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
马车的车轮似是碰到了什么东西,车身微微颤动了一下。
杨荣只觉耳中有惊雷落下。
他满脸不可置信的望着眼前的老皇帝。
一时间,竟是呆若木鸡,不知所措。
“陛……陛……陛……下!”
杨荣瞠目结舌,刚才始终镇定自若的他,连说话都开始结结巴巴起来。
事实上,杨荣虽然心中紧张,却从未失态。
甚至连表现出来的颤栗,都是有意为之。
以此来体现对陛下的恭敬和自己的内心的诚惶诚恐。
但此际,杨荣真的失态了。
皇帝陛下此言,究竟何意?
“咱老了!”老朱轻轻叹了一声。
他撩开窗帘,透过车子四周的玻璃窗,看了看窗外。
吉垣确实按他的交待,将护卫都布置得远远的。
马车上也没有安排人赶马,而是由人在前面牵着。
“陛下,这车子的隔音性能很好,外面的人听不见里面讲话。”杨荣知道老朱心中的疑虑,开口说道。
以前的马车,车窗只用帘子遮着,没有任何隔音性能,在里面说话和外面没有啥区别。
但制造局新推的马车,四面皆有厚厚的玻璃窗,门关上之后,内外隔绝,自然隔音。
何况老朱坐的这驾,还是特制的。
有防刺杀的功能,门窗厚重,隔音性能也更强。
“嗯!”老朱轻轻点头,望向杨荣,问道:“你以为,帝王与江山社稷,孰轻孰重?”
杨荣顿时愣在那里,怔怔不语。
老朱冷哼道:“你不用回答,我也知道你心中所想。”
“孟轲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轲是儒家亚圣,是千千万万读书人心中极为推崇之人,他的话,自然也被你们读书人视为真理。”
杨荣眼观鼻,鼻观心,竖耳聆听。
马车仍滚滚前行。
自大明科学院到东宫,距离不近。
马车由卫队护送,走的速度极慢。
要走到东宫,需要的时间尚不少。
言多必失,杨荣很清楚老皇帝是要与自己交待一些事情,他自己却没必要多说什么。
老朱缓缓道:“当年咱读孟轲的书,对他的书中的诸多内容不以为然,下旨将其牌位迁移出文庙,这件事,你想必也是知道的。”
杨荣仍不接言语。
实是在这个问题上,他说什么都不太妥当。
迎合陛下,显得太过虚伪,也会被陛下识破。
可此时反驳陛下所言,亦极不该。
只能做起雕塑佛像。
老朱迁孟子牌位之事,同时禁止《孟子》一书的出版和传阅,在当年引起轩然大波。
尽管老朱明令下旨,谁敢上书反对此事,便以大不敬论罪,会命令金吾将其射死。
却仍然有数不清的读书人奔走相告,抬棺上谏。
不少朝中大臣上书反对,认为孟子乃是儒家圣人,迁其牌位禁其书,乃是对圣人的大不敬,皇帝陛下万不该这么做。
也只有朱元璋身边的少数近侍,才认为皇帝陛下此举乃明君所为,能保江山社稷安宁。
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
一直到后来,包括当时老朱极为信任的李善长等人,也上书直阵孟子的思想乃天地大道,陛下鲁莽禁书会遭天谴。
朝中的反对之声,到达了一个极高的程度。
这让老朱都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最后不得不同意将孟轲的牌位重新迁回文庙,同时恢复《孟子》一书的出版,但仍然对其中的很多内容进行了删减。
后来大明朝廷钦定发行的《孟子》,内容便少了许多。
不过,这并没有什么太大作用。
因为《孟子》一书作为儒家经典,几乎是天下所有读书人的必备之书。
流传太广,知晓的人太多。
朝中新出版的《孟子》改了哪些内容,天下读书人都一清二楚,反而争相传播。
可以说,这场闹剧,最终以老朱的退让和败却而告终。
也揭开了明代文人抬出“圣人”压制“君权”的序幕。
杨荣是读书人,进入东宫后,掌文秘工作,也经常出入藏书阁,翻阅昔年的文档资料。
对当年这件事,一清二楚。
这是让陛下脸上无光的事,他自己又是读书人的身份,以圣人门徒而自居,实在不便说什么。
他不说话,老朱却不愿意放过。
“你认为,咱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老朱淡淡问道。
目光却是落在杨荣脸上。
这一回,杨荣避无可避了。
“陛下是想以此来测试朝中官员的反应。”他言简意赅。
后人多认为老朱是不喜欢孟子的思想,什么“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什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什么“不嗜杀才能夺天下”,什么“仁者无敌”……等等。
因为不喜欢,就下令将其禁了。
这很符合普通老百姓对喜怒无常的帝王的幻想。
皇帝高高在上,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就是这么任性。
不喜欢孟子的学说,便将其一禁了之。
但身为朝中大臣,有首辅之才的杨荣当然不会这么幼稚的看问题。
禁《孟子》一书,迁孟子牌位,绝非小事。
似老朱这样的帝王,又怎么可能在这样的大事上,任性行事呢。
“喜怒无常”,“任性行事”,只是对外打造出来的“人设”。
实际上,这件事的背后,皇帝陛下必然有自己的考量。
在禁孟子之前,老朱也曾考虑过动孔府。
首先是下令日后孔子的后人,都不必来朝中做官,而只要安享“衍圣公”的尊称就行了。
要知道,在此之前,孔家后人可有不少入朝为官的。
其次,便是下令春秋祭孔,只需要在孔子的家乡曲阜举行就好,天下其他地方都不用举动。
前一条还好,孔子后人入朝为官,也让很多读书人感到难以与其相处。
可第二条,规定天下各地不能祭孔,却是引发了极大的风暴,书生抗议,官员劝谏,老朱最后只能收回成命。
在此之后,才发生了禁孟子之事。
老朱不是正统的儒家读书人。
他是在庙里当和尚时才认得字的。
没有像这个时代的其他读书人那般,刚一入门便饱读儒家经典,打上了很深的思想钢印。
老朱首先读的是佛经,其次是乱七八糟的读书。
后来才慢慢了解儒家典籍。
因为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故而,老朱对很多儒家的言论,都是不以为然的。
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老朱觉得这是鬼扯呢。
咱不懂《论语》,不一样的夺天下了?
汉高祖刘邦打天下,靠《论语》了吗?
唐太宗,宋太祖又有哪个是靠《论语》夺天下,治天下的?
不过,不喜欢归不喜欢,若不是老朱看出了读书人有意借圣人之名,来限制君王的权力的想法,他才不会去管,给自己找麻烦。
老朱对杨荣的回答,不置可否,而是笑道:“当年咱禁孟子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劝咱,说儒家的思想,对帝王的统治,是有利的,只要好生加以利用,便能用其治天下。”
“实话说,咱对此是半信半疑的。”
“但是,没办法,谁让天下读书人都是儒家子弟呢。”
“当年跟咱打天下的淮西兄弟,让他们去冲锋陷阵还可以。”
“可是,让他们当官坐堂,治理一方,那简直比杀了他们还难。”
“想要治理天下,还真离不开你们这些读书人。”
他用略带自嘲的口吻,慢慢说着。
旋即,盯着杨荣的脸,缓缓道:“之前朱孙给咱来的信说,要利用儒家,在儒家树立新圣,这是你的主意,还是咱孙子的看法?”
杨荣忙道:“陛下太高看微臣了,微臣哪有这等谋略。这都是太孙殿下所想。”
微微一顿之后,又赶紧补充道:“凡以朱孙之名所写的信,都是太孙殿下口授,微臣只是代笔而已,所言之事,皆太孙殿下心中所想,并无微臣之意。”
老朱抬头,脸上露出笑意,旋即又望向杨荣,道:“那你对此怎么看呢?”
“太孙殿下深谋远虑,微臣钦佩不已。”杨荣道:“只是此事若成,则朝中必分成两派,从此争论不休,势同水火。”
“哈哈哈!”老朱大笑道:“好啊,还是咱那孙子聪明!”
他话锋一转,道:“咱当初禁孟子,并不是因为他说错了什么话。”
“你说咱是为了试探朝中官员,那也不尽然。”
老朱的老脸上浮现一抹笑意:“咱禁孟子,恰恰是因为他说得太对了!”
杨荣满脸惊愕。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得好!说得妙!”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说得好!说得妙!”
老朱高声赞叹。
“咱是造反起家的,当然知道他这些话,可谓是一语中的。”
“可是,这正如太锋利的宝刀,只能掌握在朝廷的手中,而不能让其流落民间。”
“要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509620/108225052.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509620/108225052.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