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小说 > 历史军事 > 退位让贤 > 第二百八十四章 反将一军!
    徐妙锦的心里,突然升起了一股不妙的感觉。

    为了保住徐家,她可没有少研究朱允熥这个人。

    从前此人名声不显,外界传闻其“愚笨不堪”。

    一直到太子朱标薨逝。

    即使此时,朱允熥仍默默无闻。

    甚至一度因在朱标的丧礼上,表现得不够哀伤,而被皇帝陛下所厌恶,认为其“天性凉薄”。

    后来皇帝陛下要册立储君,本该作为第一人选的朱允熥,却迅速出局。

    这其中固然有因他身份的原因,皇帝陛下担心他驾驭不了他娘舅家那些勋贵悍将。

    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其不得皇帝陛下的欢心。

    朱允炆则完全相反,让陛下非常欢喜。

    可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一切已尘埃落定,朱允炆即将被册立为储君时,事情却突然峰回路转。

    朱允熥竟站出来,在朝堂上公开反对立朱允炆为储君。

    所有人都认为他这是疯了。

    没有人看好他能成功。

    毕竟,自古只有皇帝给的储君,哪有自己要的储君呢?

    何况,这也与儒家的忠孝之道不符。

    想自己索要来储君,只有像唐太宗李世民那般,搞玄武门政变了。

    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

    朱允熥年岁不大,虽然有勋贵娘舅家的支持,自己却从来没有领过兵,也无李世民在军中那般高的威望。

    朱元璋更不是李渊可比。

    想搞玄武门继承法,只能说连门都没有。

    就在所有人以为朱允熥这是痴心妄想,自取其辱的时候,事情的发展,却又一次让所有人都惊落了下巴。

    朱允熥先是以诗才让皇帝陛下震惊,接着发明滚筒式复印机,随后,更是以为皇爷爷尽孝分忧的名义,亲手抓捕了自己的舅姥爷,大将军蓝玉。

    紧接着,蓝玉在朝堂上说出了故太子朱标生前的心愿,皇帝陛下大为触动,最终,朱允熥在朝堂上的一通哭泣,定鼎乾坤。

    皇帝陛下改变了立朱允炆为储君的主意,转而改立朱允熥为皇太孙。

    再后来,便是吕妃身死,朱允炆也被终身圈禁。

    执掌朝政的朱允熥,则开启了大张旗鼓的改革变新。

    在原来的徐妙锦看来,朱允炆这个人,耳根子太软,很容易受身边文臣的蛊惑与摆布。

    再加上黄子澄之流的本事有限,因此,徐妙锦并不看好朱允炆。

    就算他登基称帝,也未必能坐稳皇位。

    为了保险起见,徐妙锦的办法,是多头押宝。

    一边让大哥徐辉祖紧跟朱允炆,另一边则让另外两个哥哥,与姐夫燕王朱棣,妹夫代王朱桂保持密切的联系。

    在徐妙锦的分析中,皇帝陛下分封诸王的国策,是给大明埋了一颗大雷。

    皇帝陛下在世时,一切好说。

    一旦驾崩,朝廷与藩王之间的矛盾,必然不可调和。

    大乱必起。

    那时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徐家要想在这种乱局中保全自身,唯有分别押宝。

    这样或许会牺牲家族中的一两个人,但徐家整体仍然能屹立不倒。

    大明能看出藩王隐患的人,并非只有徐妙锦一人。

    实际上,大明朝堂上的有识之士,都看得清清楚楚。

    就连黄子澄,齐泰之流,对此亦是心知肚明。

    要不然,历史上的他们,也不会在建文帝刚一登基,便将削藩作为头等大事来办。

    若说有谁没有看出来,大约也只有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老朱了。

    在老朱眼中,分藩既可以塞边以防止外敌入侵,又能在朝堂出现奸臣掌权,后来的皇帝大权旁落,朱家政权不保的时候,起兵勤王,从而确保朱家天下的稳定。

    皇帝与藩王,作为一家人,可以互相倚仗。

    如此一来,权臣想要掌握朝廷的权力,夺取大权,改朝换代,就得掂量掂量外面的藩王是不是答应。

    这是老朱从民间宗族里得到的经验和启发。

    民间的大家族,都是靠主家和旁支互相守望,互相支持,势力才能稳定。

    至于由此而带来的隐患嘛……

    以老朱的精明,当然也不是完全不知道。

    只不过,在他看来,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朱家的子孙,就算因此而起了争执,有了矛盾,乃至大打出手,可不管怎么争,江山还是在朱家人手里,总好过被外人夺去。

    周王室分藩,有八百年江山。

    秦始皇一统天下,却不分封藩,二世而亡。

    试想若秦始皇横扫六国之后,不设郡县,而是学周王室那般,分封诸王,分别派自己的儿子出去镇守,那恐怕陈胜吴广的起义,就会在第一时间被镇守当地的藩王镇压,而无须等反应缓慢的中央王朝做出决定,遗误时机。

    六国贵族,也不可能纷纷复僻。

    刘邦项羽亦难以趁势而起。

    秦朝的天下,或许便不会二世而亡了。

    诸王哪怕起兵造反,夺了江山,杀了皇帝,那也还是朱家子孙。

    就好像民间的同姓宗族,内斗从来都不少。

    可一旦遇到外敌,仍然会团结对外。

    同姓宗族的人越多,势力越大,地位越稳固。

    不管彼此之间怎么斗,都不会改变这一点。

    故而,在老朱的视角里,分藩是十分明智的做法。

    分藩之后,互相守望,才能让江山稳固。

    事实上,老朱的这种想法,也并不能说错。

    回过头来看历史,假设没有分藩,没有朱棣的北平起兵,大明江山落入建文帝手中,以他软弱又刚愎自用的性格,恐怕二三十年后,被朝廷权臣将权力架空的可能性不小。

    江山形式上的统一,只要十年。

    但人心的稳定,却可能需要五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

    三代人之后,王朝才会进入稳定期。

    因为这时候,天下人都认这个王朝了。

    刚开始的一两代,亲眼见证了改朝换代,对于新生的王朝,通常是没有多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的。

    毕竟,城头变换大王旗的事,仍然历历在目。

    在他们的世界观里,类似的事情,再发生一次,也不足为奇。

    只有在王朝统一后才出生,在江山稳定的环境里长大的人,才会觉得王朝是天经地义的存在。

    对改朝换代感到不可思议,至少认为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其实与人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是一样的。

    和平年代出生长大的人,根本无法想象战乱年代的生活,也从本能里抗拒这种事情发生。

    他们也会自发的维护统一安定的大好局面。

    他们的脑海里,没有江山覆没,改朝换代这个概念。

    除非走投无路,活不下去了……

    很多人不管如何吐糟现状,骂当权者如何不好,真要让他选择在动乱三十年,迎来一个新王朝,他也会害怕,会拒绝。

    乱世人不如太平犬的道理,大家都懂。

    有大批这种人存在,江山才算真正稳固。

    这也是为什么新生王朝的江山,一定要经历三代人,才算真正稳下来。

    大明仍是一个新生的王朝,仍然不稳,需要一大家子人齐心协力,才守得住江山社稷。

    故而,无论大臣们怎么劝谏,诉说分藩的种种坏处,老朱仍坚定不移的实行分藩。

    徐辉祖和徐妙锦两人闻言,连忙行礼道:“太孙殿下有什么事,尽管吩咐便是,能为太孙殿下效劳,是我徐家的荣幸。帮忙两字,却是万万也不敢当的。”

    朱允熥也懒得在这上面与这对兄妹纠缠演戏,又重新牵起一旁顾盼君的手,望向徐妙锦笑道:“适才在集市的时候,你说要认盼君做你的妹妹。”

    “本宫觉得此事不错,传出来也是一桩佳话。”

    “但一句戏言,毕竟当不得真。”

    “现在本宫再问你,顺便也问问魏国公,可愿意收下盼君这个妹妹啊?”

    徐辉祖闻言一喜。

    看来事情的进展,果然都在妹妹的预料之中。

    徐妙锦上前道:“此肺腑之言,太孙殿下若愿见证,求之不得。”

    徐辉祖也行礼道:“顾姑娘的事,我之前已经听妹妹说过,我妹妹能有顾姑娘这样的义妹,是她三辈子修为的福分。”

    “好!”朱允熥拍掌大笑。

    随即,徐妙锦便令人准备了香炉案板,写下自己的姓名和生辰八字。

    顾盼君也上前,照样提笔写下。

    “咦?”徐妙锦有些惊讶叹道:“原来是顾姐姐,不是顾妹妹。”

    纸张上,顾盼君的生辰年龄,却是比她还大了三个月。

    “我之前见顾姐姐长得水灵,还以为姐姐的年龄比我小,却不想我才是妹妹。”徐妙锦笑道:“姐姐不会怪我之前冒失吧?”

    她嘴上这般说着,心里却是犯起了嘀咕。

    按照她之前打探的消息,顾盼君该比自己稍微小一点才对。

    但此际写出来的数字,却与前面的消息不符。

    不过,在徐妙锦看来,这些都是小事,并不值得计较太多。

    或许只是之前打探消息的人弄错了。

    “怎么会呢?”顾盼君牵起徐妙锦的手,笑道:“我不过就是比你先出生几个月而已,论见识却是远不如你的。”

    “我们结拜,却不一定要以岁数论长短。”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509620/108035511.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509620/108035511.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