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小说 > 恐怖灵异 > 三国:我转投刘备,老曹你哭什么秦瑱刘备曹操 > 第一百四十四章 外交人才,开启民智
    见秦瑱说起蒋干名字,刘备细细想了想,确实有点印象。

    这个蒋干是寿春本地士子,年纪不大,模样生的却好。

    因是他们入得淮南,大小士族依附,蒋干也就顺势进入了他们军中。

    但此人善于夸夸其谈,未见什么才干,故被秦瑱收在军中做个文书。

    此时见得秦瑱推荐这个年轻人,刘备自是一异道:

    “这蒋子翼当真能担此任?”

    实在是太史慈过于重要,他也不得不更加重视。

    面对刘备问话,秦瑱便点头道:

    “此子仪容不凡,辩才无双,此去必能成事!”

    说起蒋干这个人,也是被演义黑出翔的人才。

    其人仪表不凡,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

    在《江表传》中记载,蒋干确实奉曹操之命南下说服过周瑜,不过人家见了周瑜之后,就回到了曹操麾下,明确表示周瑜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结果在演义中,却被描绘成了盗书丑角,贻笑大方。

    实际上这小伙子他见过,长得帅,嘴皮子也利索。

    关键是情商极高,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是个极佳的外交人才!

    以往他们军中出使之任,大都是孙乾等人兼任。

    现在他们管理体系越来越正规,就应该培养几个外交方面的人才。

    刘琰本来算一个,可惜这人心眼小,生活奢靡,不可大用。

    相对来说,培养一个更为谦逊的蒋干,更符合他们的利益。

    而他这么极力推荐,刘备自然不再多问,索性将蒋干招来,言明诸事,又问蒋干能不能成。

    只见蒋干其人身高七尺有余,容貌清秀,唇若涂脂,兼之擦了些粉,显得颇为俊美。

    这亦是汉末逐渐形成的风尚,部分年轻人好擦点粉,以显得自己风流。

    一听刘备要让他南下说服太史慈,便即笑道:

    “明公若让在下出使,须有印信,我军自无此物。”

    “恍若私造朝廷印信,乃是大罪,断不可行!”

    刘备见之如此,不由皱眉道:

    “依汝之言,是不愿南下?”

    蒋干见之,却是摇头一笑道:

    “非也,依在下之见,我军无须私造印信,亦可说动太史子义!”

    “只需明公亲笔书信一封,我便可启程南下,必为明公说得太史子义归心。”

    他这话一出,刘备自是一惊,不由看向了秦瑱,眼神像是在说这小年轻口气真大,到底靠不靠谱啊!

    秦瑱见状,便看向了蒋干沉声道:

    “须知此事重大,成了大功一件,不成亦有罪受,不得玩笑!”

    终究是他的下属,压力得给到位。

    蒋干见之,自然知道秦瑱之意,当即拱手道:

    “若不能成,愿受军法处置!”

    秦瑱闻言,自是点了点头,又看向了刘备点了点头。

    老刘见状,这才同意道:

    “也罢,便依你之言,不过这太史子义乃吾故旧,不可怠慢,便不能成,亦不可恶语相向。”

    当即又写了书信一封交予蒋干,便令人护送蒋干南下。

    这边随着蒋干离去,秦瑱自然又回到了自己的种田大业之中。

    前文说了,他目前主要想做三件事,谋庐江、搞钱、搞教育。

    其中谋庐江是短期目标,搞钱与搞教育是长期目标。

    针对改革一事,其实他也思考过,在汉末的体制框架下他能推动时代进步到一个什么程度。

    从他对历史的了解来说,种花家的历史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其中有三个大规模的乱世隔断,分为秦汉以及春秋以前的蒙昧时期,隋唐时候的短暂觉醒,宋元明清的高度封建,以及最后的再度复兴。

    这四个历史阶段,各有各的特点和痛处。

    但归根究底,可以简单看成民族文化不断演变历程。

    先是春秋之时百家争鸣,各种文化思想相继出现,使得春秋战国虽然混乱,整体实力却在不断增强。

    但最终由儒家成功占据主导,导致社会阶级逐步固化,而后分崩离析,造成了五胡乱华的惨剧。

    其后经过几百年的混乱,思想再度开放,使得隋唐由此兴起,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帝国。

    可因为没有足够强势的精神内核支撑,最终导致唐王朝再度崩坏,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而随着宋朝的兴起,儒家文化再度占据主导,由此导致封建王朝发展到了巅峰,这才逐步落后于时代。

    可以说王朝的兴盛与衰败,与儒家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不过这并不是说儒家文化不好,实际上儒家文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在起着积极作用。

    用儒家治国,对国家稳定,社会秩序的构造,都有着积极作用。

    不然的话,恐怕还未步入现代,东方就已经陷入了西边那种礼乐崩坏的状态之中。

    儒家文化真正的问题在于不够包容,有排他性。

    尤其是董仲舒这货弄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是万恶之源。

    本来在孔孟时代,儒家文化是一种极为包容的文化,由此方才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等金句。

    可随着独尊儒术的开始,儒学就开始变味了。

    逐渐开始尊己排他,排斥一切会对儒学造成危害的学术,导致新思想不仅融不进汉文化圈,还被各种打压。

    没有思想上的兼容,儒学自然而然也就陷入了停滞之中。

    一代代天资聪颖的奇才,不得不将自己的精力投入那浩如烟海的儒家经义,使得儒学越来越僵化。

    直到明清时期,儒家发展至鼎盛,也成了一个僵尸学派。

    看似有着大量儒学家不断推陈出新,实际上是在原地踏步。

    所以,可以简单得出一个结论,思想活跃,民族兴盛,思想僵化,民族就会衰败。

    对于这种局面,秦瑱思来想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引入实事求是的思想。

    因为现在儒学已经壮大到了一个不可撼动的地步。

    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开始主张僵化思想,皓首穷经。

    他要是敢主张一个百家争鸣抑制儒术的观点。

    恐怕不需要外敌,出门就会死在卫道士的暗杀之下。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开启民知,使得思想百花齐放,就需要为儒家引入一种新思想。

    唯有不断通过新思想培养一批既得利益的掌权者,方才可以不断推行思想的解放。

    而这样一个思维,落到实地,就是开办一批有实际效用的新学。

    故而秦瑱针对教育的第一个改革举措,就是召集这些流民子弟,开办了一种新式学校,主要教导三个学科,语文、农业、算术。

    这三个学科,自然是他经过深思熟虑方才决定。

    因为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之事,现在这个阶段,开办什么物理化学那都没啥用处。

    说白了,物理化学是两门经验科学,在相应的产业和知识体系没有形成之前,这两个学科就是空中楼阁。

    不是说学生今天学了物理化学,明天就能搞出化肥、火药来。

    学术创造,要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经验总结推进。

    他能做的,只是开一个头。

    总不能自己口口声声倡导实事求是,又去教授一些空泛无用的知识。

    不过虽然只是三个基础教育,但要夹带私货自然也不是不行。

    于是在学校开办之后,秦瑱便负责编制起了教材。

    针对语文一科,除了基础识字篇章,他又选取了各种名家篇章,着重于选取思想对立的部分。

    比如孟子和荀子的论战,人性到底本恶还是本善。

    又比如法家和儒家对比,讨论制人用法,还是用情理。

    他也不求这些大字不识几个的农家子能弄懂这些,但最起码得先有。

    有了这些东西之后,他才能慢慢改变思想体系。

    又如算术一科,他直接引用了阿拉伯数字。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484481/102449369.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484481/102449369.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