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而复骄,人之通病。
文士弘对唐作战大获全胜,便不再以唐军为意。后因军中缺粮,便纵兵四出抢掠。
李靖此时站立高阜之处,凝目下望,遥见敌军队伍大乱,料敌决胜在先,遂对身侧部将说道:公等今可出战,以雪前日之愤矣。
于是回营升帐,擂鼓聚将,指挥唐军出战梁军,突袭敌营。
文士弘军四散在外抢粮,一时难以收拢,结果被唐军逐一击溃。梁军将士各自为战,到处乱窜,被杀及溺水而死者将近万人,更被缴获舟舰四百余艘。
李药师乘胜而攻,一举拿下夷陵。其后又马不停蹄,亲率轻骑五千为先锋,直奔南梁都城江陵。李孝恭率领大军,继后而发。
文士弘战败还归南郡,来向梁主请罪。萧铣恐惧非常,急向江南征召士兵,但所召之兵未经训练,大都不能如期赶到。
李孝恭带领大军赶至江陵,李靖已击败南梁骁将杨君茂、郑文秀,俘获士卒四千多人,攻克江陵外城。继而占领水城,缴获大批舟舰。
见主帅李孝恭至,便命将所攻敌船全部散弃江中,顺流漂下。
诸将不解,齐都问道:缴获敌船,正好充当军舰,为何遗弃江中,以资敌用?
李靖:萧铣地盘广阔,南出岭表,东距洞庭。我孤军深入,如果攻城未拔,对方援军四集,将表里受敌,进退不获,虽有舟楫,无所用也。今放弃舟舰,使塞江下,援兵见到,定以为江陵已破,不敢轻易来援。又必派侦骑往来侦察,往返拖延逾月,我则可破江陵矣。
诸将兀自不信,又都来向总帅报说。
李孝恭闻言大赞,对诸将道:李药师用兵,神鬼莫测,颇有当年武侯遗风。公等但依其令行之,休得狐疑,以乱其策。
李靖疑兵之计果然奏效,长江下游萧铣援兵溯流而上,见江中到处都是遗弃散落舟舰,以为江陵已破,皆都疑惧不前。
南梁交州刺史丘和、长史高士廉等闻说梁、唐在长江开仗,各率本部军前来勤王助战,将赴江陵朝见梁帝,途中听说萧铣已败,便都到李孝恭营中投降。
画外音:当时江南局势,自隋炀帝遇害之后,江南及两广无主。钦州刺史、鸿胪卿宁长真便以郁林、始安地区依附萧铣;汉阳太守冯盎以苍梧、高凉、珠崖、番禺四郡依附林士弘。林邑以西诸国,却多归附丘和,各将明珠、文犀、金宝之物贡献,因此丘和富比王者。
萧铣图其厚利,派宁长真率领岭南之兵,从海路攻打交趾。
丘和命高士廉为军司马,统领水陆各军迎击,大败南梁军,宁长真只身逃脱,部下全部被俘。交趾郡中官民为此欢欣鼓舞,为丘和树碑纪功。
丘和虽然战胜,但知自己军力不能与梁国相抗,因此怀有重忧。得知隋朝灭亡消息,便欲归降唐朝。但因岭南道路闭阻,中有梁国相隔,只得遣使求和,暂且依附萧铣。
此时闻报唐军攻梁,一路打到江陵,丘和不由大喜,于是立即派出使节,前往唐营,向唐军主帅李孝恭呈交降书顺表,并自请出兵夹击南梁。
唐军得知丘和来降消息,势力大励,便将江陵围得水泄不通,并力攻打。
萧铣见走投无路,遂决定投降。临出降之时,用太牢告祭太庙,后率官属身穿孝服前往军门,来见李靖,犹然说道:应死者仅萧铣一人,百姓无罪,请将军赦之!
李靖率军进城,号令严肃,对梁朝吏民秋毫无犯。
诸将都以为萧铣抗拒官军,罪大恶极,建议籍没其家财产,用以犒赏将士。
李靖劝止:王者之师,抚慰人民,讨伐罪恶者也。百姓已受战事驱逼,抵抗作战并非其愿。况桀犬吠尧,因非其主;为萧铣而战者,不能视同叛逆,此蒯通所以得免死于高祖也。今荆州、江陵始定,应以宽政抚慰远近,梁王既降,复籍没其产,恐非救焚拯溺之道也。恐自此其他城镇敌将拼死抵抗,都坚守不降,决非上策。
李孝恭击节赞叹,一切皆听李药师调度,自己绝不干涉。
由是李靖宽宏大度,不贪财宝,远近皆知,江汉纷纷望风归降。萧铣投降未几,便有十数万援军相继赶到,听说梁帝已降,也都缴械归附。
诸将此时无不拜服,齐贺李靖:我等今日言辞将军大有先见之明,顺水放舟,不取敌国赀财,果奇计也。仅用两个月便即消灭南梁,自古以来,诚未有之。
李存恭由是上表,大赞李靖功勋卓着。李渊诏封李靖为上柱国、永康县公。
南梁帝萧铣押送到京师,来见唐高祖,揖而不拜。
李渊大怒,斥责其仗恃长江天险,反抗朝廷之罪。萧铣回答道:隋失其鹿,英雄竞逐,皆可自立朝廷。萧铣因无天命护佑,故被陛下擒获。正如田横南面称王,便对汉朝有罪呼?
唐高祖见其言不屈,知道必不甘为臣下,因而下诏斩于都市,时年三十九岁。
萧铣自大业十三年起兵反隋,次年便即占领江南称帝,可谓英雄本色,可惜只在位三年,便即亡国。隋末诸路反王之南梁一路,至此告终。
命杀梁王之后,唐高祖诏遣宗王李道裕前往江陵,授任丘和为上柱国、交州总管,封谭国公。丘和派高士廉奉表请求入朝,高祖下诏准许,并派其质子丘师利前往迎接。
丘和到达长安朝见,唐高祖起身相迎,引入卧内,谈及生平之事,便如老友相会。
于是为其盛排筵宴,并命公卿大臣相陪,演奏九部乐曲,以助兴宴飨。因见丘和当时已经年老,高祖特加恩赦,不使其远赴交趾,改任稷州刺史,颐养天年。
交趾一路诸侯,自此亦归唐朝,自认蕃蓠。
镜头转换,按下江南之役,复说朝中之争。
鲁国公刘文静自太原首义,辅佐李渊晋阳起兵,因而自命为开国元勋,居功自傲。
当攻打西秦之时,因未能阻止殷开山擅自出战,导致秦王大败,故被免职;其后不久便复起用,随秦王平定西秦,归朝后命为民部尚书。
刘文静复起,因自以为功绩远在裴寂之上,而位在裴寂之下,对此十分不满。每逢朝臣集议,裴寂若有阐论,刘文静便与其顶撞,两人因此生隙,逐渐积怨成仇。
某次刘文静与其弟刘文起喝酒,酒至半酣,忽起身拔出佩刀,砍击木柱,哆哆有声。
弟问其故,乃咬牙切齿说道:有朝一日,定将裴寂杀死。
因其酒后发颠,府中贵贱皆知,因此传至朝廷,多官皆知,包括裴寂本人。
此后未久,刘文静家中几次发生妖祟之事,刘文起便召来巫师,在夜间披发衔刀,作法驱除妖孽。刘文静有个失宠小妾,便将此事告诉其兄,诬称刘文静将要谋反。
其兄将此密奏高祖。李渊虽然不信,但因亦厌恶其身为宰臣,与裴寂争长论短,使朝廷不和,便将刘文静交付属吏,却命裴寂与萧瑀共审。
此乃帝王心术,儆戒而已。
刘文静面对审讯,桀骜不驯,并照直言道:太原起兵之时,我是司马,与长史裴寂地位相当。今裴寂官居仆射,而我官爵赏赐,却远不如彼。裴寂高居庙堂,养尊处优;我随秦王东征西讨,家属无所庇护,确有不满之心。但臣对陛下忠心耿耿,昭如日月,若说我有谋反之举,实在是天大冤枉。至于召巫入府,只为袪邪,并非有意谋反。
李纲、萧瑀都是开国勋旧,深知刘文静为人,便谓其言非虚,于是具状,上报天子。
李世民也欲极力保全,对父亲道:刘文静在起兵之初,先定非常之策,事成才告知裴寂。大事平定之后,二人地位待遇也确有悬殊。其有不满情绪是实,并无谋反之心。
裴寂已与刘文静成仇,必欲除之而甘心,于是趁机进言:论及刘文静才能谋略,确在众人之上,臣亦自愧不如。但其生性猜忌阴险,忿不顾难,拔刀斫柱誓杀为臣,丑言怪节已经显露。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若赦免刘文静,臣恐必贻后患。
唐高祖对刘文静本就猜忌,又信裴寂谗言,遂命将刘文静、刘文起处斩,抄没家产。
刘文静临刑之时,时年五十二岁。因抚膺长叹: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也!
镜头转换,按下长安,复说南梁被灭,江淮一带局势。
早在唐朝初建之时,杜伏威占据历阳(今安徽和县),隋将陈棱据守江都,李子通割据海陵(今江苏泰州)。沈法兴在武德元年攻克毗陵(今江苏常州)后,亦自称梁王,建都毗陵,改元延康,设置百官。
杜伏威、李子通、沈法兴因近江都,慕其宫殿华丽,位置冲要,皆对其虎视眈眈,垂涎三尺。唐武德二年九月,李子通先下手为强,率军进攻江都。
陈棱明知不敌,便派遣质子,向沈法兴和杜伏威分别求救。
沈法兴派子沈纶带数万人马,与杜伏威军合兵,共同救援江都,其实各怀鬼胎。
两军分头并进,皆向江都而来。杜伏威屯驻清流(今安徽滁县),沈纶兵马驻扎扬子(江苏仪征),两军相距数十里。
李子通闻报大惊,向部下问计。
近臣毛文深献策:此事不难,无须费我一兵一卒,便可使其两败俱伤。主公可招募江南丁壮,伪装成沈纶兵马,趁夜偷袭杜伏威兵营。此乃移祸江东,又谓驱虎吞狼之计也。
李子通大喜,便即依策行事。杜伏威半夜遭袭,又见地上所遗盔甲旗帜,不知是计,以为果是沈军所为,由是怒火中烧,当即派兵攻打沈纶。
两家大斗一场,各有损折,虽然最后皆知中人离间之计,但两军互相之间已生猜疑,谁也不敢单独进援江都,将后背交给对方。
李子通趁机猛攻江都,陈棱独力不支,弃城逃奔杜伏威。李子通进驻江都城后,复派兵攻击沈纶,亦获大胜。沈纶败回,杜伏威也将兵马撤走。
李子通于是便在江都称帝,定国号为吴,改元明政。
丹阳乐伯通率数万部众归降,被李子通命为左仆射。
杜伏威见江都已归李子通,恐其发兵来伐,历阳无险可守,便遣使请求降唐。
唐高祖大喜,便拜杜伏威为淮南安抚大使、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更封楚王,仍使驻守和州。武德三年六月,更以杜伏威为使持节,总管江淮以南诸军事、扬州刺史、淮南道安抚大使,进封吴王,赐姓李。其谋主副将辅公袥也被授予行台左仆射,封为舒国公。
镜头闪回,由此便说杜伏威生平,及其收缘结果。
字幕:杜伏威,齐郡章丘县(今济南章丘)人,祖父杜兴,父名杜义。
杜伏威年轻时潦倒失意,贫穷不能自养,常穿壁翻墙偷盗为生,与同郡辅公祏结成生死之交。辅公祏姑家以牧羊为业,便多次偷羊来送给杜伏威,以济其困。
辅公祏姑母心有怨恨,于是向官府告发己侄与杜伏威结伙偷盗之事。
郡县追捕紧急,杜伏威与辅公祏逃入长白山(今章丘东北)地区,聚集乡人为盗,当时杜伏威年仅十六岁而已。
杜伏威十分勇猛,出则居前,入则殿后,很快取得群盗信任,被推为首。为免被隋军剿灭,杜伏威又未雨绸缪,一边抢掠为生,一边努力寻找机会,联合或吞并附近其他义军。
时有下邳贼首苗海潮,杜伏威遣辅公祏前往游说:我等同受隋朝暴政之苦,各为正义起兵,力分势弱,常忧被获,何不联合自强?若公能为首,我定率部敬随;如自量不能胜任,则须听我指挥。若其不然,则可一决高低。
苗海潮闻而甚惧,立即率领同伙归附杜伏威。
海陵盗首赵破阵不服,听说杜伏威兵少,亦遣使往召,要求合兵,但须以己为首。
杜伏威欣然答应,当即引众来投,命辅公祏整肃军队屯驻赵破阵营外,亲带十个将士赍持牛酒进见。赵破阵大喜,亲迎杜伏威入帐,召集所有头目,盛宴以待,尽情痛饮。杜伏威在席间暴起,斩杀赵破阵,然后兼并其部。
从此杜伏威实力大增,于是自称将军,纵横淮南,威胁江都。其后更以伏兵计烧死江都校尉宋颢,又屠安宜城。江左诸郡,无不谈杜而色变。
大业十一年十月,东海李子通被左才相嫉恨,率所部万余人来投。
杜伏威当然高兴,待若兄弟。未料李子通不肯屈居人下,竟突然发动兵变,妄图吞并杜伏威地盘及部众。杜伏威身负重伤,全仗养子王雄诞背负逃走,侥幸躲过追杀。
闻说杜伏威兵败势危,江都隋军也来进攻,杜军再败。
此时杜伏威重伤未愈,又全仗部将西门君仪之妻子勇而多力,背负杜伏威夺路而逃。王雄诞领敢死队拼命断后,杜伏威这才又逃得一命。连续两次死里逃生,杜伏威实力大弱,只好四处游击,不断吸收流民加入,经过半年恢复,才复拥众数万。
于是控制江都附近六合县,以为根据地。与此同时,左才相往来淮北,李子通占据海陵,都有数万兵力,与杜伏威三足鼎立于江淮一带。
大业十二年七月,杨广巡幸江都。为保障皇帝安全,隋朝虎牙郎将公孙上哲率军前往镇压江淮群盗,先与杜伏威战于盐城。
只经一战,公孙上哲军被全歼。大将陈陵带八千精锐复来,与杜伏威多次交手。陈陵军强器锐,杜伏威连连失利;但陈陵兵力不多,双方打成僵持。
同年十二月,隋炀帝车驾到达江都,护驾骁果军十余万人,声威赫赫。
论说杜伏威此番若不远遁,必然难逃灭亡。不料正逢荒年,百姓饥谨,遍地揭竿而起。杜伏威乘机吸收大批饥民入伙,势力反而迅速膨胀。
陈陵见战局不利,因此龟缩江都不出,任由杜伏威耀武扬威。杜伏威以妇女衣裳相赠,以激将法诱出陈陵,将其全军覆没,陈陵单骑逃回江都。
杜伏威趁势占据高邮、历阳等重镇,并在历阳自称总管,封结义兄弟辅公祏为长史。
由于本身深受赋税之苦,杜伏威对领地之民只收极低赋税,下令凡官吏贪污无论轻重,一律处死。于是人民大悦,踊跃送其子弟参军,以卫家国。
其后江都兵变,宇文化及弑杀杨广,委任杜伏威为历阳太守,杜伏威不受,却向东都越王杨侗称臣,被封为楚王。
闪回结事。武德二年九月,李子通率主力围攻江都,杜伏威、沈纶中其离间之计,坐观李子通夺得江都。杜伏威及时审时度势,主动遣使降唐,接受唐高祖所委任官职。
历史真相:杜伏威为何在此时降唐,史中并无明确记载,因此便成迷案。须知当时李唐势力还远未达到一统天下之势,尤其远离江淮,鞭长莫及。李世民当时正在太原与刘武周激战,胜负难料,河北窦建德、河南王世充也在虎视眈眈,欲图吞并。杜伏威居然在此时降唐,应是在千头万绪中看出唐朝实力,实是眼光独到。不过亦由此可见,杜伏威此人并无并吞天下大志,其当初起义亦只是形势所迫,所图如同翟让,只求在乱世中保全一方而已。
武德三年乃是乱世高潮,天下局势已经明朗。
李子通占领江都并称吴王之后,便渡江攻克重镇京口,击杀沈法兴大将蒋元超。沈发兴主力丧失殆尽,只得放弃丹阳、毗陵,逃回吴郡。于是长江下游,皆归李子通。
李、沈交战之时,杜伏威看出便宜,乃以辅公祏为将,阚陵、王雄诞为副,带领数千精锐,乘虚进攻丹阳。未料沈法兴退败过速,李子通亲率主力数万回师迎战,军容极盛。
辅公祏眼看众寡不敌,情急之下,忽想起杜伏威前番取胜手段,乃挑选千名死士,各持长刀为前锋,又以千人紧随其后,复亲领其余兵力紧随其后。
决战之前,宣言于众军:前阵有退后者,后阵斩之。后阵有退后者,某亲斩之!
江淮军本就剽悍,闻此严酷军法,人人奋勇向前。双方刚一接战,李子通部气为之夺,当即败退。辅公祏此时竟忘自己兵力过少,下令穷追猛击。
李子通终被逼急,且亦清醒过来,复命反师再战。
杜军大败,回身便跑,督战队早已四散。李子通却因取胜轻敌,下令就地扎营,夜间不设防备。王雄诞力劝辅公祏夜袭敌营,辅公祏已经丧胆,不敢应承。
王雄诞自领本部数百人前往,在李子通营中大肆纵火,四面呐喊,有如万人之状。李子通复大败溃逃,数万人一夜之间散净。
武德三年六月初一,唐高祖李渊徙封杜伏威为吴王,赐姓李,加授东南道行台尚书令。同年,杜伏威再次击败李子通,将都城迁至江南丹阳(今江苏南京)。
李子通战败之后,终究守不住江都,只得主动撤往京口,继又逃往太湖。于是江西之地亦尽为杜伏威所有,成为江南第一霸主。
画外音:此番江淮三雄大战,李子通先击沈法兴过江,败回吴郡;杜伏威又险象环生,终于全胜李子通,致其全军覆没,就此独霸江淮之地。实在惊险,着实好看。
李子通收集余部,又聚二万余人。因尽失故巢,势力又远不如杜伏威,只好迁怒他人,再向沈法兴下手。于是引军向南,突袭沈法兴老巢吴郡。
沈法兴大败之余,尚未恢复元气,自然不是李子通对手,结果吴郡城陷,落入敌手,自己只带数百人逃出。左思右想,无处可去,便去投奔同乡闻人遂安。
不料闻人部以为沈法兴引军来攻,竟奋起以抗,双方大打出手。正激战间,海上飓风突起,将两家兵马皆都吹散,沈法兴不幸落水溺死。
江淮三雄之沈法兴就此了帐,从起兵到灭亡仅有三年。隋末反王,又消失一路。
李子通既灭沈法兴,占其吴郡,势力有所恢复。杜伏威闻知,为永绝后患,便派义子太保王雄诞进攻李子通。
历史真相:若依《说唐》等演义小说所云,隋朝时有个靠山王杨林,当初镇守登州,最喜收纳义子,连同秦琼在内,共收十三个义子,称之为十三太保。其实彼乃小说家言,且杨林也是虚构人物,不足采信。倒是这个杜伏威最喜收认义子,在起事创业过程中曾收三十余人,个个能征惯战,武艺高强,王雄诞便是其中之一。依此推论,则演义小说中靠山王杨林及其十三太保人物形象由来,便是出于杜伏威,亦未可知。
李子通闻说杜伏威派兵来伐,又怒又恨又怕,只得出离都城吴郡,亲领精兵据守独松岭险关,与王雄诞对垒相持。
王雄诞见李子通坚守不战,便知其上次已被自己打怕,于是感觉好笑,信心大定。
乃设疑军之计,派人多造旗鼓,日间便似麻林;夜间虚设灯火,间隔遍布,直到江畔。远远望去,便似有数十万大军,将独松岭三面围困十重,只留南面无军。
李子通前次遭受夜袭,十万大军败散于一夜之间,后来打听出敌将便是王雄诞,此番闻报带兵主帅又是此人,于是便留下严重心理阴影,一时草木皆兵。
坚持三日夜之后,李子通终于崩溃,居然自烧营帐,连夜全军南撤。又竟然自动舍弃吴郡,继续南奔,只求离此魔王越远越好。
王雄诞猛追,直到杭州城下,李子通穷蹙投降。王雄诞接受其降,振旅还于丹阳。
杜伏威闻说李子通归降,设宴为诸将贺功,席间详问此战情状。
王雄诞带比带说,口沫横飞,诸将在旁添枝加叶,便如群口相声。杜伏威愈听愈奇,每听到开怀之处,便命侍从献酒,王雄诞则未待说完,已经颓然醉倒座间。
杜伏威直摇头道:自古奇事多矣,但被吓败一国者,我从未闻之。
因一直摇头,就此便落下病症,凡听人说话,便即摇头不已。来日又设宴招待李子通及其部下臣僚诸将,李子通见其一直摇头,纳闷不已。
再次日,杜伏威便遣王雄诞率兵一千,押送李子通及其左仆射乐伯通等,前往长安献俘。唐高祖李渊不但未治罪李子通,还赐予宅第一所、田地五顷,赏赐钱物颇多。
三日之后,王雄诞辞帝还国,唐高祖重重赏赐,满载珠宝绢帛以归。
杜伏威既灭李子通,又派王雄诞进攻江淮间其他独立势力。
此时杜伏威已是江淮霸主,谁敢迎战?于是汪华、闻人遂安等割据势力纷纷投降,杜伏威终完成江淮统一,尽有淮南江东之地。
武德五年夏,李世民率部平定徐元朗,陈兵杜伏威境上,耀武扬威。
当此之时,隋末蜂起各路反王大多已经烟消云散,杜伏威自然明白李世民用意,为免嫌疑,上书唐帝李渊,自动请求入朝伴驾。
&nbs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429184/104828511.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429184/104828511.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