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小说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挽天倾 > 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 陈潇在倒是乐在其中,难以自拔……
    海州卫  就在盖州卫城之下在僵持了数日以后,汉军大举攻城之时,河北提督康鸿与贾芳两人,也率领两万骑军,绕过盖州卫城,一路狂飙突进,前往海州卫城之下。

    海州卫城之中,屯驻着女真的一支精锐兵马,大抵有四千人。

    此刻,城头之上,大批女真兵丁神情警惕,不时眺望着盖州卫城方向。

    随着大汉派遣水师泛海来攻,整个辽东地区都陷入了一种风声鹤唳的警惕中。

    而这会儿的盖州兵败消息,还没有传递至海州卫城。

    城中的守将,名唤鄂那海,其人年龄三十左右,乃是正白旗的一位副都统。

    此刻,正在军帐之中,抱着一个酒壶正在喝着,周围陪同的则是两个将校。

    「这天一入了秋,又冷了一些。」鄂那海拿起筷子,夹了一筷子菜,轻声说道。

    身旁的另一位女真将校,面上笑意涌起,说道:「是啊,咱们这儿就冷的早,我说打算将摄政王去年赏赐的那件皮褥子穿在身上呢。」

    鄂那海点了点头,说道:「是啊,来,喝一杯。」

    这位女真都统,十分好酒。

    就在三人觥筹交错之时,忽而,一个小校跌跌撞撞地进入厅堂,面上满是惶急之色,低声道:「都统,不好了,汉人杀过来了。」

    鄂那海闻言,面色倏变,霍然站起,道:「怎么会回事儿?汉人不是在盖州卫吗?怎么会跑到海州?」

    那小校道:「都统,汉人的兵马,不少都是骑军。」

    一旁的参领库什哈开口道:「都统,汉狗来了,上城头迎敌才是啊。」

    鄂那海闻听此言,似乎才反应过来,连忙说道:「对,对,迎敌,迎敌!」

    说着,放下手中的酒盅,起得身来,率领手下的兵丁,向着城头赶去。

    而后,在马弁的侍奉下,披挂上一袭衣甲,取过一柄斩马刀,明晃晃的刀光清亮如水,似清晰倒映着鄂那海的面容,而也不知是不是所站立的角度问题。

    鄂那海的脖颈正在刀锋附近盘旋。

    鄂那海也不多言,率领一众将校出了衙堂,向着城门楼而去。

    此刻,卫城之前  河北提督康鸿以及贾芳,率领大批骑卒向着海州卫城抵近,此刻,城门之上虽然有着兵卒,但却没有想到大汉兵马前来。

    「呜呜…」

    号角响起,苍凉而急促,原本陷入沉睡当中的海州卫城,一下子醒将过来。

    大批女真兵丁手持军械,严阵以待。

    而汉军此刻也是有备而来,以云梯挠索,向海州卫城大举发起进攻。

    一时间,双方战事,紧急战况,一触即发。

    大批汉军用火铳以及轰天雷投向海州卫城,顿时,伴随着女真八旗旗丁的惨叫。

    因为汉军兵力占据优势,大批军卒来攻,准备充分。

    及至午后时分,海州卫城就摇摇欲坠起来。

    随着一声欢呼,城门被缓缓放下,大批汉军士卒自城门洞杀进海州卫城。

    伴随着一面龙旗被汉军从高处撤换而下,重新换上一面「汉」字旗帜,这座沦陷长达三四十年的海州卫城重新回到大汉的怀抱。

    康鸿此刻率领一众将校,进入衙堂之中,落座下来,问道:「小贾将军呢?」

    「小贾将军,率兵追赶城中主将去了。」

    自城池被破以后,城中主将酒吓掉了一多半,而后,刚要上城头抵挡,就听汉军攻势凶猛,然后城就破了一些。

    城中主将鄂那海当机立断,携带亲随马弁,自海州城向外逃亡。

    而贾芳率领一众军兵杀进海州卫城以后,就几乎以无敌横扫之势,席卷了整个城墙。

    康鸿点了点头,也不以为意,说道:「将城中清理一起,随时迎敌。」

    贾芳是贾珩的族人,年轻人出来打仗,也需要立功升迁,康鸿身为河北提督,封五等爵一事大概还要落在贾珩身上。

    康鸿身上只有一个二等子的爵,其人年事已高,肯定想要为子孙打下一份伯爵的基业。

    现在的朝鲜之战就是一次机会。

    但最终能有多少功劳,其实更多还是掌握在贾珩这位主帅手里。

    随着,汉军清理海州卫城中的女真残余兵丁,而后,分兵十余队,开始接管附近的堡寨,以应对敌情。

    待到天黑之时,康鸿正在就着灯火书写捷报,准备报给身在该盖州卫的贾珩。

    这时,一个经历司小吏快步而来,说道:「康提督,小贾将军回来了。」

    不大一会儿,贾芳周身  康鸿笑着从桌案中绕出来,问道:「怎么样?遏曾」

    贾芳道:「康提督,幸不辱命。」

    说着,一旁的亲兵提着一个用战袍包好的人头。

    康鸿点了点头,说道:「好,又斩一员大将,小贾将军这一路辛苦,先去沐浴更衣,等会儿你我小酌两杯,商议如何布置防务。」

    贾芳拱手应是,然后离了厅堂。

    时间匆匆流逝,如水一般,转眼之间已经进入十崇平十八年十月的中下旬。

    盛京城,宫苑——

    自打进入秋季以后,天气阴雨连绵,乌云翻涌,空气中充斥着一股股萧瑟的凉意。

    多尔衮此刻一袭玄色披风,立身轩窗之前,眺望着窗外的萧瑟景色,其人面容憔悴,目光怔怔发直。

    这几天,盖州卫将校请发援兵的密函,来了一封又一封,让多尔衮焦头烂额。

    这时,身后的内监说道:「王爷,范先生来了。」

    自入秋以后,范宪斗的喘嗽之疾也犯了,或者说,这位满清的三朝老臣,随着年迈苍苍,也渐渐到了油尽灯枯之时。

    真就是为女真建国操劳了一辈子。

    多尔衮连忙说道:「本王去迎迎。」

    说着,转身出了内书房。

    不大一会儿,多尔衮就见范宪斗迈着略有些蹒跚的步子,在仆人的搀扶下,来到廊檐之下,而咳嗽之声不绝于耳,在整个宫殿廊道中传至极远。

    多尔衮道:「范先生,你来了。」

    说着,近前,去伸着胳膊搀扶着范宪斗,而后一路进入厅堂,落座下来。

    这时,内监躬身端上茶盅,徐徐而退。

    宪斗抬眸看向多尔衮,低声道:「摄政王,海州的军报递送过来了?」

    多尔衮摇了摇头,脸上愁容满面,说道:「范先生,情况不太妙。」

    说着,落座下来,声音满是低沉之意,说道:「遏必隆那边儿禀告,汉军火力凶猛,兵力又多,根据斥候推算船只兵力,至少得有十万兵马。」

    范宪斗手捋颌下的灰白胡须,道:「遏必隆手下也有三万余兵马,应该不难抵挡。」

    多尔衮道:「本王先前也是这般觉得,但这几天,遏必隆递送来的求援军报,却无不说明,汉军炮火猛烈,遏必隆手下的兵马处处受制。」

    范宪斗闻言,眉头皱了皱,目中忧色密布,说道:「王爷,汉军这次远道而来的是江南水师,原就不擅野战,长在炮铳威力莫测,遏必隆将兵马列在城中,这岂不是以己之短,迎敌之长?」

    多尔衮闻听此言,倒也倏然而惊,说道:「可汉廷兴十万兵马来攻,来势汹汹,敌军数倍兵力于我,贸然出城野战。」

    在不知不觉中,曾经的女真在面临大汉时的心理优势,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渐渐荡然无存。

    范宪斗摇了摇头,说道:「王爷这是被骗了,汉廷兵马当中,尤以京营最为精锐,这些年,与我大清相争,次次而胜,又征讨西北和硕特、准噶尔,连战连捷,勇武不在我大清八旗精锐之两黄旗。」

    多尔衮颔首,表示认同范宪斗之言,说道:「范先生此言是啊,可我两黄旗也不过一两万人,而汉军…」

    范宪斗轻声说道:「汉军京营不全是战力天下无匹,同样有强有弱,而且还要看何人统兵。」

    多尔衮深有同感,说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如南安郡王那样,丧师辱国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在汉军众多兵马当中,其次就是九边之边军,最后才是江南水师,彼等在海上依仗火铳之利,对手多为海寇,难称精锐之名。」范宪斗迎着多尔衮的目光,苍声说道。

    「以老臣以为,如果遏必隆出城野战,效我朝太祖、太宗,未必不能大破汉军。」范宪斗忽而石破天惊说道。

    多尔衮瞳孔一缩,心头剧震,喃喃道:「大破汉军?」

    这四个字,多尔衮自然知道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汉军在女真八旗精锐兵丁的冲杀下,落花流水,全线溃败。

    一旦兵败如山倒,纵然那贾珩小儿有古之恶来之勇,也难挽败局。

    多尔衮道:「本王这就派人知会遏必隆,全军出击,大破汉军。」

    范宪斗点了点头,轻轻应了一声是。

    然而,就在这时,从外间传来一道内监的声音:「摄政王,前线六百里加急,军报。」

    盛京城也就是沈阳,距离盖州(营口)原就不远,此刻前线大败以后,败报没有多久,就经由从盖州城败逃的女真将校,一刻不敢耽搁地递送至盛京城。

    多尔衮心头生出一股不好的预感,看了一眼不远处的范宪斗,同样从对方苍老眼眸中看出一些忧色。

    果然,多尔衮接过军报,迫不及待地凝神阅览,只觉眼前一黑,难以自持。

    范宪斗苍老眼眸中带着关切之色,问道:「王爷,未知军报上说什么?」

    多尔衮面色颓然,目中带着不可置信,唏嘘道:「遏必隆手下的三万多兵马全折了,遏必隆也战死,只有几千兵马逃走。」

    遏必隆是努尔哈赤的外孙,多尔衮辅佐新君福临即位以后,为了笼络人心,大肆封赏一众旧勋,原来这位在平行时空的大清没有捞到爵位的宗室外姓之人,也给封了个贝勒,以示亲厚。

    范宪斗脸上神色也黯然起来,长叹一声。

    他最担心的事儿,终究还是发生了。

    三万精锐一下丧尽,这已是动摇国本,大清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多尔衮也是半晌没有反应过来,或者说,根本就不能相信。

    自女真立国以来,从努尔哈赤十三副铠甲起兵,立三代基业,积攒了十几万八旗精锐,在这几年间,迅速折损。

    至于如岳讬、多铎这样的女真亲王,更是先后陨落。

    范宪斗忽而道:「王爷,保卫盛京吧。」

    一句苍老中带着无限忧愁的话语,一下子唤醒了正在陷入某种状态的多尔衮。

    多尔衮定了定心神,说道:「范先生,那朝鲜方面…」事已至此,难以挽回了吗?」

    范宪斗面色凝重,道:「撤军,保卫盛京,否则基业不保啊。」

    说着,又是咳嗽了  几声,只觉心里憔悴。

    多尔衮:「…」

    「范先生。」多尔衮目光咄咄,点了点头,问道。

    范宪斗道:「现在是我大清陷入生死存亡之时,不宜再派兵丁驻留在朝鲜,否则会重蹈倭国覆辙。」

    多尔衮点了点头,说道:「范先生说的是,是给撤军了,否则,汉廷这还是一支水师,一旦水陆并进,我大清真有倾覆之危。」

    范宪斗道:「王爷,从国内再征调兵马吧,以汉军之速,大抵已经席卷盖州,海州。」

    单独以海州那几千兵马,在范宪斗看来,同样挡不住汉军的虎狼之师。

    多尔衮点了点头,说道:「范先生所言甚是,孤这就召集国内的王公大臣。」

    而后,吩咐内监,召集一众人  如今的满清高层,自从代善老死,杜度被斩,岳讬、多铎、豪格等一众宗室凋零以后,整个满清国内真就是人才凋零。

    但同时,如小一辈的鳌拜、满达海、硕塞等人也窜出来,开始担任顶梁柱。

    暂且不提满清国内发生的议事,却说盖州卫——

    已是夜幕时分,秋风萧瑟,吹动着枯萎的芦苇丛,发出呼啦的声音。

    汉军拿下盖州城以后,暂作休整,而贾珩则在卫司衙门的后堂,于书案之后,垂眸看向手里的簿册。

    盖州卫并不仅仅是一座军事要塞的卫城,还管辖着一些百姓,虽然不多,但也有几万人。

    只是终究有些稀稀拉拉。

    辽东这片土地,还是得移民实边。

    贾珩如是想着,阖上鱼鳞册,目光幽远而空洞。

    这时,一旁的顾若清看向那眉宇坚毅的蟒服少年,弯弯柳叶细眉之下,那双晶莹剔透的清眸当中,涌动着好奇,问道:「

    这会儿在想什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4695/59951585.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4695/59951585.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