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共主,天可汗。】
随着水墨一般的大字滴落在天幕上,墨迹缓缓流淌如历史长河一般,将辉煌的金殿冲刷的斑驳暗淡,画面遽然转变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中。
这是唐皇刚刚登基,草原各部还在耀武扬威的时代。
此时的长安还远没有天幕刚才显示中的那般繁华。
厚重朴实的城门前,草原来的大军已经陈兵列阵。
东突厥使者执失思力带着几个使臣,一路嚣张跋扈的走到了大明宫前,趾高气昂的喊道。
“奉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之命,率兵百万,拜见唐皇。”
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挑衅。
而听到东突厥使者满含威胁的话语,百官都慌了阵脚。
部分软骨头更是开始规劝唐皇迁都,以避锋芒。
毕竟说是拜访,可都陈兵百万于城下了,再不跑可不就是找死了吗。
但万幸,此时坐在皇位上的是千古一帝,李世民。
他不仅没有被东突厥使臣的这句话给吓住,而是柳眉倒竖,一怒拔刀。
他气势汹汹的把刀锋悬在执失思力头颅前,开口便历数了唐朝历代与东突厥的盟约。
从他那凶狠的眼神中,执失思力只感觉唐皇是想借着他们背弃盟约的名义把他砍了。
城外纵有百万大军,但他身后没有啊。
这一刀虚劈成功把东突厥使臣们吓得两腿发软,不住的瘫在地上求饶。
哼,陈兵百万,你东突厥有没有百万青壮年都是问题,吓唬谁呢。
唐皇不屑的看着狼狈的使臣,狠狠地啐了一声。
但两国交际并不是简单的言语之争,长安城外黑压压的草原骑兵不会因为东突厥使臣的退缩而退去。
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当群臣还六神无主,惴惴不安之际,李世民强硬的压下了求和派和迁都派的声音。
他带着心腹大将迅速整合了城内的兵马,携着鱼死网破的气势与东突厥大军对峙在长安城下。
可败,可亡,不可投。
战斗首重气势,若狭路相逢你都不敢亮剑,那就注定你只能被人肆意欺辱。
两国之争,只有得寸进尺,哪有见好就收。
因此哪怕李世民明知打不过,也要摆出一副无惧来敌的架势。
他要让对方知道,纵然我大唐刚经历了政变,但动荡的只是朝堂,军队一直都是铁板一块。
若有胆你就来,看我能不能崩碎了你满嘴的牙。
颉利和突利二汗曾经都和李世民并肩作战过,深知此人足智多谋,勇武过人。
绝不打没把握的仗。
如今两人见他一副无所畏惧的样子果然被震慑住了,一时也不敢贸然进攻。
而当李世民带着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赶到渭水南岸与两汗相见时。
骄傲的帝王不仅没有试图求和,反而对着敌军破口大骂。
厉声质问他二人为何背弃盟约。
以六人之身指着几十万大军的领袖喝骂。
那副气势汹汹的样子完全视几十万大军如无物。
这样浩瀚的自信与凛然的傲意,普天之下除了唐皇李世民外还有谁能比!
在这样的气势压迫下,东突厥各族酋长都懵了,明明是他们兵临城下来威逼唐朝,怎么现在,好像反过来了?
最终在唐皇一番交涉下,双方大军各退十仗。
之后再由李世民决定孤身一人去与颉利可汗谈判。
对此,虽然百官死命劝谏,但李世民却已下定决心。
他威势凛然的看着百官,话语铿锵有力。
“大唐政权交接刚刚完成,还不稳定,若此时示弱,必被对方瞧出破绽,届时纵然长安城能守住,但突厥大军完全可以在周遭城镇烧杀抢掠,苦的就是我大唐百姓。”
言罢,李世民孤身一人朝着东突厥大军的方向赶去。
看着他的背影,百官尽皆动容。
此去承载的是千千万万的百姓的安危。
唐皇为此不惜单刀赴会,以身犯险,这便是千古一帝的觉悟。
最终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城下签订了渭水之盟,以钱财与岁贡换取了东突厥大军原路返回,赢得了一时的和平。
表面上东突厥不损一兵一卒便带回了大量的财物,大赚特赚,但实际上,在李世民的心中,渭水之盟已经成了东突厥灭亡的倒计时。
盟破之时就是东突厥亡国之日。
因此,当无数大臣都以为此事如武德年间一般最终以财帛和平解决时。<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510732/108445809.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510732/108445809.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