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小说 > 历史军事 > 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 第163章 对于桓奕来说,这只不过是争宠模拟器
    楚世昭这一次统一山河,可以说是所用时间最长的一次。

    但也是含金量最高的一次。

    而这次模拟推演,楚世昭没有什么值得拿得出手的战役,很多地方在模拟推演的大事记之中,只能用某年某月某个地名发生了什么什么战事为记载。

    没有先前各种惊世的大战着墨,大书特书。

    这不是因为楚世昭打得不够出色,反而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这每一场战役看似都不重要,其实都很重要。

    主要的区别在于,那些经典战事之所以经典,是楚世昭能凭借人数劣势的情况下,借助各种各样的机会抓到机会。

    但是这一次,楚世昭在正面战场上,是没有什么机会能把握住的。

    对手并没有给出太大的破绽。

    甚至可以说,楚世昭每一次抓到的机会,都是蒙古王庭受迫性的状况,是处于对方统治区外的特殊情况。

    换一个人来,想要取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楚世昭是每一步都做到了最准确的判断,这才有了如此显赫的战功。

    大同之变的时候,楚世昭没有看戏,而是把握住了蒙古王庭暂时没办法阻止大景渡江的时机,偷渡过江,和大同事变的大周将领形成掎角之势,两相配合,让大景王朝的部队在北方有了一个立足的支点。

    这是南明朝廷没有做到的事情。

    当年满清入关的重要关头,地方对于女真人的反抗是极其汹涌的,北方各地的叛乱接连不断,但是南明在这种情况下,坐视这些时机的错过,不断地党争内斗,使得光复山河的最佳时机就这样在眼前流逝了。

    楚世昭就没有南明那么犹豫,更没有隔岸观火。

    看戏?

    等到大同事变的大周爱国将领全部死绝了,你再渡江,就要面对一个没有后顾之忧的蒙古王庭。

    楚世昭打得就是蒙古人一个首尾难顾的时机。

    这种事情,蒙古王庭理论上也没有什么犯错的余地,他们镇压叛乱的速度已经很快了,但是架不住楚世昭雷厉风行的手段。

    而接下来楚世昭采取的战术,更是将蒙古人的平推战法架住了。

    楚世昭可太清楚元朝建立的过程中,蒙古人是怎么崛起的了。

    他们就是靠战争,发战争财起家的,就是不断通过征服其他国家,然后囊获这些国家的技术、人口、文化,再经过融合后,利用这些并入的全新集团形成新的军团去征伐另外的国家。

    楚世昭卡死了蒙古王庭对中原的进攻路线。

    在骑兵势力没有成型的情况下,楚世昭更是没有急于进攻,因为楚世昭很清楚蒙古人在攻城手段上的匮乏。

    南宋抵挡蒙古四十六年的时间,就可以清楚蒙古军队在攻城手段上的短缺。

    没本事之前,千万不要浪着打。

    震天雷加固了楚世昭在防守端的力量,限制住了蒙古骑兵的战力。

    你野战强,楚世昭就不碰你野战,就跟你打持久战,拉锯战。

    只要蒙古不能触发滚雪球的效果,没办法做到平推,不能获取大景王朝各方面的攻城技术,蒙古王庭就没办法成为历史上的元朝,一路推进。

    毕竟在这个时代,没有一个叫做金国的大补丸。

    蒙古人吃掉的,只是一个腐烂的国度,一个被地方军阀破坏了无数次的大周王朝。

    而大景王朝在各方面的提升,是在楚世昭立都以后起家的,在楚世昭建立大景之前,大周王朝可没有震天雷这玩意。

    再通过长期的积累,楚世昭终于奠定了自家的骑兵基础,逐渐有了反攻对方的能力。

    铁木真西征,分散了他们在中原北方的实力,楚世昭抓住的就是这个机会。

    这一切动作,看似是蒙古王庭给了太大的机会,实际上是蒙古王庭主体上还是一个封建化的军国势力,他们是需要大量的战事补充主体实力上的不足。

    作为一个朝廷,蒙古王庭各方面的发展都很薄弱,只有军事力量能拿出来,这样生产力严重缺乏的国家,持续发育,就一定不是楚世昭的对手,就连税收都要靠包税制来减去复杂的步骤,在深知对方实力是一步一步增强,自身力量却不断削弱的局势下,铁木真能走的路,其实也就剩下了一个西征列国,补充军备的策略。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显然蒙元朝廷的立足不稳,除了军事力量略胜一筹外,其他方面被楚世昭完全甩开一截,最终硬生生被耗死了。

    可即便是这样,楚世昭都需要长期的运营才能艰难取胜,足以见得局势到底有多么的难打。

    李凤宁当然看不出来其中变化无穷的转化,但是她看得出来铁木真的硬实力。

    被楚世昭打跑的铁木真,一路横推西域那么多的国家,这难道还不是一种实力的证明吗?

    晟武十六年七月,大周王朝的故臣向楚世昭请示,希望能够复国大周,将国号再度更正。

    楚世昭面对这些故臣的请求,坦然拒绝。

    在楚世昭看到,大景王朝建立之前,大周王朝就已经灭国了七年之久,更重要的是,楚世昭的许多政见都和大周王朝的治政思路截然相反。

    尤其是在大周末年的时候,楚世昭一心为国,反被诬谋反,这是他断然不能接受的事情。

    “国既已亡,何故复周礼乎。”

    “朕以民起,也因民而立景,若是复周,此置万民于何地乎。”

    “难相忘困顿难行之日,垂泪而依之民。”

    “景非我一人之国,一人之功,是天下人之国,天下人之功,以一人之功而废黜国家,再兴大周,实为视万民功绩于不顾。”

    晟武十六年八月,楚世昭在长安外设立了万民碑,上面刻满了那些为战事而牺牲的名字。

    同月,楚世昭回到了应天府,他将长安视为二都,而应天府才是大景的真正国都。

    晟武十六年九月,楚世昭深知天下之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故此,他不为自己的功绩而沾沾自喜,致力于使百姓富庶之事。

    深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楚世昭任用了以文俞、桓盛为首的官员,开启了晟武新政。

    竭力整顿吏治,以缓解统治危机。

    大景立国以来,长年累月处于战争状态,国家制度甚为苛刻严厉,各地官员治理国家,皆以考成法的方式,追求政绩,为政苛刻,治下的百姓压力颇重。

    许多官员为了取得政绩,不惜制造冤假错案,这让楚世昭颇为头疼。

    任何政策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是用久了,就会出现变化。

    考成法的出发点,是让官员们兢兢业业,避免出现那种松弛感极佳,不务正业的官员。

    可是太过于追求业绩,使用末位淘汰制的方式,就会逼迫官员去做事,有些地方明明没有什么案子,可是没有案子等于说是没有政绩,那么按照考成法,一个没有政绩的官员是不能升迁,只能滞留的。

    那些渴望进步,想要在新生国家之中有一席之地的官员,就会想尽办法去创造业绩。

    更有甚者是通过弄虚造假的方式创造政绩。

    打个比方,比如说每年秋收,假设扬州这个地方的粮食产量是一万石,但是当地的官员为了取得额外的政绩,他上报朝廷,说扬州今年的秋收大涨,一共有十万石的粮食产出。

    翻了十倍的数值,那么粮食能从哪里来?

    又不可能是官员自己出,他们会想办法拿各种理由,让底下的百姓交粮。

    明明楚世昭没有额外征收那么多的粮食,底下的官员却能因为考成法,为了政绩,而夸大了粮食的征收量,瞒住下面的百姓,哄住朝廷的君王。

    而地方和中央是有信息差的,楚世昭又不可能面面俱到,真的知道当地的粮食产量有多少。

    任何君王面对这样粮食增收的局势,都会觉得当地的官员做得不错,没有想到这些官员会通过压榨百姓的方式来收获业绩。

    如果碰到几个不当人的君王,像嘉靖这种,他们甚至根本就不在乎底下的百姓被压榨了多少,只在乎这些征收而来的粮食能不能进入国库。

    张居正的考成法,早年确实打造出了一批又一批真正为国家办事的官员,后期则是演变成了一群为了政绩完全不当人的政客。

    功劳是自己的,锅是皇帝的,苦是给百姓吃的。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晟武十六年十月,楚世昭前往各地微服私访,不久之后,楚世昭取消了考成法,同年,楚世昭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招抚南方的蛮族。

    晟武十六年十一月,在云南当总兵的蓝殊,因为南越常常侵扰边塞而感到不悦,在没有得到军令的情况下,擅自出兵攻打南越。

    晟武十六年十二月,蓝殊攻打下了河内郡,收复了交趾,向朝廷表功。

    楚世昭对于蓝殊擅作主张的做法很是无奈,但是这一次,楚世昭没有封赏蓝殊,如果大景王朝境内的每一位将军都照着蓝殊的方式去取得战功,那么大景王朝各地的总兵,都会学习蓝殊,四处开战。

    晟武十七年,大景王朝的航海业有了显著的发展,很快大景王朝发现了夷岛,开辟了前往东瀛的海路。

    晟武十七年三月,楚承巍自幼身处战乱的年代,对于行军打仗颇感兴趣,他常常想象自己作为将军的模样征战沙场,这导致楚承巍难以接受大儒的教诲。

    “一群只会隔靴搔痒的腐儒,岂能知道本东宫的雄心!”

    “吾父于乱世之中治定天下,有万夫之勇,我自当效仿之。”

    晟武十七年四月,楚承巍请命,希望他的父皇能够调遣他北伐漠北逃亡的蒙元王庭,以此光耀大景武德。

    晟武十七年五月,楚世昭不得不亲自教诲这位不同寻常的嫡子。

    晟武十七年六月,楚世昭对于帝王之术甚是鄙夷,对于楚承巍,他更多的是讲述作为一个人,应当知道的道理。

    但这并不意味着楚世昭想要将楚承巍教成一个只知仁义道德的书呆子,而是在保持进攻性的同时,也要拥有一颗对于百姓的敬畏之心。

    这是作为起义军之子,应当有的赤诚。

    晟武十七年七月,由于楚世昭为政利民,积极促进贸易,加之日益繁华和平的局面,使大景王朝的经济快速发展,商人之间出现了一种以信誉为主的纸面货币,为了官方化,楚世昭取消了这些纸面货币,以官方形式推出了一种名为‘交子’的货币。

    晟武十七年八月,楚世昭励精图治,然而多年南征北战,早已积病却日夜不眠,勤于政务,利于民生,于九月初深夜蓦然崩逝。

    在楚世昭驾崩的消息传遍天下时,天下百姓号恸,如丧考妣,此正是楚世昭性情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506929/110854361.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506929/110854361.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