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较而言,刘据觉得成为满级人类之后的自己,要比刘彻更像一台纯粹的政治机器。
他已经越来越少被情绪和情感左右了,当然并非没有情绪和情感。
此前发现卫青身患绝症时,他的心中也会难过。
平日想起卫子夫、义妁和刘弗陵时,他的心中也会怅然。
与韩凌在一起学习外语的时候,他的心中也会感到轻松与幸福。
有朋自远方来时,他同样不亦乐乎。
但这些情绪和情感统统都被理智死死的压制着,令他不会做出任何情绪化的决定,更没有人能够轻易激怒他,哪怕刘彻层层施压也未曾影响到他。
他虽会尽力给卫青一个圆满的结局,但同样也并不影响利用卫青的绝症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虽会想念卫子夫、义妁和刘弗陵,但同样也并不影响他为了自己的计划,将这份想念深藏于心底,并将他们当做令刘彻安心的人质。
有朋自远方来时,他虽不亦乐乎,但也并不影响他嘴遁和利用对方,只是会注意分寸,不令其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如果这次他是刘彻。
或许就不会因为自己的“以退为进”心软,而是要令自己不安的因素坚决扼杀在摇篮里,甚至当初就不会让自己出来……
这不是因为刘据站在自己的视角做出的事后诸葛亮一般的置评,而是真正的超然物外与绝对理智。
所以。
他一点都不恨刘彻,也不怕刘彻。
正因为刘彻不是一台纯粹的政治机器,正因为他对自己这个儿子抱有期许与爱意,才会给了他这样的机会,而且是一次一次的给。
这足以说明,刘彻内心其实是愿意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的,也希望与他建立父慈子孝的父子关系。
刘据不确定历史上的刘彻是否做过这样的努力。
但自他穿越以来直至如今的种种细节,都不难看出,刘彻真的尝试去做了。
然而刘彻和刘据都更加清楚的是。
在父亲这个身份之前,刘彻首先是父皇,是大汉的天子。
成为满级人类之后,刘据内心其实已经越来越理解刘彻,但是却也越来越不接受任人摆布的命运……
许多事情即便是刘彻这样的千古一帝,也终归无法摆脱任人摆布的命运。
历史上的“巫蛊之祸”应该便并非刘彻本意。
可一切却还是如同一架失控的马车,向着最危险的深渊奔去,直至许多人为此粉身碎骨,恐怕就连刘彻都没想过,最后他只能将皇位传给一个年仅八岁的孩子。
虽然他驾崩前选的四位顾命大臣都很有能力,确保了权力的交接和大汉国祚的延续。
但其中的风险他又怎会不知?
在他驾崩之后,至少有数年、甚至是十数年,大汉的职高权力都将不在汉室刘氏手中,谁能预测未来将会发生什么,又有没有人觊觎皇权?
事实证明,此事也的确给大汉国祚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霍光与桑弘羊内斗,因此才有了“盐铁之议”。
上官桀欲拥立燕王刘旦,险些再出内乱。
待霍光大权在握之后,先拥立刘贺,又在二十七日之后将其废黜,改拥立刘询为帝。
霍光的妻子霍显为了争权,将自己女儿立为皇后,毒杀刘询的元配妻子。
霍光还活着的时候,刘询与其乘车感觉如芒在背,始终隐忍不发。
待霍光病逝不久,刘询虽依旧奉其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但霍氏一族很快便遭满门抄斩……
这一切的一切。
但凡期间出现一丝差池,有一个关键人物多动一些私心,大汉国祚危矣,汉室刘氏危矣。
刘彻的控制欲不可为不强。
若非实属无奈,又怎能接受如此完全脱离自己掌控的托孤?
所以刘据虽理解刘彻,但却不信任刘彻,更不会将自己未来的命运交到刘彻手上。
因为他首先是父皇,是大汉的天子,而且还是一个越来越老的天子……
如今收到这道诏书。
刘据便知道自己又争取到了喘息的机会,而且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之内应该可以大口大口的喘息,亦可加快自己的布局。
毕竟现在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中护军,也不仅仅是一个皇长子了。
他现在又成了太子!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中护军的身份和权力与现在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主帅路博德。
裨将李陵。
大农令桑弘羊。
奉车都尉霍光。
全军各个校尉曲部……
现在他可以凭借太子身份去名正言顺的指使他们,这可不仅仅是刘彻赋予他的权力,也是祖宗法理赋予他的权力!
这对于他来说的确算是个不小的惊喜。
原本他只是预计刘彻看到那封奏疏之后,可能会默许他在西域继续滞留一段时间。
他的“以退为进”,自然也是做戏给刘彻看的,为的还是尽量不刺激刘彻,力争永远都不与刘彻正面冲突,至少不引发刀兵之灾。
因为无论从任何角度去考虑这件事。
都不难发现一旦这样的冲突,都只会是亲者痛仇者快的结果。
而且这也绝对不符合大汉的国家利益,国祚必受难以想象的动荡,最终受难的只能是大汉百姓……
诚然。
兴,百姓苦。
可若是亡,百姓只会更苦!
起码在刘彻这一朝,推行的那些经济政策有着不少可取之处,无论是“盐铁官营”,还是“均输平准”,甚至是“告缗算缗”,设计初衷都是“与商争利,不加民赋”,只是被下面那些虫豸执行歪了,而并非那些虫豸叫嚷的“与民争利”。
或许有人还不了解大汉的商业模式。
刘据穿越至此这些年,基本已经了解了一个通透。
经过此前的“文景之治”,大汉的商业经济的确空前繁荣,但受限于这个时代的信息与交通水平,这个时代的商业模式其实说白了不过就是官商勾结的地方垄断。
就拿此前被刘据拉下马的大农令孔仅和大农丞东郭咸阳来说。
这二人一个是齐地的大盐商,一个是南阳的大铁商。
在大汉,除了分封下去的耕地,所有的山川河流都归少府管辖,是汉室刘氏的皇室财产,文帝为了发展经济,首开先河允许将其中的部分资源矿产交由私人开采。
而孔仅和东郭咸阳,以及许多大商人发家都在这个时期。
他们便是通过贿赂拉拢之类的手段,拿到了这些资源的开采权,垄断了这些地方的经营权,开始使用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操纵市场等手段迅速积累起了海量的财富。
资本都有一个特质,那就是亘古不变的自我毁灭倾向。
为了利益,哪怕是永远都消化不了的利益,资本也依旧孜孜不倦的掠夺,哪怕明知前面已是完整深渊,也无法停下脚步,直至带着与其有关的一切一同毁灭,包括统治者手中的政权。
而大汉的富商巨贾们也是一样。
刘彻恐怕不仅仅是为了筹集征伐匈奴的军饷与封赏。
他定是已经看到了其中的凶险,才会不惜背负“与民争利”的骂名,也鼎力支持桑弘羊推行那些政策,发起这样一场“革命”。
这就是刘彻的智慧。
他纵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也依旧不失为一位具有远见的大汉掌舵人。
后世也证明了他的远见。
在他驾崩之后,霍光独揽大权,虽然发起了一场针对桑弘羊的“盐铁会议”,但却始终坚持着刘彻与桑弘羊的经济政策。
这才有了后来的“孝宣中兴”。
如此其实不难看出,如果刘彻不是驾崩的太晚,又或是在漠北之战之后,刘彻再未发动战事,尤其没有任用李广利之后的数次大败,直至将大汉精锐骑兵全部葬送在大漠之中。
这场“孝宣中兴”说不定能够提前数十年。
而史书中评价刘彻时,说不定也会用上“圣君”二字,而不是时常将他的晚年拉出来做反面典型。
刘据此刻正在做的事。
虽有自己的私心,但又何尝不是在挽救刘彻的声名?
这又何尝不是一片孝心?
……
于是。
不久之后,刘彻接受御史大夫倪宽、大中大夫壶遂、太史令司马谈等人的建议,历纪坏废,宜改正朔,颁《太初历》,改年号为太初元年。
而刘据复立太子之后,也正式开始大展拳脚。
太初元年五月。
身毒国加入“西约”,遂派使者前往长安递交臣服国书,请求刘彻赐予印绶。
太初元年九月。
大夏国加入“西约”,遂派使者前往长安递交臣服国书,请求刘彻赐予印绶。
太初二年七月。
安息国东部最大的城池被匈奴攻破,安息国派使者请求加入“西约”,始终有曾被安息国高额过路费勒索的西域小国投出反对票,无法成为“西约”成员国,难以得到“西约”联军的支援。
安息国遂派使者前往长安,请求大汉天子帮忙斡旋。
终因安息国使者并未带来臣服国书,亦未请求刘彻赐予印绶甘为汉臣,刘彻心领神会,婉言拒绝。
太初三年六月。
大月氏女王病逝,大汉与大月氏和亲。
这回并非是大汉出嫁公主,而是大月氏出嫁新任女王。
&n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93560/105663344.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93560/105663344.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