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小说 > 历史军事 > 答题:从始皇开始 > 第86章 王羲之
    王羲之(303 年—361 年,一作 321 年—379 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他是东晋时期着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出身名门:王羲之出身魏晋名门琅琊王氏,祖父王正官至尚书郎,父亲王旷任职淮南太守,叔父王导曾扶持晋元帝司马睿称帝,官至司徒。这样的家庭背景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和社会资源。

    2 初入仕途:

    太宁三年(325 年)左右,经叔父王彬、岳父郗鉴荐举,王羲之任职秘书郎,负责整理和校阅宫中文库中的图书,这份工作让他得以浏览历代书法真品,为其书法学习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王羲之历任会稽王友、临川太守、武昌参军、长史、江州刺史等职。咸康八年(342 年)五、六月间,接任江州刺史,还被加授宁远将军武职。

    永和七年(351 年),王羲之以右军将军之职接替王述出任会稽内史。

    3 书法成就:

    书体精通: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孝女曹娥碑》等最为有名;行书以《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最为出色;草书则以《十七帖》《游目帖》等最为传神。

    风格独特:其书法风格平和自然、矫健妍丽,线条流畅且富有变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例如《兰亭集序》中每个字都姿态各异,圆转自如,笔画之间轻盈纤细,或笔断而意连,或提笔顿挫一任自然。

    影响深远:在书法史上,王羲之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自南朝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开始,他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

    4 兰亭雅集:永和九年(353 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朋友、子侄们以及当时的名流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 42 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进行修禊活动。众人宴饮赋诗,王羲之为宴集挥毫作序,写下了《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5 辞官归隐:王羲之因与骠骑将军王述不和,又厌恶官场争斗,于永和十一年(355 年)称病弃官。此后,他与吴越之地的名人贤士一起游玩于山水之间,以钓鱼射猎为乐,还和道士许迈一同服食丹药,修炼身心。升平五年(361 年),王羲之卒于金庭观。

    《兰亭集序》又名《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行书作品。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时间为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 年)。当时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举行修禊活动。修禊是古代的一种风俗,人们在农历三月初三到水边洗濯,以祈求消灾祈福。此次聚会中,大家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最后将这些诗作抄录成集。众人公推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篇序文,来记录这次雅集,于是便有了《兰亭集序》。

    2 内容:

    《兰亭集序》全文共 28 行,324 字。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记述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以及流觞曲水的场景,描绘了当时的自然环境和众人聚会的欢乐氛围。比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生动地展现了兰亭周围的美景和人们饮酒赋诗的雅兴。

    第二部分则是王羲之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他认为人与人相处,俯仰之间便是一世,人们对于生活的取舍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欣喜时,便会暂时满足,甚至忘记衰老即将到来。然而,当对向往的事物已经厌倦,心情也会随之变迁,感慨便油然而生。他还感叹生命的长短听凭造化,古人说死生是大事,确实令人悲痛。最后,他表示将当时参与集会的人及其诗作记录下来,希望后世的读者能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

    3 艺术特点:

    笔法精妙:通篇用笔细腻,线条流畅且富有变化。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都极尽用笔使锋之妙。例如文中众多的“之”字,形态各异,写法各不相同,展现了王羲之高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518675/110800695.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518675/110800695.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