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田地讨论,不太适合。
一众人打道回府,在两仪殿会坐。
李承乾回宫换了一身常服,也随后到来。
李世民也换了衣服,坐在主位上。
“考虑问题全面是好事。”
“我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就要想到如何防止漏洞出现。”
李承乾这才淡淡的说道:“生育国策,我们颁布了一条法律。”
“贴补之策,我们也可以制度想要的。”
“诸公皆是朝中贤臣能人,大家集思广益,查漏补缺嘛。”
李世民笑道:“太子说的不错。”
“有什么疑问,现在提出来,商议商议对策。”
“我觉得,辅机说的贴补之计,是利于民生百姓的。”
“今日亲耕,在表率。”
“但我是大唐皇帝,天下百姓君父,不能只是表率,更要做出惠及百姓的行为。”
“玄龄,你有什么想说的?”
他点名喊道。
之前的话,就算是为这次贴补大计确立了性质。
补贴大计是要实行的,是君父恩惠子民。
但在实行之前,有什么问题,该说该讲的,不能藏着。
房玄龄道:“郑国公说了这事,臣正好想到一个问题。”
“是不是要限制每家每户购买的数量?”
“不加以限制,一家购买多个,岂不是要被人利用了?”
李世民指着房玄龄,欣喜的说道:“看看。”
“这就是问题嘛。”
“有话就说,有问题就提。”
“玄龄要是不说,我们把这补贴大计颁布了,那岂不是便宜有些人了?”
说完,他道:“这个问题很好。”
“诸位有什么对策?”
长孙无忌道:“陛下,臣以为简单,限制数量即可。”
“每户最多只有两头牛。”
房玄龄摇头,“这样,有些家中七八口人的,怎么做?”
“还有那些大门大户的,土地较多,一两头怎么够呢?”
“有些违背初衷了。”
张亮惊讶的说道:“那些有钱人家,也在补贴范围?”
魏征不满的说道:“都是陛下的子民,难道还要分钱多钱少的嘛?”
张亮明智的闭嘴。
干不过这些文官。
我是乱入的。
李承乾道:“魏师这话就说的很对。”
“孤向来不对以贵贱区分孤的子民。”
“不管他钱多钱少,有地没地,孤都一视同仁的。”
李世民:“太子说的好。”
“我的子民,我自当一视同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众人:“陛下圣明!”
李承乾道:“不管是大族,还是有钱人家,都应该享受朝廷的补贴。”
“只不过,这个贴补,要做出限制来。”
他巡视一圈,“首次,以旧抵消部分,朝堂补贴,第二次,朝廷降低补贴力度。”
“第三次,朝廷不再补贴。”
“耕牛也是一样,第一头全额补贴,第二头半价补贴,第三头,由买家原价去购买。”
这次补贴是面向广大底层百姓的。
主要是让广大百姓,解放劳动力,能够更多的耕种土地,开垦荒地出来。
买一头牛,哪怕是有朝廷的补贴,李承乾估摸着也可能掏空他们家庭大部分的财产。
至于第二头半价补贴,怕是会让很多百姓望而却步。
更别说第三头了。
那只能是有钱人家,拥有大量土地的才会去选择。
所以,只对补贴两次,能够杜绝钻空子的弊端,也能真切的照顾到底层百姓。
“殿下英明。”
“这个限制之法,大大的降低补贴大计的风险,也让人无机可乘。。”
长孙无忌不无激动的说道。
房玄龄附和一声,道:“不过,还是要防止有人以第二头牛,低买高卖。”
魏征正色道:“那就防微杜渐,以律法进行约束。”
“不许低价买入,高价卖出。”
李世民问道:“那百姓无计可施,要变卖该如何办?”
魏征当即道:“这很简单,官府以补贴后的价格赎回。”
“官府也不占百姓的便宜,百姓也别想从中获利。”
“毕竟,朝廷最根本的愿想,是鼓励耕种,鼓励开垦。”
李承乾没有说话,但心里却很是感叹啊。
不用他多说什么。
这些贤臣就能把问题找出来,并给出解决的办法。
耕牛在官府手中流转,极大的限制有人从中牟利。
当然,有可能出现官府中饱私囊等行为。
这就需要朝廷对此监督以及巡查了。
最终还是要落到御史台的身上。
随后,众人就此事,进行展开的讨论商议。
逐渐把补贴大计的问题,以及存在的漏洞,都给出了办法。
李承乾走出太极宫,浑身很是放松啊。
这是,由长孙无忌与工部联手去办,想来会有些瑕疵,但大的方向,是好的。
“今日陛下举行亲耕礼。”
“马上写出一份文稿,在报纸发行出来。”
“是!”
第二天。
大唐帝国报再次发行。
重点讲述亲耕礼仪式,同时还将李世民在仪式上的讲话,进行报道。
“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在亲耕礼仪式上对群臣作出强调:民以食为天,朝廷要紧密关注春耕的进行,确保春耕顺利完成,一旦发现春耕出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为百姓耕种排忧解难,保证今年丰收。”
“睿智仁德的皇太子殿下,对群臣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道,州,县等各地官府主官,亲赴民间田地视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春耕乃是民生大计,不能让事来找人,要各级官吏主动找事。”
“两宫强调:切实维护春耕生产秩序,一切以春耕为要……。”
报纸一经发行,马上就迎来了哄抢。
大多都是士子,读书人等。
长安百姓则是不约而同的汇聚到一处,听着他人的宣读。
“陛下与太子如此重视春耕。”
“怎么能不重视,你才吃饱饭多久。”
“国有贤君明主,我大唐之幸啊。”
长安各地都在奔走相处,口口相传。
不出意料,这份报纸也到了朝中大臣的手中。
“这轻薄的一份报纸,就能让长安再三震动啊。”
房玄龄感叹道:“之前对庙堂报告,如今也传遍天下,也在争相传颂,大加议论的。”
“谁说不是呢。”
房遗直也是惊叹,这报纸简直是刷名望的神器。
以当前独《大唐帝国报》一份,只要是识文懂字的,就没有人不会看。
他知道,自己阿耶在民间的声誉,可比之前要夸张的多。
什么贤臣,什么堪比管仲等名号,都在流传。
“阿耶,你如今有这般大的名望,万一陛下……。”房遗直没有说完,但意思很明显,就是担心陛下猜忌。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502174/109682507.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502174/109682507.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