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分别是:
1 赵国公长孙无忌
2 河间元王李孝恭
3 莱国成公杜如晦
4 郑国文贞公魏徵
5 梁国公房玄龄
6 申国公高士廉
7 鄂国公尉迟敬德
8 卫国公李靖
9 宋国公萧瑀
10 褒忠壮公段志玄
11 夔国公刘弘基
12 蒋忠公屈突通
13 郧节公殷开山
14 谯襄公柴绍
15 邳襄公长孙顺德
16 郧国公张亮
17 陈国公侯君集
18 郯襄公张公谨
19 卢国公程知节
20 文懿公虞世南
21 渝襄公刘政会
22 莒国公唐俭
23 英国公李积
24 胡壮公秦叔宝
长孙无忌(?—659 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唐朝外戚、宰相,位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出身及早期经历:
长孙无忌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是北齐乐安王高励之女。父亲早逝,他与妹妹一同在舅舅高士廉家中长大,自幼好学。他和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年龄相仿,自幼时起便是朋友,后来高士廉将长孙无忌的妹妹嫁与李世民,两人关系更加亲密。
隋朝大业十三年(617 年),李渊父子于太原起兵,长孙无忌随李世民征战。李渊率领起义军渡过黄河时,长孙无忌前往长春宫觐见,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典签。
2 参与玄武门之变:唐朝建立后,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争夺皇位矛盾突出。李世民的心腹幕僚房玄龄、长孙无忌与杜如晦等人劝说李世民采取行动。武德九年(626 年)六月四日,李世民亲率长孙无忌等十人,在玄武门成功伏杀了李建成、李元吉。玄武门之变后,唐高祖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长孙无忌任太子左庶子,李世民登基即位后,他升任左武侯大将军。
3 为官经历:
贞观年间:唐太宗贞观元年(627 年),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因功劳第一晋封为齐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他颇得唐太宗宠信,可进出唐太宗卧室。后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但因多次恳切辞让及长孙皇后的劝说,唐太宗免去其右仆射职务,授予开府仪同三司之职。贞观五年,他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四人因是开国元勋,一人有一个儿子被封为郡公。贞观七年,太宗授予他司空职务,他坚决辞谢不受。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入凌烟阁,长孙无忌位列第一。
高宗时期: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唐太宗病逝,临终前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同年六月,太子李治继位,封长孙无忌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任扬州都督,对于他的进言,唐高宗每次都优先采纳。
4 主要贡献:
主持修法:主持修撰《贞观律》《唐律疏议》,是唐代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人物。经过十余年努力,对高祖武德年间仓促制定的《武德律》进行修改,定令一千五百九十条,为三十卷,是为《贞观律》。高宗登基后,他又领衔对建国以来的律令格式进行系统清理审查,修成《永徽律》十二卷等法令,并编撰《律疏》,解释专门术语,补充疏漏之处,《永徽律》与《律疏》合体为《永徽律疏》,后世称为《唐律疏议》,成为法官断案的标准和依据。
5 晚年遭遇:永徽六年(655 年),唐高宗决定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长孙无忌始终未同意废后之事。武则天因此对其怀恨在心。显庆四年(659 年),武则天的亲信许敬宗诬陷长孙无忌图谋造反,唐高宗便命许敬宗与侍中辛茂将一同审查此案。随后,长孙无忌被撤去官职爵位,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亡。上元元年(674 年),唐高宗追复长孙无忌官爵,并将其墓迁至昭陵。
李孝恭(公元591 年~公元640 年),陇西成纪人,唐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出身背景:
李孝恭是唐宗室子弟,隋朝柱国大将军李安之子,系唐高祖李渊堂侄,唐太宗李世民堂兄。其祖父是北周朝朔州行军总管李蔚,李蔚是唐国公李虎的第七个儿子。
2 主要战功:
平定巴蜀:武德元年(618 年),唐高祖李渊攻克长安后,李孝恭被拜为左光禄大夫,后改为山南道招抚大使,前往收抚巴蜀地区。他率军行进之处,三十余州府纷纷前来归附,还大败巴蜀地区首领朱粲。面对朱粲这样的残暴之人,部将们建议坑杀俘虏,但李孝恭考虑到坑杀会引起其他乱军的抵抗,拒绝了这一建议,将俘虏尽数放还,此举使得各地首领纷纷归附,巴蜀得以初步平定。
平灭萧粱:武德二年(619 年),李孝恭向李渊献上平定割据江陵的萧铣之策,获采纳。他被封赵郡王,任夔州总管,大兴土木建造舰船,训练水师。在进攻过程中,他与李靖紧密配合,虽曾在与萧铣大将文士弘的战斗中先败后胜,但最终成功使萧铣出城请降,平灭萧铣,攻下江陵,后任荆州大总管。
俘辅公祏:武德六年(623 年),岭南地区尚未平定,李孝恭遣使招抚,岭南四十六州皆来归附,江南基本平定。同年江东枭雄辅公祏反叛,李渊诏令李孝恭为行军元帅前去讨伐。武德七年(624 年),李孝恭节制多路兵马攻打辅公祏,采用坚守营垒、奇袭粮道等策略,屡战屡胜,最终生擒辅公祏,平定叛乱,官拜扬州大都督。
3 晚年及身后:
武德末年,李孝恭因被人告发谋反而免官,改任宗正卿,后历任凉州都督、晋州刺史。贞观初年改封河间王。
贞观十四年(640 年),李孝恭病逝,终年五十岁。唐太宗为其素服举哀,他获赠司空、扬州都督,陪葬献陵,谥号“元”,被供奉在高祖(李渊)庙庭。
在历史评价方面,《旧唐书》高度赞扬李孝恭,认为隋亡以后,群雄并起,唐太宗李世民平定了大部分势力,谋臣猛将也多在其麾下,很少有人能另外率军建立功勋,唯有李孝恭军功显着,声名显赫。《新唐书》中评价李孝恭年少时沉着机敏,有见识气量,是李唐王朝宗室子弟的代表人物。后世也有学者赞扬他智勇无双,为唐朝的建立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李孝恭位列第二。
杜如晦(585 年 - 630 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唐朝初年宰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出身与早年经历:
杜如晦出生于官宦世家,高祖、曾祖、祖父均在北周、隋朝为官,父亲杜吒为隋朝昌州长史。
隋大业年间,杜如晦受吏部侍郎高孝基器重,被补用为滏阳县尉,但因见隋朝政治腐败,不久后弃官而归。
2 辅佐李世民:
成为秦王府幕僚:唐高祖李渊平定长安后,杜如晦被秦王李世民召进府中任兵曹参军,不久升为陕州总管府长史。当时秦王府中有很多英才被外迁,房玄龄向李世民推荐杜如晦,称他是辅佐帝王的人才,李世民便上奏留下杜如晦担任秦王府属官。后来杜如晦跟随李世民讨伐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时常参议军中机密,深受同僚佩服,升迁至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食邑三百户,并以本官入文学馆,为十八学士之首。
策划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屡建功勋,引起太子李建成的忌惮。李建成数次加害李世民,并与齐王李元吉暗中勾结后宫嫔妃,在唐高祖李渊面前屡次诬陷李世民。杜如晦和房玄龄认为先发制人才能转危为安,劝李世民诛杀李建成、李元吉。后来,他们参与谋划了“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成功登上皇位。
3 担任宰相:
李世民即位后,论功行赏,杜如晦功居第一,升任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赐食邑实封一千三百户。贞观二年,杜如晦晋升为检校侍中,兼任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务。
贞观三年二月,杜如晦接替长孙无忌任尚书右仆射,仍掌管选拔官吏事宜,与房玄龄共同掌管朝政。台阁制度、礼乐典章都由杜如晦、房玄龄两人共同制定。房玄龄善谋,杜如晦擅于决断,人称“房谋杜断”,唐朝谈及良相,首推房、杜二人。
4 离世及身后之事:
贞观三年十二月,杜如晦病重辞官。唐太宗李世民特许俸禄赏赐依旧,多次派使者问候病情,名医好药不停送去府中。贞观四年,杜如晦病情愈发严重,唐太宗派太子到其府邸亲临问候,又亲自前往探望,抚摸着他哽咽,赐下杂帛千段。为让杜如晦活着看到儿子拜授官职,李世民破格提拔其子杜构任尚舍奉御。但杜如晦最终还是在该年三月病逝,享年四十六岁。
杜如晦逝世后,唐太宗追赠开府仪同三司。下葬时,加赠司空,谥号成,并亲笔下诏令虞世南为杜如晦撰写碑文。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阎立本为二十四位功臣绘制等身像置于凌烟阁中,杜如晦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518675/110800740.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518675/110800740.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