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过,元朝的主体民族蒙古人,作为崛起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政权。
因为环境气候的压力,被迫对外展开扩张征服,同样也对开拓广袤的西伯利亚,有着天然的近水楼台之便利。
而这一对外开拓扩张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元太祖(追封)成吉思汗时期—元太宗(追封)窝阔台时期—元世祖忽必烈时期。
第一阶段的成吉思汗,没有太多别的目的,他征服西伯利亚主要就是为了彰显权威,扫除北方的不服从部族势力,所以派遣了术赤大范围招降了西伯利亚远近的森林游牧部落(林中百姓)。
第二阶段,窝阔台统治下的蒙古帝国,对中亚、欧洲发动了大规模西征,西伯利亚也在西征的行军路线之中。
这一阶段的蒙古帝国,陆续探图点亮了“北海”与“日不落山”等广袤疆域。
最后是忽必烈时期,这时段的蒙古帝国已经陷入分裂,元朝几乎独占了包括华夏、蒙古、西伯利亚在内的亚洲地区。
为了支持郭守敬对《授时历》进行编纂测量,元朝进行了规模空前巨大的地图测验。
尤其是岭北行省(西伯利亚),就贡献了三个测影所:和宁(蒙古高原)、铁勒(贝加尔湖)、北海(北冰洋畔)。
所以,别的王朝对疆域地图测绘都是以《地理志》为依据,只有元朝采取的是《天文志》为绘图依据。
正是因此,导致了元朝地图在后世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版本,每个版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差异。
其中最出名的就属郭沫若版和谭其骧版。
先说一下两版地图的共同点:
第一,北部疆域都直达北冰洋,并标注北海。
第二,标注北纬69°的普托腊纳山脉为日不落山脉。
第三,偏重岭北行省西北边界,模糊辽阳行省东界。
不同点有:
第一,谭图的八邻万户西界比郭图少了一角,与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分开。
第二,谭图标注了别吉大营盘。
第三,谭图的昂可剌在北纬66°,而郭图的在北纬61°。
第四,谭图的经度跨度与郭图相比,缩减了20°,进一步对辽阳行省进行模糊化边界。
第五,北海测影所,郭图的在北冰洋畔,谭图的则南移了,不再濒临北冰洋。
之所以会有这些共同点,同时又有不同点且差异巨大,归根结底就在于元朝对西伯利亚的记录太少。
而且对地图的测绘太过笼统,还用到了《天文志》作为测绘依据。
这就给后世的地图测绘,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目前在元朝的官方史料里面,文字记载最明确的还是外兴安岭的北山兀者。
当然,争议的真正重点还是在第五条,有关北海测影所的地理纬度划分。
因为对于北海测影所,元朝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只有一句涉及天文学的记述。
“北极出地六十五度,夏至影长六尺七寸八分,昼八十二刻,夜一十八刻。”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如果以影子长度来推断纬度,那应该是在北纬64°才对,而要以时间刻度来推断地理纬度,那就是北纬63°。
这两个地理纬度与实际的北冰洋畔确实有些距离,但同样也不太可能实指贝加尔湖,反而更有可能指代蒙古高原以北的广袤冻土地带。
北海不是海,也可以是大漠,就跟瀚海也不是海,而是瀚海大漠部落一样。
至于日不落山,则来自元人笔记《双溪醉隐集》。
这里的争议也颇多,因为关于日不落山的记载,元人笔记没有写明确,到底是太阳完全不落山,还是太阳只落了一点点。
这看似只是一丁点小差异,但放大到实际的地理纬度……也确实看起来很小。
顶多就差了个几度,可这几度放到实际的面积测绘上,所涵盖的土地面积起码能有大明的一个省份之大。
不过这对大明来说影响不大,因为目前大明能够打到的地方,都有着继承元朝版图的强宣称。
元朝版图除开广袤的西伯利亚,其余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就已经被招降,要把这些“林中百姓”纳入到大明的统治范围内,自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即便是按照“外人”的标准来算,这些被招降的“林中百姓”部落也可以算作是元朝的版图领土。
因为元朝是可以派遣官员进入这些版图管理的,比如元朝让刘好礼担任吉利吉思、昂可剌、撼合纳、谦州、益兰州五部断事官。
这五部几乎都位于北纬60°或附近一带。
还有更北边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495380/108317053.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495380/108317053.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