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小说 > 历史军事 > 退位让贤 > 第二百三十一章 税务司成了“剿匪司”?前来自首!
    黄子澄十分硬气。

    无论刑部怎么用刑,他都死死咬定自己在朝中并无任何同伙。

    所作所为,从来与外人没有半分瓜葛。

    与之相比,倭国大将军足利义满,就没有他这样的骨气了。

    没有动刑之前,足利义满誓言自己必视死如归,决不屈服。

    但刑部官员只是将刑具在他眼前亮了亮,告诉足利义满将会如何对他动刑,受刑者有多惨多恐怖,这位曾经统治倭国多年,高高在上的大将军,当场就吓得尿湿了裤子,立即跪地求饶。

    只不过,足利义满招出来的口供,大多没有实际价值。

    说白了,倭国与大明毕竟隔着海,双方往来不便。

    在朱允熥下令大明制造局改进船舶之前,海上航行所需的时间,远比现在要久。

    而且,大明对前往倭国的海上航行路线,都不是十分熟悉。

    坐船去一趟倭国,在许多人眼中,都相当于前往鬼门关走一遭了。

    也就是如今时代大变,海上交往频繁,船行又快,申城都有了固定往返大明与倭国之间的航班,前往倭国才变得简单快捷。

    在此之前,就算真有大臣想和倭国勾结,双方也是很难勾搭得上的。

    除了黄子澄,足利义满此前还真没有与朝中有权有势的大臣交往过。

    他的口供,只能用来“咬人”,打击政敌。

    要真正追查黄子澄的同伙,还得黄子澄自己交待。

    ……

    东宫。

    后院内。

    朱允熥慵懒的躺在摇椅上,晒着太阳。

    一边听着刑部尚书杨靖,左都御史袁泰,以及大理寺卿周志清三法司的汇报。

    “八月七日,税务司在浙江剿匪,剿灭强盗一百余人。”

    “八月十七日,税务司上奏,桐庐县捕头张温武与强人勾结,抢劫商人,已将其击毙。”

    “九月十三日,税务司上奏,税务司有关官员在巡视自浙江通往福建道路上商税征收情况时,发现有多股长期拦路抢劫的劫匪山贼,税务司遂调兵剿匪,先后剿灭七股匪徒,共计三百四十余名。”

    “九月二十四日,税务司上奏……”

    “十月七日,税务司上奏……”

    ……

    “所以,税务司这段时间,一直都在忙着剿匪吗?”朱允熥闭目养神,享受着初冬温暖和煦的阳光,眼皮都不抬的问道。

    “是!”刑部尚书杨靖忙弯腰道:“小王爷说,路上盗匪横行,若不加以剿灭,则商路不畅。税务司既然收了商人的税,就该帮他们将商路打通。”

    “小王爷还说,只有税务司才能收税,那些小山贼,竟敢拦路收钱,必须全部清除。”

    “故而,小王爷令税务司的人,在全国各地清理‘路霸’‘路匪’,誓要将各地山贼,绿林强盗,以及不法乡民,皆一一铲除,以振兴大明商业。”

    “前些日子,小王爷又率领税务司的官兵,抓捕了一批试图从海上走私货物,不交关税的商人,并将其货物全部没收,为首者当场处斩。”

    朱高煦还挺会给自己揽活的啊。

    让他主管税务司,他愣是搞成了“剿匪司”了?

    天天带着手下的兵丁四处剿匪,连金陵城都不回。

    说起来,虽然如今天下太平,但大明境内,各种路霸路匪,仍是多于牛毛。

    这也是封建时代的顽疾。

    几千年来,一直都存在。

    大抵就是“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这话并不是随便说的,而是实打实的。

    拦路打劫的强盗,分很多种类。

    一类是劫财财色,下狠手的。

    就是不管你身上有多少钱,全部给抢光,如果是长得好看的女子,还会被强暴。

    另一类就是路边村庄里的百姓。

    看到有外地人经过,携带了值钱的货物,便过来“打秋风”,拦路讨要买路钱。

    一般不会真的动手抢货抢钱,但肯定要路过的商人“大出血”。

    不过,无论是哪一类,大多数都有“兔子不吃窝边草”的规矩,只对外地人下手,不会打劫本地人。

    因为古代社会讲究“民不告,官不究”。

    出门在外的商人,举目无亲,被人拦路打劫,往往也只能自认倒霉,无法去向当地官府告状申冤。

    这些人正是利用这一点,长期霸占山头,路口,进行拦路打劫。

    如果是朝廷押送物资的车队,或者运送快递信件的,再或者是官员经过,他们都是绝不会去拦路抢劫的。

    便是进京赶考的书生,这些路霸路匪都知道要避而远之,不敢去打劫他们。

    因为有资格进京赶考的书生,都有功名在身。

    这些人如果被抢了,往当地官府衙门递一张名帖,官老爷就会派衙差来抓人了。

    读书人他们惹不起!

    唯独在外面四处走家串户的行脚商人,到各地卖艺的江湖艺人,因有事要去远方的普通百姓等……这些人社会地位低,离了家乡,没有亲戚朋友帮衬,可以尽情欺侮。

    挑柿子拣软的,自古皆然。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在官府官员眼中的通畅坦途,在底层百姓的口耳相传中,却是到处有强人拦路打劫的危险地带。

    本地人眼中治安良好,百姓皆安居乐业的地方,在外地人的传说里,却是穷山恶水,刁民遍地,盗贼横行!

    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很普遍,所以,后面就慢慢发展出了专门护卫出行的“镖局”。

    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镖门文化。

    不过,如今这个时代,商业社会才刚刚开始起步。

    很多物品的运输,仍掌握在官府手中。

    故而问题不算很大。

    但随着商业的进一步发展,经商的人越来越多,这个问题,也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此前,杨士奇和夏原吉都曾经上报过,大明银行运送银钱的马车,曾几次遭遇强盗拦路打劫。

    对于是否在运送银钱的马车上,明确贴出大明银行的标志,打上大明银行的旗号,两人的意见有些分歧,还没有定论。

    打出大明银行的旗号,会让一些胆小的盗匪不敢轻易造次。

    但同样,也会吸引某些胆大包天的强盗山贼。

    利弊皆有。

    关键还在于通讯条件的限制,如果在路上被抢,等上报情况,再去抓捕盗贼,往往都已经晚了。

    保证商路的畅通无阻,不被任何强盗或乡民拦路打劫,在这个时代,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任务。

    否则,也不会发展出专门护卫的镖局。

    要知道,请镖局护卫,价格非常高昂。

    一般的商人根本雇佣不起。

    而且,这也会造成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阻碍商业的发展和繁荣。

    当然,眼下的大明还没有镖局。

    可普通人出远门贩卖货物,进行经商却仍困难重重。

    若无官方身份庇护,普通百姓携带钱财出一趟远门,都无异于一次生死大冒险!

    “你对此怎么看呢?”朱允熥淡淡问道。

    杨靖没有立即答话,似乎在思索着该如何回答。

    旁边,左都御史袁泰道:“太孙殿下,自古君王以仁义治天下。”

    “而今天下太平,对百姓应尽量教化,少用刑罚。”

    “何况剿匪之事,本是地方官府之责,税务司越俎代庖,实属不该。”

    “之前税务司就因征税之事,与地方官府以及各地乡绅多有矛盾冲突。”

    “如今再这般行事,只恐激起更大的矛盾。”

    “下官以为,太孙殿下应当传令,召小王爷回京,对其严加训斥,约束税务司之行为。”

    朱允熥伸了一个懒腰,侧目瞥了袁泰一眼,道:“本宫隐约记得,你弹劾税务司的奏章,都上了二十几本吧?”

    袁泰一脸正义凛然,道:“下官身为左都御史,有‘纠劾百司’之职,税务司有不法行为,下官自当上奏弹劾。”

    朱允熥没有反驳,微微笑了笑,转而问杨靖道:“本朝立国已有二十余年,天下承平日久,可各地盗匪毛贼却仍层出不穷,百姓出行艰难,你身为刑部尚书,对此有何看法?”

    杨靖弯腰一拜,道:“此皆下官失职。未能督促地方官府恪尽职守,护地安民,致使盗贼不能尽绝……”

    朱允熥挥手打断了他的话,道:“你只是一个刑部尚书,刑部的职责,是掌管刑罚政令,审核刑名。该怎么清剿盗寇山贼,乃是地方官府的职责,与你刑部何干?”

    “本宫问的是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有没有好主意,不妨说来给本宫听听。不是让你来请罪担责。”

    杨靖拱手道:“轻徭役,减赋税,选贤任能,使百姓皆能穿暖吃饱,盗贼自然会逐渐消失。”

    朱允熥深深望了他一眼。

    这属于绝对正确的废话,没有一点意义。

    但这个时代的官员,最喜欢说的就是这类话。

    沉默了片刻后,朱允熥道:“传令下去,将朱高煦那个小兔崽子召回金陵城。”

    “他是税务司的主官,要统筹全国税务司之事,怎么能一直在外面四处转呢。”

    此言一出,杨靖,周志清明显皆流露出诧异之色,而袁泰脸上更是明显可见狂喜之情。

    之前太孙殿下一直死死护着税务司。

    无论弹劾税务司的奏章有多少,始终不闻不问。

    后来随着军队裁军,改制,以及各地官府衙门的衙役制度变革,税务司引发的冲突逐步减少。

    地方官府对税务司的态度,也从不满逐渐转为合作。

    甚至不少地方官府还开始帮着税务司说话。

    朝堂上的官员,虽然大多数仍然看税务司十分不顺眼,但弹劾税务司的风潮,却慢慢平息了下去。

    谁也没有想到,到了现在这个时候,朱允熥却突然召朱高煦回京了。

    这是不是说,太孙殿下对税务司的态度,有了转变呢?

    三人皆在心中揣摩着朱允熥的话,用不经意的目光,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太孙殿下的神情。

    却没有看出任何端倪。

    也只能将这份猜测留在心中。

    “黄子澄的案子,审得怎么样了?”朱允熥突然问道。

    三人皆是心中一紧。

    眼下这段时间,审理黄子澄叛国一案,已然成为了三法司最重要的任务。

    今日三人一起来东宫,也正是为了此事。

    只是刚才朱允熥没有询问,他们才不太好开口。

    “下官等已多次提审黄子澄,但他始终拒不交待,坚称朝中并无同伙。”

    大理寺卿周志清拱手弯腰,道:“黄子澄一案,令朝野人心惶惶。”

    “而今,三法司每日收到的举报信不下数百封,但大多皆查无实据,却闹得天下鸡犬不宁,官员百姓,无不心惊胆战,唯恐朝中再度兴起大狱。”

    “下官以为,此案不宜久拖,还须早日结案。”

    自从朱允熥下令开始大张旗鼓的追查黄子澄同伙,其有意再掀起大案的谣言,便不胫而走。

    有之前老朱杀得人头滚滚的“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等三大案的例子在前,洪武朝的官员,对这类大案,本就十分敏感。

    眼下大家都担心“黄子澄案”会成为洪武朝第四大案,又岂有不怕之理?

    朱允熥摆出来的架势,可比当初“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等几大案的架势还大得多。

    眼下全国各地,到处都在检举汉奸,揭发黄子澄同党,声势之浩大,前所未有。

    让许多官员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

    出乎他们的意料的是,这个案子查下来,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官员们一个个都被喊去单独问话,最后却大多都平安无事的回来。

    这就让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509620/108035457.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509620/108035457.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