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赵副省长的结论给出之后,长方形会议桌旁的各个与会者,都是默默点了点头。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或者换句话说,李青云调任安东市之后的这段时间,安东市的发展真的是进入了快车道。
这其中,旅游业的腾飞,无疑是最关键的。
但安东市其他产业的发展,却往往会被人忽视。
实际上,认真去看一下安东市今年前三季度的各项经济数据就能得出结论:过去一年的时间,安东市其他各项产业都有长足的进步,增速都远超兄弟地市。
尤其是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上,更是有很突出的成绩。
仅仅是一年的时间,安东市新增中小企业的数量增长了30;
全市中小企业的总产值和总利润,更是增长超过了40。
这几项数据,都足以说明问题。
之前没什么人讨论这一点,只不过是因为安东市的旅游产业增长更惊人而已。
赵昌盛由这一点,点出安东市在中小企业的让利、减副方面做得好,绝对没毛病。
和其他人一样,蒋艾东也适时将目光瞥向了李青云。
对于这个年轻的同僚,蒋艾东多少有些心结。
一个月之前,自己被中央确定为辽东省委常委,成为辽东省委班子里最年轻的一位。
当时的自己,可谓是意气风发得很。
内心之中,也对自己来到辽东之后的工作很有信心。
然而一个月之后,当李青云被省委推荐为唯一的副省级干部人选之后,一切就都变了。
一夜之间,李青云成为了所有人议论的焦点。
前不久,和他同时当选为副省长的自己,更几乎沦为了陪衬。
情况的变化之快,甚至让蒋艾东产生了一种荒唐的感觉。
当然了,蒋艾东也知道,36岁的李青云确实要比自己更吸引眼球。
但从“主角沦为配角”的感受,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不太美妙的。
蒋艾东,自然也不例外。
另外,蒋艾东对李青云的心结,也不仅仅在于对方抢走了自己的风头,还在于彼此的立场是天然对立的。
事实上,蒋艾东很清楚,自己这次来辽东任职,就是为立发省长上位保驾护航的。
未来立发省长成为省委书记之后,自己也必然是他最新任的助手。
而李青云,却并不是立发省长的人。
他是现任省委书记张光磊一手提起来的干部。
虽说张光磊书记很快就要离任,但他在省委留下的“旧部”依旧不可小觑。
省委专职副书记董庆阳,那是很可能成为省长的重量级干部;
组织部长孟建强,虽然和董庆阳这个分管领导关系不算和谐,但他对光磊书记可是很信服的;
光是这两位,分量就已经很重了。
另外,纪委书记郝爱民虽然比较中立,但对于立发省长而言,也不会成为助力。
根据蒋艾东的分析,即便立发省长成为辽东新的省委书记,也会面临“本地派”干部的严峻挑战。
而李青云,毫无疑问是“本地派”干部力推的一个重要棋子。
呃,现在说他是“棋子”其实已经不太妥当。
如今已经跻身副省部级的李青云,在省内已经可以称之为“棋手”之一了。
总之,李青云是董庆阳书记这些辽东“本地派”干部的重要成员,已经是摆明的事儿。
自己和他,未来必然会有一番博弈与争斗。
这种心情之下,蒋艾东自然不想看到李青云气势太旺。
于是在赵昌盛说完之后,他主动向省长请示:“省长,听了昌盛省长的发言,我很有感触,也想说几句~”
王立发目光瞥了他一眼,轻轻点了点头。
当年在松江市的时候,蒋艾东是他老搭档、老部下,也是他一手提起来的年轻干部。
这次向老领导——松江市委董明涛“请求支援”,自己也是第一个点了蒋艾东的名字。
不用说,对于蒋艾东的能力,王立发是非常信任的。
他也相信,蒋艾东来到辽东之后,一定能给到自己支持。
今天这个省政府常务会议,本来王立发并没有想过让蒋艾东“一鸣惊人”。
毕竟,今天这个会议讨论的内容是之前就定好的,没什么需要展开的。
而且十八大在即,大家的心思也很难仅仅放在辽东这一隅之地上。
不过,既然蒋艾东想发言,王立发也不会阻止。
“各地市政府通过减税降费、优化用工用能成本、加强融资支持等措施为企业让利减负,政策力度显著,这个确实是好事儿。但具体在执行中,是不是也像各地描述的那么顺利,还需要进一步了解与观察。”
蒋艾东淡定的说道,“政策的推出,向来不是难点;执行到位,才是真的难。根据我在松江市工作的一些经验,各地给中小企业让利、减负的政策,从‘纸面’到‘地面’一直是有落差的。”
听到这里,赵昌盛忍不住蹙了蹙眉。
蒋艾东似乎没看到赵副省长的不满,继续自己的陈述。
“一些地方出台的政策理解门槛高,部分企业‘不会享’,复杂政策申报流程与中小企业财务能力不匹配。例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需企业提前备案研发项目,但部分中小微企业因缺乏专业财务人员而漏享优惠。”
“另外,制造业、科技型企业通过设备更新补贴和研发加计扣除直接受益,但服务业、中小微企业获得感较弱。之前在松江市的时候,某餐饮企业反馈,房租、人力等刚性成本占比超40,政策覆盖十分有限……”
听到这里,李青云脸上的神色依旧没有变化。
但内心之中,对这位新任常委副省长,已经生出了不少警惕。
虽然从只言片语之中,无法清楚的知道这位蒋副省长的真实意图。
但这个人懂经济,懂政策,这已经是可以确定的。
至于他现在的发言是针对赵昌盛副省长,还是针对自己,这个还要进一步观察。
“总之,咱们一些地级市在让利减负政策已初步形成‘降成本、优服务、强支持’的组合拳,这个是值得称道的。但我们任需警惕‘政策表面化’的风险。”
蒋艾东最后说道,“我们要以企业获得感为标尺,推动政策从‘短期纾困’转向‘长期赋能’,从而真正激发市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