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安十二年的春天对于琅琊天子“刘协”来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春暖花开之日。
因为一直压着他的那位大汉丞相死了。
曹操之死对于刘协来说就像是一个爆炸性的好消息一样,得知这个消息的刘协一晚上都没睡。
元安十二年的元月元日。
刘协看着外面的太阳都觉着更加温暖了,即便这太阳没有出现多长时间,那漫天的雨水又落了下来。
“今日的天气,的确不错啊。”
刘协的脸上并没有什么笑容,但从他的眼神中来看,却能够看到无数的“兴奋”与开心。
周围侍奉的内侍与宫女都没有开口,他们不是刘协没有那么大的“权力”,哪怕仅仅只是笑一下。
“上朝吧。”
身旁的内侍为刘协更衣之后,刘协便缓缓的朝着前殿而去。
赤壁之战后,他的确是被囚禁在深宫中不得出,但如今曹操死了他还是需要出面的,而他自己坚信,这一次出面之后,他能够很快的收拢曹操剩余的那些“势力”。
毕竟他是真正的“天子”。
有天命在身。
官渡
陈泽熙将最后一封信件送了出去,他明白,一场巨大的变故很快就要发生了,而这场变故会决定天下的局势重新洗牌。
天下的巨变很快就要再次来临。
或许这一场巨变之后没多久,天下就可以再次恢复和平与安定了。
陈泽熙不敢奢望统一能够在短暂的数十年中到来,但他觉着自己或许可以期待一下,在自己死亡之前,天下能够再次一统。
未央宫中
刘协的神色十分难看,他整个人胸口中似乎有一股火焰在升腾一样。
他死死的盯着面前的人:“你想要干什么!”
“朕乃天子!”
“你如何敢如此欺辱朕?!”
刘协的面前站着一个身上穿着蟒袍,但看起来更像是龙袍的、不算很年轻的男人,他就那样站在那里,脸色看起来同样不是很好,但他与刘协不同。
刘协是因为过于生气,他则是因为“病态”。
“咳咳——”
一连串的咳嗽声响起后,曹丕只是笑了笑,他站在那里,目光有着前任丞相曹操没有的那种“野心”,你只是看着他的眼睛,就能够明白他与曹操的区别。
即便他与曹操的样貌有七八分相似也是一样。
“陛下,您还是老老实实的待在这未央宫中吧。”
曹丕的声音响起,带着几分不屑一顾,甚至还有些不耐烦。
“外面的世界对于陛下来说,太过于为危险了,陛下若是遭遇了什么危险,臣又该如何对天下人交代呢?”
“陛下也不想哪一日突然横死在外吧?”
这话说是提醒,其实更像是威胁了。
而刘协的神色更加阴沉,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才开始怀念起来那位已经故去的曹丞相。
起码在他做出“赤壁之战”的那件事情前,曹操对他的态度一向是较为恭敬的,或者说至少是面子工程做到位了的。
即便是在赤壁之战后,那般愤怒的情况下,他也只是被囚禁在未央宫中,若是真想出去还是可以的,甚至想要见一见外人也是可以的。
与其说是囚禁,顶多算是“监视”。
可如今
刘协下意识的看向这空旷而又荒凉的未央宫,未央宫中的绝大部分物品都被搬走了,刘协的身边也只剩下了两个从小侍奉到如今的内侍。
这里更像是“冷宫”。
刘协开始害怕了。
但面前的曹丕显然没有曹操那么好的脾气,他只是最后警告了刘协几句之后,就转身走了。
他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
时间不等人。
他没有功夫在这里和刘协玩什么君臣相宜的游戏。
看着曹丕越走越远的背影,刘协的神色中终于带着了几分慌张,但此时那宫门缓缓关闭的声音响起,外面的阳光似乎已经无法照射进这大殿中了。
越来越阴沉,越来越阴沉。
最后无尽的黑暗将这大殿彻底掩埋住,这里像是黑暗的栖息地一样,没有一点光明。
刹那之间,刘协只觉着身体中无尽的冰冷涌上心头。
曹丕
刘协闭上眼睛。
他知道曹丕去做什么了,他也知道等到曹丕做完那件事情之后,他的下场是什么。
可如今他有办法反抗么?
没有。
只能够继续等待。
静静的等待。
元安十二年,夏。
琅琊天子诏令,令魏王世子曹丕继承魏王的王位,同时,拜世子曹丕为摄政王、丞相,加赐九锡,剑履上殿、赞拜不名。
元安十二年,夏六月。
在上个月刚刚对魏王曹丕进行加封的情况下,天子再次发布诏令,赐曹丕冠十一旒。
何为冠十一旒?
这首先要说到“旒”到底是什么东西。
在古代,冕冠前后有“旒”,以示庄重,一般是出现在很重要的大朝服的冠冕之上。
依照礼治,等级和地位的不同也只能够使用不同情况的“旒”。
其中,天子冠十二旒、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
天子赐魏王十一旒,只能够说明这个时候的魏王地位身份依照礼法来说,仅在天子之下,在诸位诸侯王之上。
并且——
这是不合乎礼治的,是对礼治的一种践踏。
天下不少人对天子的这一道诏令加封表示不满,但天子并没有撤回这一道旨意,并且他们甚至连天子的面都没有见到。
每次想要面见天子,那位新任的丞相便会表示陛下身体不太好,不方便见人。
一些古板的汉臣还以为这是曹操还在的时候,他们妄想用天下人的口诛笔伐来让“曹丕”服软,并且“释放”天子。
但他们却忘记了一件事情。
曹操已经死了。
这是新的时代,属于曹丕的时代。
而十分显而易见的,曹丕对大汉并没有什么情怀,也并不是十分想当汉臣——甚至他对自己的名声好像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在乎。
元安十二年,秋九月。
一件令天下人都震惊的事情爆发了。
在琅琊方面的史书中将这一事件记录为“杀儒之祸”。
他简单干脆明了的点明了这一次事件到底是什么,并且将其称之为“祸”。
在这一场浩劫中死去的大儒有十几位,请注意,这里说的并不是死去的“儒生”,而是“大儒”。
天下之间能够被称之为“大儒”的人,一共也不过是三十多位上下,这一次的事情中直接死去了一半。
这怎么不能够说是一场灾难呢?
事情爆发的原因十分简单。
因为那一封赐曹丕“十一旒”的诏令,也因为曹丕不让众多大汉旧臣去见天子的强硬态度。
许多的儒生开始不断的在朝堂上弹劾曹丕,曹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人指责他。
不断的有儒生、大儒从天下各地来到琅琊,来到魏王府邸之前静坐示威。
他们不说话,只是静静的坐在那里。
一部分的儒生开始在琅琊宣扬起来“曹丕”囚禁了皇帝的事情,这件事情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但却不是一件能够摆明了路子说出来的事情。
眼见着天下的舆论声越来越大,而甚至长安方面都对此表示了不满之后,曹丕做出了另外一个令人想象不到的决定。
他决定,将这些静坐示威的、指责朝政的、弹劾他的这些儒生全都抓起来,并且直接定罪。
决定做出的很顺畅。
儒生们如同一个火药桶一样瞬间爆炸的速度也很快。
于是,在元安十二年的秋天,这个事情愈演愈烈。
几乎到了一个谁都无法控制住的地步了。
到了后面,参与到这个事情中的人早已经不只是儒生了,还有琅琊城内的一些其他世家、其他势力,天下人的目光都汇聚在这一座城池中。
无数人都在盯着曹丕。
等待着他做出新的反应。
这个时候的曹丕在做什么?
他在发愁。
魏王府内
曹丕神色中带着疲惫,他的身旁则是坐着郭嘉等人,他的眼睛中带着些许的茫然:“我不过是抓了几个人而已,他们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荀彧闭着眼睛。
他现在有些后悔了,后悔几个月之前曹操询问他到底谁适合当他继承人的时候,他回答了曹丕的名字。
这个人实在是太擅长伪装了。
在成为真正的魏王之前,他几乎没有表露出任何的“肆意”和“狂放”,但在成为魏王之后,他几乎是在短暂的时间内做出了一系列、一连串爆炸的事情,让整个琅琊、甚至整个天下都乱了起来。
人群中,唯有一个人的神色没有丝毫变化,反而是低着头,一句话都不说。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73521/101426382.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73521/101426382.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