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队很快抵达锡兰岛,这座印度南方最大的岛屿,同时也是海军第三舰队的主要军港之一。
军舰全部进入船坞之中,进行一次详细的检修,同时记录容易损坏的部位。
苏蜀经过这几天的思考,他决定做事要有始有终。
即使想念父皇和母后,也不必通过东印行省的铁路,直接回到京城。
苏蜀要跟随舰队完成最后的航程。
展铁提督宣布海军将士可以自由在港口活动。
锡兰岛作为大华帝国海军最早一批开发港口的地方。
印度地区被大华帝国占领之后,这里就通过海底电缆连上有线电报。
舰队的将士们,他们下船之后,第一时间没有去吃喝玩乐。
所有人都走向两个地方,邮局和电报局。
基层军官和士兵,他们可付不起高昂的电报费。
他们前往邮局,把写好的信件寄到邮局。
在锡兰岛寄出信件,经过邮局分拣之后,通过船舶与铁路运输,可以抵达大华帝国任何一个行省。
信件的邮费很便宜,哪怕是运到北海省,也只需要付出五文铜币。
将士们给家人报平安,交待自己一切安好,很快就会与家人团聚。
苏蜀与陆元琪参谋结伴前往电报局。
信件在路上寄送的时间,需要数个月。
电报传回消息的速度,连半个小时都不用。
兜里有银币,比较富裕的将领,他们首选通过电报传递消息,让自己家人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到自己的讯息。
陆元琪参谋感慨的说道:“西印那里刚刚占领,有线电报还没有联通,邮局也没有健全。
要不然我们早就把消息发回家里。”
苏蜀点点头,他看向突然繁忙起来的电报局。
海军有着属于自己内部的电报局,主要汇报军事相关的消息。
军用与民用是两个系统,将领给家人报平安,必须要使用民用电报系统。
苏蜀也不想特立独行,跟着一起使用民用电报系统。
锡兰岛电报局,平时只有不多的大商人,才需要通过电报紧急汇报消息。
电报局的管事看到有大量将领,来到电报局发电报。
他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知道又有远航归来的海军将领,通过电报给家人报平安。
电报局对于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充足的经验。
他们立刻开始排队叫号,同时让服务员通报发送电报的费用。
苏蜀看到电报的费用有所降低,现在一个银币可以不限距离发送十个字。
这比电报刚推出时,便宜了十倍,但依然不是大部分百姓能够承受的价格。
苏蜀排在较前方,他把写好的电报内容与电报地址交给电报员。
电报员脸色大变,立刻请示管事之后。
他满脸流汗,神色紧张的发送这封电报。
这封只有数百字的电报,不是他发送字数最多的电报,但却是内容最吓人的电报。
电报的开头就是【儿臣苏蜀启禀父皇】,电报内容简要汇报海外出行的情况。
电报员神色紧张,但他的手很稳,准确的发出电报上的内容。
他做完之后,立刻放松下来。
这份重要的电报,绝对不允许错误一个字。
因为发错字导致电报出现歧义,他的职业生涯从此就结束了。
大部分人发完电报就离开,前往港口中玩乐。
因为他们知道,家人收到电报之后,没有必要回电。
苏蜀没有离开电报局,他要等待父皇和母后回电。
半小时过去,苏蜀收到两封电报。
父皇苏河发来的电报,支持他继续最后的旅途。
母后王文君发来的电报,字里行间满是思念之情。
苏蜀把这两份电报仔细收好,他在岛上买了数份报纸,拿回房间观看。
他已经两年没有了解到帝国的情况,现在只能通过报纸,间接了解帝国这两年来,发生的大事。
苏蜀最先关心的事情,帝国有没有立储。
他看到帝国没有确立储君,民间连储君的讨论声音都很弱,这才放心下来。
苏蜀最担忧的事情,那就是他出海这段时间,父皇突发恶疾。
这样只能立储君监国,他不在国内,那就与储君之位毫无关系。
报纸上讲解的大事,除了苏蜀最关心的楚君之位。
那就是帝国首相的更迭,魏时鸣致仕,钱明义成为首相。
首相更迭,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魏时鸣正值壮年直接致仕,这件事情就很不寻常。
背后必然有着明争暗斗,苏蜀从报纸上的只言片语,他根本看不出来。
苏蜀读完这两年的报纸,舰队也在锡兰岛完成检修工作。
舰队继续起程,没有向北前往东印行省与缅甸行省,直接东进前往马六甲海峡。
舰队通过马六甲海峡时,苏蜀站在泰山号战列舰的甲板上,观察着马六甲海峡的盛况。
这是他见到,最为繁忙的海峡,出入海峡的商船络绎不绝。
大华帝国工业中心,分为沿海工业中心与内陆工业中心。
其中汉中工业中心与川渝工业中心,就是帝国内陆工业中心的代表。
这两地的工业产品,一般都是通过川缅铁路直达海边,不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
帝国沿海工业中心产品,想要运输到中亚与欧洲,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
这是因为海运的成本最低。
沿海工业中心最为繁忙,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品,急需运到中亚与欧洲,换回来大量的银币。
泰山号战列舰在马六甲海峡航行,很快引来了众多商船和岸上百姓的围观。
这里的人,第一次见识到巨大的铁甲舰。
要不是泰山号战列舰上面挂着大华帝国的龙旗,它都会引起百姓的恐慌。
很快就有消息灵通的百姓,向周围散播准确的消息,这是帝国两年前建造的泰山号战列舰。
它经历两年出海训练,终于在今日返回帝国。
这个消息让围观的百姓掌声雷动,为大华帝国的强大感到自豪。
苏蜀看到百姓热烈欢迎的场景,他也涌现出一股自豪感。
舰队很快通过马六甲海峡,因为军舰在锡兰岛经历过详细的检修。
这段路程就不在沿途的港口停靠。
舰队进入南海,这就像回家一样。
现在的南海已经成为大华帝国的内海。
南海的海盗被肃清一空,商人和渔民可以自由在南海通行。
苏蜀海见识到,有很多渔船正在南海的岛礁上,挖掘鸟粪石。
这是很珍贵的肥料,苏蜀在美洲、欧洲都见识到过这种场景。
舰队沿着交趾行省的海岸线,向着北方前进。
苏蜀拿着望远镜,向着西方的路上眺望。
海岸边通常有鱼船在活动,渔民捞上来的海鱼,经过盐腌制之后,销往到内陆地区,这是非常廉价的肉食。
朝廷为了让内陆百姓,能吃得起海鱼。
朝廷不对渔民征税,只对贩卖鱼获得商人征税。
闲鱼能走入寻常百姓家,这也与廉价的食盐有关。
现在大华帝国食盐,每斤才几文钱。
如果像前朝那样,一斤食盐数百文,寻常百姓家吃饭都不敢多放盐。
鱼民宁可让鱼臭在海边,他们也不会腌制咸鱼。
海边以渔民为主,再把目光移到内陆,就能看见大片的稻田。
交趾行省稻田一年四熟,它是大华帝国最主要的粮食产地之一。
这里的水稻味道不太好,但绝对能管饱。
帝国正式开发像交趾行省这样的南方地区。
这些地区产出了大量的粮食,这才真正让国内所有人都能吃饱饭。
大华帝国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大规模饿死人的情况。
父皇苏河讲课时说过,汉人是最能吃苦耐劳的人,特别是汉人的底层百姓。
只要给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并让他们有上升的希望。
百姓之子能成为帝国首相、百姓之子能成为帝国大都督、百姓之子能成为皇家科学院院士、百姓之子能成为家财万两的商贾。
百姓们就会爆发出极强的能力,创造出一个庞大的盛世。
苏蜀这一路走来,他见到了美洲的荒凉、欧洲的混乱、非洲的野蛮。
父皇说的没错,帝国的发展速度,都让他震惊不已。
只有大华帝国才是世界文明的灯塔,才能指引世界前进的方向。
交趾行省大片连在一起的水田,哪怕是苏蜀站在高速行驶的泰山号战列舰甲板上,那都清晰可见。
这就与交趾行省自身的定位有关,这里就是负责提供原材料的农业地区。
帝国对于海外行省,有着清晰的地位。
除了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地区,其余行省只发展农业,短时间内不发展工业。
这样做百利而无一害。
农业需要容纳大量的人口,这些人口还相对集中。
农业聚集大量的土著,让他们有一份稳定的产业,这样才能派出官员教导他们汉化。
这些行省提供工业的原材料和市场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9689/54648953.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9689/54648953.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