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六月份的安丘县,日头正晒,县里却出现不少人,不少人都穿着青衿,看着有些不同。
他们正是从乡下镇里赶来的夫子,准备去县学考试。
这些人里,最年轻的也有三四十岁,以前多是在村里教教孩子们,又或者当个账房。
其他时候,识字并无他用。
现在县学招夫子,他们立刻过来报名。
放在以前还会说一句,县学肯定只招自己人,根本不会要他们这些没关系没门路的秀才们。
但现在不用说就知道,有纪县令坐镇,肯定要真才实学的。
到了县里之后,更加肯定。
因为这次招生直接分科目,主要招四书夫子,分四门考试,一个夫子最多报考两门。
所以只要专精一门,就有机会去县学教书。
看这样子,明显要整顿县学的。
夫子们有夫子的考试。
学生们还有学生们的考试。
整个安丘县识字的人都被调动起来,各有各的事情做。
对普通百姓来说,一个是在思索,要不要送自家孩子读书,今年考不上还有明年。
另一个是,要不要去学养蜂。
前者或许还有顾虑,但对于后者,基本上不多思考,只要家里有人能空出来,一定会送个出来。
学养蜂,家里还能多个收入,多好啊。
还是那句话,就算不能卖钱,也能当家里的储备粮。
这样的气氛,让军营过来的几个人十分不适应。
每年夏收过后,都是边关各县最惨淡的时候。
辛辛苦苦种的粮食,大半都要当作田税,哪家不是看着为数不多的余粮愁云惨淡。
往年的安丘县也不例外。
但今年,竟然如此不同。
“难不成,安丘县真的来了个好官?”
“去年冬日扶济,只当他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如今看来,竟然是真厉害的。”
不仅厉害,还为百姓考虑。
不过想到他们要做的事,还是装作强硬,一会好谈条件。
但出乎他们意料是,听到他们说明来意,门房处立刻道:“那来衙门干什么,去县学啊,具体要求都在县学里。”
军汉们互相看看:“军户的学生也招。”
“招啊,县令大人说了,只看成绩,不看其他。”门房还道,“只要是安丘县的人都能来考。”
太好了。
他们得知消息的时候,就怕自家被拒绝。
还好有弟兄们多问几句。
就算是这样,大家还是结伴来打听。
原本以为需要费口舌的事,竟然被轻松解决了。
再走到安丘县街道上,他们的心情就跟其他安丘县百姓一样了。
家里有饭吃,孩子们有书读。
日子真有盼头啊。
纪县令确实是个好官。
回军营的时候,他们还买了些蜂蜜回去。
安丘县蜂蜜很便宜,买回去给兄弟们甜甜嘴。
此时的纪县令正在为夏税收尾。
今年夏天收上来田税为一千六百四十八万斤粮,折银五万六千两、
纪楚尽量交银子过去,剩下的粮食作为本地储粮。
而本地的粮仓刚刚修缮好,最后再检查一遍。
等夏税忙完,也就能松口气。
他今年本就少交了田税,速度如果再慢一点,那今年的考核是真的不要再想了。
等夏税封箱,负责运送税银的范师爷,以及跟随的马书吏整装待发。
马书吏颇有些激动。
这么重要的事,竟然交给他了。
同时,他还有其他任务。
那就是在州城多采买些纸张笔墨回来,给县学用。
不仅如此,还要把他们安丘县的蜂蜜带过去,最好能找找卖家。
还有一些采买的物资,全都需要他们运回来。
纪县令如此信任他,他肯定会尽心去办的!
看着运送夏税的队伍离开,夏税的事,终于搞定了!
纪楚把目光转到县学。
还有不到十日,就是夫子们的考核,他到时候也要参与,这让他有点头疼。
虽说有原身的记忆,但记忆跟自己会,那还是两回事啊。
让他看看别人的文章尚可,若自己评价一二,估计要犯愁。
所以在夫子们考核之前,纪楚在书房埋头读书,好在原身功底扎实,他读起来并不费劲。
甚至因为有原身的功底,加上自己上辈子的经历,反而更能融会贯通,甚至中西结合。
纪楚不仅自己学,还带着妻子乐薇跟侄儿纪振一起学。
一时间,安丘县上下都在学习!
为了考试!
他们冲了!
本应该闲下来的夏日,安丘县一连串的考试接踵而至。
六月底,三十多个秀才夫子过来考试,先笔试再面试。
终于站到县令大人面前。
纪楚跟教谕精挑细选,选出十二个四书夫子,五经出众的还没找到,只好暂时搁置。
还好如今考秀才,精通四书即可。
老师有了,接下来就是招生。
让大家意外的是,招生报名刚刚开始,雪花般的报名表纷至沓来。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
这些报名的学生里,不乏天赋好学问好的。
说好的安丘县很穷,读书风气不盛呢?
平日也没见到那么多读书人啊。
等细细看过报名表之后才知道,原来许多学生在外地读书,听说自家县学有这样好的条件,便说什么都要赶回来。
免费读书,免费吃住。
还有这种好事?
再说安丘县现在的情况,别人不知道,自家人还不知道吗。
有纪县令在,回来是最好的选择。
这让教谕惊喜得根本说不出话。
这,这么多读过书的?
还有五经都学过的。
看这上面的字,怎么看怎么好啊。
他之前总觉得,安丘县地方穷,学生质量也差。
只能从家境好的学生里面挑。
没想到还“藏”着这么多天赋极好的?
报名刚开始半个月,就有一百多人了???
等会,纪县令不会早就猜到了吧。
所以他在五月份散出消息,但是要等到十月份再考。
目的就是让更多本地人知道,让更多人回来读书?
他们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一批好学生。
所以当地不是没有人才,也不是没有读书好的贫家子弟。
只是之前根本没机会让他们露头。
但凡给些机会,便如雨后春笋一般生长出来。
都说千里马易得,而伯乐难寻。
原来是真的。
若没有纪县令重振县学,根本吸引不了那么多学生回来。
教谕咽了咽口水:“这么多优秀的学生,明年考秀才的时候,咱们县或许有指望?”
纪楚道:“有好苗子,也要有好习惯,那些浮躁的气息绝对不能带到安丘县县学。”
说着,纪楚道:“都是读书人,如何提高成绩,教谕你也知道的。切不可掉以轻心。”
好苗子给他拉过来了。
读书的费用有了。
甚至连教规校训都给他写得明明白白。
如果再不培育出几个秀才出来,那他就别当这个教谕了吧。
不过话说回来。
安丘县在外的学生们涌入县学,只怕会挤占那些大户人家的名额。
他们会愿意吗?
而且这报名的学生里,还有一部分军户子弟,他们可是最能吃苦的。
估计那些富家子弟又要往后排一排。
县学只有七十个名额。
他们能考进来吗?
虽说名额已经很多了。
但架不住有些学生实在不行啊。
&nb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519654/111031489.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519654/111031489.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