登基,苏氏也自然更上一层楼,自己也可以贵为皇后。

    可走出一阵后,发现太子仍然在凉亭内看着她,苏氏有些好奇的站在原地,对望过去,太子道:“你不打算牵着我么?”

    苏氏只得再次返回,牵起太子。而太子仍然是纹丝不动,苏氏此时也明了了这位太子的心思,恭敬下拜后说道:“请太子殿下移驾。”

    李承乾这才从跪着的苏氏身旁离开,头也不回,他十分享受这种,所有人都要看自己脸色的感觉。一种凌驾于所有人之上的感觉。即使“世为著姓”。

    3

    说李政之前,不得不说封建王朝的军役制度。十分了解的可以跳过去看下一章。

    唐以后封建王朝军役制度大概分为三类,府兵制、募兵制、军户制。

    府兵和军户大概是比较理想型的,但大多因为各种原因被破坏,自唐后,大多名虽有制,但大多以募兵制为实际兵种。除宋朝以募兵为官兵。唐后期有光复府兵的革新。

    府兵制:

    左骁卫大将军官居三品,为南衙十二卫之一,遥领府兵,拱卫京师,军名为“豹骑军”。其余各卫,都有自己的军名。

    唐朝调兵以州刺史、十二卫大将军还要加上一个朝廷临时任命的行军总管,三者方可调动府兵。府兵归刺史与十二卫司双重领导,可以粗略看做,州刺史为政委,十二卫司为司令部,而战争时,真正的军事主管是朝廷临时任命的行军道总管。属于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这便是唐初可以比汉朝扩张更远的一个原因之一,朝廷不惧怕某一位将帅拥兵自重。毕竟手下的人,都不认识自己。任何时候,科技服务于制度。

    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上的军队制度,折冲府为外府,中郎将府为内府。内府就是中央军,多以权贵子弟充任。任务大多是看守城门、宫门。而外府则大多以对外作战为主要任务。

    不管是折冲府还是中郎将府,每府置一千左右兵众,三年一检点,查漏补缺。征兵时以先富后贫、先多丁后少丁的原则征兵。朝廷只免除在役兵员的课税,但军资装备需要百姓自发准备。十人为一火,每火还需准备运输粮草的马匹和驴六匹。服役年龄为二十至六十岁男丁。

    在既保证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又充实了军队。但高宗之后,武后垂拱时期,土地兼并空前严重,均田制被破坏,在武后时期,边疆形势愈发严峻,战争频发,府兵制也就此被破坏。至玄宗时期,彻底被废除,以募兵充任。

    募兵与府兵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兵农合一的屯田,一个是雇佣兵。二者的战力肯定是后者更高的,但前提雇佣兵的主体不能是没有土地的流民。比较有名的魏武卒便是募兵制的产物。

    募兵制在北宋时期成为官方认定的军役制度。我们常说的岳家军、戚家军,就是典型的募兵制度,以金钱招募无地可耕的百姓、流民充军,他们只知道将帅而不知朝廷,在宋朝,皇帝甚至认为把所有强壮的百姓抓去充军,剩下孱弱的百姓就不会造反。所以皇帝怎能不惧怕将帅拥兵自重呢。

    历代帝王都有改变募兵制度的想法,军户也就应运而生,尤其金、元为重,为了统治汉人,他们要求军人的家属,住在朝廷设立的特殊地点,或者随军出征,军队在前面,他们跟在后面,军队如果溃败,他们的家属就会沦为奴隶。如果军人逃跑、反叛,则军人家属也会连带问责。军户在早期,是一种福利制度,住在里面的家属一般是朝廷供养,减免税赋,但逐渐演变成为控制军队的特殊机构。

    军户制度的诞生。让军人在这个时候从屯田、雇佣兵演变成为了职业兵。军人正式成为一种职业。而不是再以军功目的。

    但这个职业兵很不吃香,因为打仗会死人,如果一个职业的最终目的是杀死自己,那么这个职业注定会被抛弃,作为一个人,想要活下去,不可耻。如果一个国家的百姓,不想着先活下去,而是先想着为国征战,一切的事情,为战争让步,那么这个国家就是可怕的军国主义。对于这样的主义,等待他的,只有六千度低温烧烤。和被周围邻国仇视,谩骂。(我很反对种族性的灭绝,但如果是它的话,如果有机会,请跟我比一比谁砍得多。)

    说回正题,为了解决百姓不想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419819/76407980.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419819/76407980.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