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说完,又踱步过去,拍了拍朱高炽的肩膀,道:“你将这件事做好,将来亲王之位,就不愁了!”
朱高炽心头一颤。
他的年龄比熊孩子朱高煦大一些,心智也更为成熟。
听到朱允熥这般许诺,顿时激动万分。
“太孙殿下放心,我就算拼了这条命,也一定会将蒸汽机造好。”朱高炽赶忙拍着胸膛保证。
随后,他很快便去召集工匠,传达朱允熥的命令。
刹时间,工匠们沸腾了。
“造出大型蒸汽机便封国公,这是真的吗?”
一名头发胡子皆白的老工匠,颤颤巍巍地问道。
实在难以置信。
自古以来便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而这个读书,特指读圣贤书。工匠们即便认得几个字,读过鲁班书,能熟练制作器物,可也不算在读书人里面。
工匠这一辈子,只图个吃饱穿暖。
也仅限于此。
封侯拜相这种事,连做梦都不敢想啊。
“太孙殿下亲口许诺,还能有假吗?”朱高炽喝道:“太孙殿下什么时候亏待过你们,给你们的待遇如何,你们自己心里都有数吧。”
众工匠纷纷点头。大明制造局的待遇,又岂止是一个“好”字能够形容的?
而是好得不得了!
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工匠,能拿到的薪水和奖赏,比县太爷的俸禄还高好几倍!
只不过,工匠干的活“低贱”,不能像县太爷那般,享受人上人的快乐。
“那咱们一定要拼了!”
“这个国公,我要定了!”
“别抢,这是我的!”
“我知道,有几个地方能够改进,我一定要为欧阳家争得国公之位。”
“光宗耀祖,就在今朝了!”
……
工匠们个个都红了眼!
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此前还有不少人,是抱着做好自己份内之事便好的心态。
大家都是拿薪水干活,能完成工作任务,已经算是很优秀的打工人!
但现在,个个都绞尽脑汁开始想该如何做才更好了!
国公啊!
那可是国公啊!
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多少回,先登、陷阵、斩将、夺旗……提着脑袋不要了,想封了一个最低等的爵位,都难于登天!
更别说是最高一等的国公!
太孙殿下可是说了,只要做出有用的改进,就能论功行赏。
既然连国公的爵位都拿出来了,那其他论功行赏的人,赏赐也必定不低。
这还不拼命,那就真傻了!
一时间,工匠们都为之疯狂了!
“太孙殿下,蒸汽机真有那般重要吗?”离开之后,郑和忍不住问道。
身为大明的将领,他比工匠们更清楚,国公之位意味着什么。
“那是能真正改变世界的神器!”朱允熥道。
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从此之后,工厂大规模代替手工场,机器作业取代了手工劳动。
人类也由此从农业社会,跨入工业社会。
蒸汽机有多重要,还用说吗?
朱允熥忽然又想起了什么,吩咐道:“去传令,将蒸汽机的图纸画出来,送给国子监的学生研究学习。”
“告诉他们,谁能想出改良的法子,促使大明制造局造出能正常使用的蒸汽轮船,封国公!”
“凡是能想出有效改良蒸汽机之法的,皆论功行赏。”
几个月前,他就已经在国子监讲过科学。
国子监对此感兴趣的学子,不在少数。
那些人当中,不乏智商超群的聪明人。
他们虽然不是工匠,没有实际经验,但却未必不能从原理上找到突破口。
而且,这也是一个极好的诱饵。借此告诉那些学子,并不是只有读圣贤书才能出人头地,出将拜相。
做科学研究,同样可以。
由此扭转数千年以来形成的重圣贤之学,轻科学之理的风气。
这不仅仅是为了造出蒸汽机。
更重要的是,千金买马骨!
让所有的学子,让天下人都知道,走科学之路,造出国家需要的器物,也能建功立业,封侯加爵。
由此鼓励更多的科学发明。
这个时代与后世不一样。后世科技大爆发时代,科技发明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与普通人绝缘了!
没有接受过大学本科以上的教育,没有去读硕读博,科学发明这事,就与他没有任何关系。
这是因为后世的科学技术,已经挖掘到了极深的层次。
普通人距离那个层次很遥远。
没有经过数十年严格的科学训练,没有构筑深厚的基础,就不可能进行科研活动。
一定要去搞,也大抵只会成为没用的民科,沦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但这个时代还不是。
这个时代的科技,还有许多浅层的简单的东西没有挖掘出来。
普通人只要深入思考,也能想出来,只要认真去做,就能对技术加以改进。
这才是重赏最大的意义!
果然,朱允熥的命令一传出,便宛如将一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池塘。
一石激起千重浪。
造出实用的大型蒸汽机即可加封国公的消息迅速扩散。
大明朝野皆为之震动!
……
从码头前往金陵城的路,已经由坑洼不平的变成了宽阔气派的水泥大道。
不得不说,大明的基建能力确实很强。
短短几个月的功夫,应天府附近许多州县,都铺设了不少水泥路。
在没有大型机械,全靠人力施工的时代,这个速度,堪称奇迹。
但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事,在华夏历史上,并不足以为奇。
要不然,华夏也修不了举世无双的万里长城。
基建狂魔的基因,从数千年前,便潜藏在华夏人的血脉里。
当然,实现这一点,也是依靠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汗水,甚至是血水!
战舰靠岸后,便是隆重的凯旋仪式。文武百官齐至。大量的百姓也聚集在远处围观。
当足利义满被押上岸的时候,人群更是发出了巨大的声浪。
随后被押上岸的,便是黄子澄。
朱允熥此前并没有将黄子澄的事,传回朝内。
朝中官员看到出使倭国的黄子澄穿着囚服,戴着脚镣手铐出来的时候,都一脸茫然。
文官们甚至开始骚动,不明白究竟发生了何事。
黄子澄自幼身负盛名,当年又是会试第一名,殿试探花,在儒林中威望声誉极高。
虽然此前曾为献王之师,暗中指使献王与太孙殿下争储君之位,但那早已事过境迁。
既然当时都没有治他的罪,为何又会在派其出使倭国之后抓捕呢?
人群中,齐泰的脸色,却是一下子变得惨白无比,手脚都感到一阵阵冰凉。
黄子澄被抓了,那自己呢?
&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509620/108035409.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509620/108035409.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