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回到长安后,继续外出。
不过,这次他叫上魏征与于志宁后,继续外出微服访查。
“殿下。”
“长安有点过于热闹了。”
半路上,于志宁主动挑起这个话题。
魏征冷哼道:“是有点热闹了,热闹的不太像话。”
李承乾微微一笑,道:“热闹点不好吗?”
于志宁还没开口,魏征当即反驳道:“殿下以为这是好事?”
“公然骂战,操纵舆论,愚弄百姓。”
“要再不管的话,怕是要演变为拳脚行。”
于志宁这时才接话,道:“每日报纸数十种,几十万份发行。”
“不说其内容多少双方的骂战,就是此举也太过劳民伤财,损耗民心了。”
“百姓都不知道该信谁的。”
“这边说他有理,百姓就信,那边说他才是对的,百姓也相信。”
他双手一摊,叹道:“这把百姓都分成两个阵营了。”
“长此以往下去,就不会是热闹,会分散民心的。”
江南系与山东系,双方的斗争已经不是火药味,是早就点燃了。
双方舆论骂战,打得不可开交。
长安的舆论,几乎是被他们搅合的一塌糊涂,思想混乱,百姓文人也是各执一词,相互攻讦。
别说百姓,学子文人信什么。
就连官员们,看到双方的报纸内容,也不知道真假。
而且报纸内容也越发变味了。
原来有的经典注释什么,少之又少,更多的是那些世家士族,塞了私货的文章。
早就没最开始,双方能拿出货真价实的东西来了。
李承乾倒是很放松。
他看着外面的田野,很是满意。
长安到底是京师啊。
在农业方面,是下了功夫的。
他看到不少百姓,在开垦荒地,铲除荒草,翻开土地,等着太阳炙热干了之后,放火一把绝根不说,还能给新地施肥。
“不要危言耸听,也不要过于紧张。”
“朝中本来就提倡言论自由,就连陛下也多次表示,凡是他有不对的地方,尽管直说,无须顾忌,不会因言获罪。”
“陛下心胸博广,都能接受犯颜直谏。”
“民间报纸又没有对朝局大事乱点评说话,如何能对他们插手干预他们呢?”
李承乾也不看他们,淡淡的说道:“说什么劳民伤财,损耗民心。”
“劳民伤财谁了?”
“那些报纸一文钱一份,成本都是他们扛下来的。”
“伤的也是他们自己。”
“一文钱百姓花不起,但也有识字读书的人宣读,让他们见识开阔。”
“启发明智,学到道理,怎么能说损耗民心呢?”
这个道理,其实都懂。
但到底是让人不舒服。
于志宁道:“殿下,话虽如此,但长安是京畿重地,天下中心。”
“这些报纸传到天下各地,进一步引起骂战,若是导致南北割裂,就怕悔之晚矣啊。”
魏征也有些忧心忡忡。
他知道于志宁说的不是假话。
“殿下不得不慎重,思想本就复杂,引起南北文人士子对立,从而出现割裂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李承乾不置可否。
事情并没有到那等地步。
如果说信息传播渠道多,传播速度快的话,他还担心。
就现在全靠吼,识字率低的情况,短短时间内就造成这等局面。
那才有鬼了。
李承乾一行来到一处京畿县。
先去了一处村庄,找到老农借个歇脚地,顺带着喝点水,再询问购买贞观犁,耕牛的事情。
“不瞒贵人,贞观犁以旧换新,再多补点钱,小老儿也认了,谁让贞观犁其实好用呢。”
老农坐在一边,说道:“只不过,这耕牛,我家是有的,一头就够了。”
“但里正就是要我多买一头。”
“多一头不说,还有多一个贞观犁。”
“补的贞观犁,家里就掏了一半多的积蓄,哪里还有钱再买一头耕牛加贞观犁啊。”
“哎……。”
“这是要把人往死路上逼,也不知道圣天子是怎么想的。”
这话说的。
魏征与于志宁脸色很不自然。
李治与李恪也不由低头。
李承乾问道:“以旧换新,朝廷有补贴,贞观犁补的价格,应该不高吧?”
“我在其他地方听人说,最多补一百。”
老农激动的说道:“那是别的地方,我们这里是两百,有的还要高。”
“两百?”
魏征惊声,道:“朝廷明文下发,朝廷补贴大头,百姓最多拿出一百而已,怎么会两百?”
“不可能,官府说的朝廷规定的,不同地方补钱就不一样。”
老农摇头,道:“我们这个县,补的都是两百。”
“虫豸!”
魏征骂道。
还需要多言?
这肯定是有人欺上瞒下,上下其手的收刮钱财。
李承乾看向牛棚,道:“老丈,那你怎么还有两头牛啊?”
“犁也有两套?”
老农神色一阵潮红,道:“贵人,你以为我是在骗你不成?”
李治道:“那这牛你是怎么来的?”
“这事说来话长。”
老农愁眉苦脸的说道:“我家本来就无钱了,但县里有人找上门来,说是必须要购买第二头牛。”
“不买不行?”李恪问道。
“不买不给下地啊。”
老农道:“我说没钱,也不行,然后就有人找上门来,说是可借子钱……。”
“我实在没有办法,不借的话,根本无法种地,最后只好以地做抵押,借了子钱,买了耕牛。”
“二十五贯钱啊。”
“我这一家子……。”
说到这里,老农垂泪,苍老的脸庞满是悲戚。
二十五贯子钱。
利息加上,日复一日的。
一辈子他们基本上就被套上了。
魏征他们能感受到,太子平静的表情下,掩藏着滔天的怒火。
本来是利国利民的国策,却被一群蛀虫用来如此肆意欺压百姓。
二十五贯子钱。
那是能要了一家人的命。
“现在我们一家七口人,就连孩子都要下地帮忙,开垦更多的荒地出来,否则,来年税赋,口粮,加上子钱利息,根本不够。”
“不读书吗?”李承乾问道。
“之前能读,但后来学堂要收什么束脩,拿不出钱来,就读不了了。”
于志宁再也忍不住,怒声道:“放肆,朝廷何时规定了,要收束脩的?”
老农吓了一跳,道:“官府是有这个规定的。”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502174/110577129.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502174/110577129.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