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孙殿下决定亲自统率舰队,扬帆出海,誓要荡涤倭寇之患的消息传出,整个金陵城都沸腾了。
这段时间以来,朱允熥经常前往大明军事学院讲课。
即便是蓝玉,王弼等久经沙场的将领,也对他的军事见解和战略思想十分钦佩。
很多内容,他们心里也知道,但受制于知识文化水平,若让他们来讲的话,却是无法用精准而生动的阐述出来。
还有一些,则是他们以前也没有想到过的。
太孙殿下都能一一讲出,足见其天赋之高。
然而,纸上谈兵和实际领兵作战毕竟不一样。
战场瞬息万变。
在大多数时候,战场上做决定需要的是过人的胆识,无畏的勇气,以及超人一等的敏锐直觉,而不是各种预想好的谋略。
擅长在后方做规划,做谋略的人,未必适合在前方率领千军万马作战。
两者表面看起来都是在指挥军队打仗,实际上已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了。
太孙殿下毕竟没有上过战场。
他能行吗?
蓝玉首先找到朱允熥。
“太孙殿下既要率军亲征,我蓝玉愿为先锋!”
朱允熥摇头:“不必了。”
“海上作战,非比陆地,舅姥爷并没有出过海,不习海战,又何必同去呢。”
海军是专业性很强的兵种。
蓝玉虽然是陆上名将,但到了海上,又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何况,他这次之所以亲自带兵出征,就是要树立自己在军中的威望。
若有蓝玉这样的名将坐镇,很容易让人误以为都是蓝玉的功劳,他不过跟着捡点便宜,赚取名声罢了。
这对于朱允熥的计划不利。
因为大明初创,开国大将都还在,各类军头本身就太多了。
他也并不想在新军里面,再启用这些人。
蓝玉可以用,但同时也要压。
说到底,军权必须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假手于人。
“可太孙殿下也没有出过海!”
蓝玉显然不会被一句话轻易说服,继续坚持。
“大明海军是我一手创建,我知道该怎么指挥他们作战。”朱允熥信心十足,又接着道:“舅姥爷,我有一个任务要交给你。”
“我率海军出海之后,你去北方,去北平坐镇,防范北元入侵。”
蓝玉皱眉,略一思索,道:“北元没有理由在此时入侵。”
北元入侵一般都在冬季,不会在春夏之时。
朱允熥笑道:“此番率军出海,恐怕不是短时间就能回来的。”
“正常而言,北元不会在此时南下。”
“但若藩王们故意去招惹北元,诱导北元南下呢?”
蓝玉眸内精芒骤射。
据这段时间陆陆续续传回来的消息,过去的一整个冬季,藩王们麾下的军队,都在主动征战北元。
他们那样做,表面打上的旗号是维护北方边境安宁,扫除北元余孽的威胁。
实际上,以蓝玉的眼力,自然看得出来,他们是想以此来激起北元的报复,从而促使北元大军大举南下。
毕竟,朱允熥此前还没有为北元大军南下做好准备。
相反,因为开办大明军事学院的缘故,将包括朱棣等藩王在内的一众勋贵将领,都留在金陵城。
若北元大军真的大举南下,就能啪啪打朱允熥的脸,让他下不了台。
可惜冬季的草原荒漠,千里不见人烟。
游牧部落都躲到了少数聚居地。
他们很难寻到踪影,也就更难将其激怒。
最终,北元大军并没有南下。
可到了春夏之季,草长之时,情况就不一样了。
游牧部落为过冬准备的粮草,都吃完了,需要出来四处放牧。
此时派兵去袭击,骚扰,对方就不得不出来应战。
惹狠了,急眼了,自然会大举还击。
而这,正是诸藩王所希望看到的。
有关朝廷即将削藩的谣言已逐渐传开。
藩王们需要证明自己有存在的价值,不能被削。
朱棣还在金陵城,北平缺少领军大将坐镇。
若北元大举还击,则极可能将目标对准北平。
“好!那我就去北平城,太孙殿下保重!”
蓝玉终于被他说服。
朱允熥微微笑了笑。
这一招是一石三鸟之计。
一是有蓝玉坐镇北平,可保北平安全无忧。
二是北平一带驻扎的军队,多年来一直在朱棣的控制下,让蓝玉前往,也便于在里面掺沙子。
历史上的靖难兵变,朱棣以八百府兵起家,可很快就有许多军队响应,凭借的就是他在军队中的威望。
对朱允熥而言,这可不是好事。
虽然朱棣现在已经是“自己人”,但他不允许北平一地的军权被朱棣所控制。
朝廷的军队,就应该无条件服从朝廷的命令。
而不是某一个将领振臂一挥,将士们就听他的。
正因为如此,朱允熥才将朱棣留在金陵城,让他远离北平封地,远离大军。
蓝玉再前往的话,就能基本上控制了。
也等于是将北平及其附近的军权,彻底收归朝廷。
三是同时也让蓝玉远离了自己旧部。
既能利用蓝玉压制北平的军队和将领,也能削弱蓝玉在军中的势力。
而蓝玉对此还十分乐意。
毕竟,他素来都怀疑燕王有异心。
前往北平,镇住燕王旧部,削弱燕王在军中的影响力,正合他意。
前脚送走蓝玉,后脚朱棣就来了。
“你为宗人令,要管好皇室宗亲,重任在身,不得离开金陵。”
朱允熥不待他开口,便抢先拒绝。
朱棣愕然,道:“军事学院里面那么多宿将,你一个都不带吗?”
“行兵打仗,非同小可,你毕竟没有领过兵,没有沙场作战的经验。”
朱允熥笑道:“倒是打算带两个,就是曾在你麾下效力的朱能和张辅。”
对朱棣麾下的诸将,朱允熥早就盘算过。
张玉、丘福两人虽然能力也不错,但年龄都过大。
海上风浪一起,恐怕两人都吃不消。
相比之下,张辅和朱能就年轻得多,也更有培养改造的价值。
再则,虽然两人此前都在朱棣麾下,但职位还不高,没有受朱棣太大的恩惠,很容易拉拢过来为自己所用。
特别是张辅。
朱允熥翻阅过将领们的资料,他的父亲张玉,以前是蓝玉帐下的将领,曾经参加过捕鱼儿海战役,一年前才调往燕山左护卫,隶属朱棣管辖。
尽管朱允熥对自己很有信心,此次出征的军队,也是他一手打造的大明海军。
战术战法都是他编制的,与传统的大明军队截然不同。
但朱允熥毕竟是第一次统兵,心里多少还是有些担心。
朱能和张辅都是年轻将领,在大明军中也没有什么名气。
就算两人在战争中表现光彩夺目,从此崭露头角。
那也是他朱允熥有识人之明。
朱能和张辅会感激他的知遇之恩,军中将士会钦佩他的识人之明。
这与启用名宿老将是截然不同的。
新军装备了大量的火器,作战模式将有天翻地覆的改变。
但战场上需要的勇气、胆识、直觉等能力,却是相通的。
朱能和张辅作为历史上的名将,或多或少能发挥一点作用。
海上作战也许不行。
可远征军还是要登陆的。
两人虽然未成名,但都早就上过战场。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即使他们现在不熟悉新军的战术战法,但只要给他们时间,未来的成长潜力巨大。
仅此一点,也应早早带在身边,使其成为自己的心腹。
听到朱能和张辅这两个名字,朱棣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朱能他倒是知道,那是一名年轻的将领,其父亲是燕山中护卫副千户。
此人曾经随朱棣一起北征,颇有几分胆量和勇气。
张辅是谁,他就不知道了。
莫非是张玉的儿子?
可张玉自己也不过一个指挥佥事罢了。
除非报名参加新军,并通过考核,否则,小小的指挥佥事,就连进入大明军事学院读书的资格都没有。
这种人物的儿子,太孙殿下怎么会注意到呢?
朱棣满脸疑惑的望向朱允熥。
朱允熥笑道:“世有伯乐,然而有千里马。”
“虽然朱能和张辅此前都在你麾下效力,但他们都是朝廷的将领,要听从朝廷的调令。”
“有人和我举荐,说两人都是将才。”
“我看过他们两人过往的战绩,觉得确是可塑之才,便调过来用了。”
这就是掌权的好处。
看中谁就能用谁。
资源、人马随意调配。
相比以前当吴王时,费尽心思的去挖人,却是容易太多了。
调朱能和张辅的命令,早就已经发出。
只是因为两人都远在北平,从发令到他们赶来金陵,需要时间。
如今才刚刚抵达。
朱棣再度深深望了他一眼。
朱允熥用人的风格,素来便是如此。
看中谁就启用谁,非常任性。
比如杨士奇,明明只是一个连中举都没中的秀才,也不是啥显赫世家出身。
可朱允熥就是“莫名其妙”般的看中了他。
而杨士奇后来的表现,也非常出色。
最近又用了一个夏原吉的人,仅仅只是国子监的监生而已。
但同样,夏原吉被提拔之后了,也表现出了令许多官员惊艳的能力。
就连自己过去信赖的老和尚姚广孝,明明没啥名气,朱允熥却好像未卜先知一般,知道他的本事,硬是将他给挖走了。
如此种种。
细细想来,令朱棣深感不可思议。
而今又突然调用朱能和张辅两人,难道他们真有什么大本事不成?
是谁向朱允熥举存的呢?
朱棣忽然想起常升。
那家伙虽然不学无术,整日花天酒地,但交际圈极为广泛。
勋贵子弟没有他不熟悉的。
或许是常升从其他勋贵当中,听到朱能和张辅的事,举荐给了朱允熥。
毕竟,常升是他的舅舅,与朱允熥关系非同一般。
之前那个杨士奇,不也是他找来的吗?
看来,自己以后倒是要好好注意一下这个纨绔子弟了。
朱棣笑道:“太孙殿下之前说要让皇室宗亲建功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509620/108035392.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509620/108035392.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