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孟子也不是一开始就是“亚圣”的。
最早的汉武帝“罢黜百家”,儒家成为当世唯一显学,但在汉中期至往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孟子和荀子的地位都差不多,所谓“孟荀并号”,某些时候甚至比荀子地位还低。
孟子的儒学地位转折始于唐朝中期,韩愈算是认知孟子理论学说的“第一个贵人”。
韩愈在《原道》中说先王之教:“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相当于把孟子视为孔子的传人,变相意味着孟子地位仅次于孔子。
而韩愈之所以写《原道》,原因就是“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韩愈反对他所认为的所有异端学说,欲弘扬“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的先王之教,就需要利用孟子的思想学派,他在确认孟子是儒学正宗传承人的基础上,对孟子学派大力推崇发扬。
而孟子地位提升的第二个“功臣”来自于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其中一件要事,就是给孟子授号封爵,以此来提高孟子的政治地位。
至熙宁变法四年,《孟子》被列入北宋科举考试科目。
元丰六年,孟子又被封为邹国公,第二年更是被批准配享孔庙。
当然,王安石推崇孟子,同样也是为了利于推行改革。
改革需要器量与气魄,而孟子学派偏偏就有这样的气魄。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
而且,孟子同样也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政治理论依据。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
王安石通过继承孟子的“权变”思想,进而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惊世骇言,从而强硬的驳斥当世传统儒生反对变法的政治舆论。
孟子在儒家的地位转变,并最终形成“孔孟”的最后一把推手则来自朱熹。
南宋孝宗(那位最有作为、也最有骨气的南宋皇帝)时期,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使孟子与孔子、曾子、子思平起平坐,实际地位甚至超越了“五经”。
朱熹重视孟子,主要是为了“反和主战”,即主张“修政事、攘夷狄”,“徐起而图之”的解决金国外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正因为孟子的这两句名言,朱熹觉得其跟《论语》一样,都是“文词平易而切于日用”。
能“日用”,那就能够解决现实问题,也可以用于解决南宋面临的内忧外患。
作为理学大成的朱熹为《孟子》批注:“真可谓命世亚圣之才!”
到了元朝理学大兴,虽然改的乱七八糟,跟朱熹几乎没什么关系了,但朱熹的这句评价还是被继承下来。
孟子被元朝封为亚圣公,成为孔庙从祀“四配”之一。
只是,荀子可就惨了……
“颜回、曾子、子思、孟子为孔庙从祀‘四配’,而后又有从祀‘十哲’,列孔庙大成殿‘四配’之后,东西各五人,东位西向的是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西位东向的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
“值得一提的是,颜回本为‘十哲’,后在南宋咸淳三年(元朝认为的末代皇帝),颜回被抬升为“四配”之首,便以颛孙师递补‘十哲’。”
“这也就是常言的‘文庙十哲’!”
常说确实是常说的,但真要说熟悉,怕是没几个能记得住,认得全的。
“朱熹居然没在‘十哲’?”
朱高炽有些惊诧,他确信自己没有耳背,刚刚金幼孜说的“文庙十哲”里绝对没有朱熹的名字。
金幼孜对此倒是并不觉得有什么,就连蹇义、杨士奇几人也都觉得这很正常。
为什么呢?
看朱熹在儒家的封号就知道了。
恶圣!
一听就不是什么好尊号,明明是理学圣人,算是现在大明儒家的真“祖宗”了,却尊了一个“恶圣”之名。
原因就在于朱熹晚年的时候,被政敌弹劾诱奸尼姑、扒灰儿媳,又滥用权力,与人为恶。
&nbs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495380/109262000.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495380/109262000.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