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日后。
徐闻得到消息,宁王朱权离开京师了。
说是奉旨前往南昌就藩。
徐闻知道,朱棣是没打算收拾宁王。
或许是觉得理亏。
毕竟之前造反时,朱棣可是亲口说过,要和十七弟平分天下。
结果自己当了皇帝,就把当初的承诺抛诸脑后,也难怪宁王心生不满,想要学着四哥造反。
只是遇到了徐闻,造反大业刚开始就结束了,只能灰溜溜的前去南昌就藩。
宁王之事,归根究底属于皇家之事,徐闻没有深究。
随着刘伯温次子刘璟,在狱中以发辫自缢,此事便翻篇了。
可怜刘伯温死后,长子被胡惟庸党羽胁迫堕井而死,次子又因谋逆自杀。
大孙子刘廌还被流放了,刘家的诚意伯爵位,也基本断了。
历史上,直到明朝中后期,刘伯温的九世孙,才被老道士嘉靖皇帝续封为第三代诚意伯。
解决了四海商会的问题,徐闻刚轻松了几日,又得到永乐帝朱棣的召见。
这次的事不小,关系到国本。
新皇登基已有两个月,册封了皇后,大封了群臣,可太子之位,迟迟没有立下。
燕王世子朱高炽,本是世子,因为顺理成章成为太子。
但靖难期间,他坐镇北平,几乎没什么功劳,唯一拿得出手的那次就是李景隆大军围城,在徐闻的帮助下守住了北平。
而二皇子朱高煦,靖难四年日夜跟随朱棣身旁,屡屡冲锋陷阵,还救过老爹的性命,立下赫赫战功。
如今的朱高煦,在军中威望甚高,节制武安侯郑亨,武城侯王聪,安平侯陆远等人。
朱棣也对其十分喜爱,甚至当众鼓励过朱高煦,让他努力。
因而,以淇国公丘福、驸马永春侯王宁为首的靖难将领们,纷纷上书,请求册立二皇子朱高煦为皇太子。
如此一来,朱棣也逐渐偏向朱高煦。
感觉次子高煦跟自己非常像,应该给他当皇帝。
然而,文臣们不答应了。
以解缙、黄淮等文官坚决支持立世子朱高炽为太子。
因为朱高炽乃是嫡长子,又是太祖皇帝确立的燕王继承人。
更重要的是,大皇子朱高炽素有仁贤之名,将来肯定是个好皇帝!
双方各支持皇子,这让朱棣十分头大。
奉天殿。
朱棣穿着龙袍威严不凡的端坐在宝座之上,看着眼前的满朝文武,不冷不热道:“今日叫你们过来,是为议立储君,都弄明白吧?”
众臣一听,忙弯腰行礼,恭敬说道:“臣明白!”
朱棣见状点了点头,才继续说道:“那都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毕竟立储君这事儿可不能马虎,稍有差池,随时可能会出现乱子。
所以他才会把众人召集过来,为的便是当众商议,最终决断。
不能再拖了!
众人一听,也都纷纷神色激动了起来。
他们之中如徐闻那样孤身一人的可不多,几乎每个人背后的势力都错综复杂到了极致。
如果自己支持的人能够成为太子,那他们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甚至将来登上大宝他们可都是从龙之臣,那地位可就稳了。
而一旦他们支持的人落败成王,那他们这一脉以后可就要受到打压排挤,甚至前途都会变得很渺茫,所以这是他们所有人的机会。
“陛下,此事其实不用多想,自然是谁的功劳大,谁的战功高选择谁,咱们大明王朝的天下可都是打来的!”
淇国公丘福第一个扯着嗓门叫唤。
随后武将们立刻附和。
“不错,陛下,大明王朝的天下从来不是靠文臣,而是靠的咱们武将!”
“太子储君若是不能领兵打仗,恐怕不行!”
“对啊,看看建文就知道了,看看朝廷被他祸害成什么样子了!”
武勋集团几乎全部支持二皇子朱高煦。
因为若朱高煦被立为太子,军事勋贵集团将来必然获利更多,且更能力压文臣!
“老夫倒不这么认为,祖宗可是有规矩的!”
有文官当即反对。
“不错,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想要几个会打仗的人可不是什么难事儿,但是想要一个仁德的人那却难了。”
“不错,领兵打仗那是将领的事情,可不是太子的事情,太子要做的可是要统帅那些领兵打仗的人!”
文武双方立马开始拉扯起来。
朱棣见状眉头微微一皱,面带一抹不悦之色。
可他心里也清楚,有些事情就算是他也不方便出手,当即看向了徐闻。
可徐闻却完全就是一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姿态。
这一幕差点没让朱棣笑出来。
满朝文武大臣争的面红耳赤。
而他徐闻倒是落得清闲。
随后朱棣索性不再理会众人,任由他们争吵,自己则是翻看起了奏章。
朱高煦见状朱棣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508216/109935832.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508216/109935832.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