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忐忑》,音乐拼接艺术
在大众的常识中,对于“神曲”的定义,一般都是洗脑、雷人、奇葩。
从这点上来讲,《忐忑》其实相当符合神曲的特点。
毕竟有哪首歌通篇都是各种啊咦呕啊咿呦之类的象声词的,再加上原唱龚琳娜老师那夸张的表情动作,总会让初看之人诞生出“这不是神经病吗”之类的想法。
当初楚辞刚刚接触到《忐忑》这首歌的时候,和很多人一样,同样也感觉这首歌十分的奇葩,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理解这首歌。
在楚辞的记忆中,《忐忑》这首歌甚至一度和《我的滑板鞋》、《我叫赵日天》之类的低创歌曲被当时的互联网评为了当代几大神曲之一,《忐忑》的原作龚琳娜老师也一度被很多人认为是“行为艺术家”。
但随着时间不断的沉淀,越来越多的歌曲被埋入洪流,《忐忑》这首神曲却和很多时代经典歌曲一样一直流传了下来,再加上原作龚琳娜老师自《忐忑》之后发布的很多作品所展现出来的接近天花板级别的唱功和实力,也让很多人感觉龚琳娜老师没有理由真的发布这样一首没有营养的神曲糟践自己,于是这种种奇怪的现象让大众们开始忍不住重新审视《忐忑》这首歌,而当人们多年后回过头来用新时代的目光去重新深入解析这首雷人的神曲的时候,所有人便震惊的发现,《忐忑》这首歌居然拥有着惊人的超前性。
所谓的超前性自然是跨越时代平均思想的,具有一定实验性的,《忐忑》这首歌就是首诞生在当年的一首标志性的实验性歌曲。既然是实验性音乐,那么《忐忑》这首歌便有着很多传统歌曲中所从未使用过的创作手法和概念,就比如拼接。
拼接艺术这个词在日常谈论起时更多的是在绘画领域,毕竟视觉是人类能最直接感受这个世界的媒介,因此也能通过视觉画面更好的理解拼接艺术;而在音乐领域,所谓的拼接听起来就显得比较抽象了。
音乐嘛,都是声音,声音怎么拼接?不是只能重叠吗?
哎,这句话可就说到点子上了。
我们都知道三原色原理,即在我们人类肉眼所能感受到的各种颜色基本都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组成的,红色加绿色会变成黄色、绿色加蓝色会变成青色、红色加蓝色会变成紫色、而红绿蓝相加就会变成白色,从根本上来讲,这不就是“色”的重叠么。
而这样的重叠,放到“音”之上也是完全一样,最常见的也最容易被大家日常所忽视的一个声音的重叠现象就是大家每天都在用的语言。想想看,大家每天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发音不都是由“拼音”组成的吗?
每个声母和韵母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发音,而不同的声母和韵母组合在一起又会变化出上千个发言,这不就是声音的拼接吗?
同样的,《忐忑》这首歌便是基于这种思路来创作的,只不过《忐忑》拼接的不是语言,而是唱腔和节奏。
在这方面《忐忑》其实和戏曲艺术中传统的《锣鼓经》是极为相似的,或者说在很大程度上《忐忑》就是借鉴了《锣鼓经》的特点和概念。
在传统戏曲中,所谓的《锣鼓经》其实就是一套适用于戏曲打击乐的乐谱,说白了就是戏曲里面的“哆来咪发唆拉西”,传统戏曲负责打击乐的武场师父们只要看到唱段的《锣鼓经》就像钢琴演奏者看到乐谱一样,顿时知道这段谱子该怎么敲了。
以一般情况下传统戏曲负责打击乐的武场师父们会用到的四种打击乐器小锣、大锣、板鼓、以及铙钹为例子,这四种乐器在锣鼓经中的发音分别是小锣——台、大锣——匡、板鼓——搭、铙钹——七(在这里音同cei),这四种打击乐器在各自敲击的时候所发出的声音就是以上各自的象声词,而且当这些乐器的敲击声重叠时,就像拼音的声母韵母所结合一样,又会形成新的象声词,比如小锣和铙钹一起击打时,那么小锣的“台”和铙钹的“七”就会组成发音“才”,而大锣的“匡”和铙钹的“七”又会组成“仓”。
不同的乐器以及不同的演奏技法都有不同的象声词来代替,而这些象声词便组成了一部完整的锣鼓经,比如很多相声演员在台上模仿戏曲时口中所念打的节奏就是锣鼓经的节奏。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便恍然大悟了,《忐忑》之中的“啊咦呀咦”这种略显奇葩诡异的
唱法正是这种声音拼接而成的结果,只不过相比《锣鼓经》中拼接的是打击乐的发音,《忐忑》拼接的是传统戏曲中的老生、老旦、花旦、黑头等这些唱腔,这一列的唱腔的拼接最终形成了《忐忑》的旋律以及歌曲中那些“啊咦呀咦”的奇葩唱词。
可以说《忐忑》这首歌是充满创新性和艺术性的,它的内涵绝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形式之上。
&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500849/104738982.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500849/104738982.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