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小说 > 玄幻魔法 > 史事讲将2隋唐五代 > 第四章 叛辽投汉——李守贞
    李守贞,孟州河阳人,五代十国时期将领。初为后唐河阳牙将,得石敬瑭器重,以客将身份追侍左右。石敬瑭建立后晋,拜客省使,因征讨安州节度使李金全有功,升宣徽使,后掌禁军,历任侍卫亲军马军指挥使、都指挥使。奉命于马家口截击偷渡契丹军大胜,讨平青州杨光远,加同平章事,以北面行营马步都监北伐契丹,然主帅怯懦畏战,晋军被围,李守贞领军借风沙掩护,大破契丹于阳城,因功升任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出镇宋州、澶州。因边境擒敌之功,升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移镇郓州。受命与杜重威举全国之力北伐,两人于中渡桥举军投敌,后晋遂亡。

    李守贞投降契丹后,被拜为司徒,后出镇汶阳,旋即契丹北上,后汉建立,遂奉表归汉,加封守太傅、兼中书令,移镇河中府。与永兴赵思绾、凤翔王景崇联合反叛,自封为秦王,为郭威所败,举家自焚而亡。

    李守贞,家世不显于史书,年少凶悍狡诈,为河阳牙将。后唐末年,石敬瑭任河阳节度使时,甚得器重,被任命为客将,负责接待事务,自此追随石敬瑭任职于各地。

    石敬瑭登基,李守贞因藩邸旧将的身份,被拜客省使。石敬瑭即位后,父事契丹,向契丹割地、称臣,为众藩镇节帅不满,诸侯咸有异志。

    后晋朝廷对藩镇控制最严,频频采取措施削弱藩镇势力,由此激发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诸藩镇反叛此起彼伏。

    安州节度使李金全叛南唐,以监军平叛有功,拜宣徽使。此后,李守贞多次参与平定叛乱藩镇,逐渐获得晋高祖的宠信,开始掌握禁军兵权,以宣徽北院使遥领忠正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军指挥使。

    少帝石重贵即位,领义成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加检校太傅,出任大行皇帝山陵都部署,为石敬瑭治丧。

    石重贵即位后,拒绝再臣事契丹,契丹主耶律德光为迫后晋臣服,在降将杨光远、赵延寿劝诱下,乘中原饥荒、后晋国用困竭,决定兴师南伐,以卢龙节度使赵延寿率军5万为前锋,耶律德光自率军10余万继后犯晋境。

    契丹军犯澶州、魏州,进逼黄河沿线,晋廷遣使致书契丹,求修旧好,遭拒,遂以黄河为障,重兵部署防御,并命高行周为北面行营都部署,率藩镇军进驻戚城,晋帝石重贵自率禁军抵前线督战,李守贞以北面行营前军都虞候伴驾出征。

    耶律德光知晋军正面防守严密,遂以耶律麻答率数万奇兵向东奔袭博州,自郓州马家口渡河,钳击正面晋军。同时,联络青州叛将杨光远,攻打郓州,想要效仿后唐李存勖之举,奇袭晋都大梁。

    耶律麻答率军进至博州城下,博州刺史周儒突然献城投敌,并引导契丹军于马家口渡河,郓州所派阻击的百余骑兵旋即被契丹击溃。

    契丹军自马家口渡河,其先头部队已开始在黄河南岸建立营垒,并开始攻击郓州北津,准备与青州的杨光远部汇合,经郓州直逼防务空虚的京师大梁。

    石重贵从澶州前线分出骑步兵数万人,由李守贞等将统领,沿黄河水陆并进,向东疾趋,力图趁契丹军在黄河南岸立足未稳时进行阻截。李守贞军赶到马家口,契丹步骑万余已渡过黄河,并于东岸修筑好了城寨,掩护后续数万兵渡河。

    李守贞率晋军乘其半渡突然发动攻击,掩护城垒内步卒的契丹骑兵当即撤退,晋军遂四面架起攻城梯,一举而上,攻破契丹在东岸的城寨。契丹东岸守军撤退时,斩杀和溺水各数千人,西岸契丹军见势而逃,缴获数百匹马,擒获裨将七十余人。

    至此,耶律麻答部军心溃散,不敢渡河南下,耶律德光无奈与晋军在戚城决战,兵败北归幽州。

    晋帝石重贵封赏众将,李守贞以侍卫马步军都虞候,改任泰宁军节度使,仍掌侍卫亲军马军,随后晋廷于契丹军北撤后,逐步收复北方失地,并决定剿灭盘踞在青州的叛将杨光远,李守贞被任命为青州行营都部署,率领步骑两万讨伐青州。

    由于,李守贞与杨光远有嫌隙,于是欣然接受任命,杨光远虽投降契丹,但晋廷早有察觉,故而其手中士卒并不多,只能凭借青州城坚池深,坚守以待契丹救援,李守贞遂以重兵包围青州,断绝其粮草。

    契丹有兵至遂城等地,打算救援杨光远,但很快被晋军击败,城中粮草将尽,杨光远诸子纷纷劝说他投降,以此保全全族性命,但杨光远坚信着自己有做皇帝的天命,仍固执地期待契丹援军。

    青州城中粮尽,城内居民饿死超过一半,杨光远长子杨承勋当机立断,斩杀曾经力劝其父反叛的节度判官丘涛等人,并将首级送到李守贞处,又纵火焚烧官舍民宅,趁乱将其父押出官署,囚在私宅,然后大开城门向李守贞军投降,同时上书朝廷请求宽恕。

    晋廷收到奏报后,认为杨光远罪大恶极,可是他的儿子却率众投降,不便公开斩首,于是命李守贞相机处理。

    李守贞率军入青州,得财宝名姬,好马无数,后派人将杨光远杀死在其宅内,而奏报病亡。青州平定后,李守贞因功加同平章事,晋廷将杨光远在京的宅邸也赐给他,李守贞在京中肆意侵占民宅官邸,大兴土木,将自己宅邸修建成京中官宅的第一名。

    契丹再犯晋境,前军进入邺都境内,后又围困魏州,河北地区再次告急。晋帝石重贵再抵澶州督战,以杜重威为北面行营都招讨使,李守贞为马步都监,命各路藩镇兵在定州汇合后继续北上。晋军收复祁州后又攻克契丹泰州、满城,攻克遂城。契丹主耶律德光听闻后,立率骑兵八万返回,追击晋军,重兵将晋军包围于白团卫村,并派骑兵绕到晋军身后断其粮道。

    当夜,忽然刮起很强的东北风,村内晋军异常缺水,军心浮动,契丹军更是借着风势,顺风纵火烧营,拔除晋军营外围的木栅鹿角,引导契丹步战骑兵主力杀入大营,以刀剑等短兵器格杀后晋士卒,进一步压缩晋军的防守纵深。晋军诸将请战,主帅杜重威却希望等风势稍小一点,查明敌情后再做决定,李守贞作为监军分析认为,战场形势是敌众我寡,依靠风沙的遮蔽,契丹都无法了解晋军具体参战人数。

    晋军此时借风暴掩护拼死战斗,才有获胜可能,而等风沙停了,虽然晋军没有了逆风的劣势,但契丹军乘势进攻,各部沟通没有阻碍,晋军必然全军覆没,李守贞旋即高呼:“各军共同出击!”又对杜重威说:“大帅你善于防守,我愿意率中军决一死战!”

    随后,药元福、皇甫遇等将领相继率麾下精锐骑兵,从营寨西门出发,闪击契丹下马步战的骑兵,战场局势瞬间翻转。

    这次,出奇不意的进攻使得契丹军稍退数百步,符彦卿等人问监军李守贞:“我们是在这里凭借坚实的营垒和敌人拉锯作战,还是以少击多追击敌军呢?”李守贞说:“情势如此,怎么能撤退呢?只有长驱直入,一往直前!”符彦卿等人听令继续追击契丹军。这时,风沙更劲,白昼如同黑夜,契丹军指挥受到限制。符彦卿等人抓住机会,集中一万余名骑兵横击契丹军中段,契丹军遂溃逃,李守贞趁势命守营步兵出营追击。晋军步骑兵同时挺进,向北追杀二十余里,契丹精骑仓皇逃窜,契丹主耶律德光狼狈间弃车改骑骆驼向北逃去。

    然晋军主帅杜重威懦弱,阻止诸将对契丹残军的追击,李守贞也认为晋军人马疲乏,不如求稳,于是晋军退守定州。契丹军一路向北溃退回幽州,后晋朝廷取得一场极为关键的大捷。

    阳城大捷,本是后晋与契丹重修旧好的契机,然而后晋从上到下都被这场胜利冲昏头脑,反倒更加骄傲自满起来。

    李守贞,升任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移镇宋州,为归德军节度使,又加检校太师。晋帝石重贵在万龙冈校阅亲军后,驾临李守贞府第,极尽荣宠,随后命李守贞代替高行周行驶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之权,戍卫前线重要关隘——澶州。

    因厌恶中书令兼枢密使的桑维翰,遂与他人合谋诬陷其有不臣之心,将这一后晋重臣排挤出中央决策圈,晋廷此后持续采取对契丹的强硬政策,为契丹再次兴兵南下埋下伏笔。

    李守贞在巡边时,于衡水抓获契丹鄚州刺史赵思英,因此功正式升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移镇郓州,李守贞虽升任禁军统帅,然其意甚怏怏,因为其意在枢密使之职。

    契丹再次寇边,晋廷下诏命李守贞为北面行营都部署,总揽对抗契丹事宜,晋帝石重贵在内殿设宴以示恩宠,宴会上教坊司有人献诗云:“天子不须忧北寇,守贞面上管幽州”,宴会结束后,李守贞洋洋得意,常以此在外夸耀。

    李守贞上奏称其与契丹千余骑在长城以北短兵相接,转战四十里,斩杀敌酋解里,剩余的契丹兵慌不择路,淹死了非常多人,随后晋廷诏李守贞回师镇守澶州。尽管这些都是小胜,然李守贞颇为自得,总认为自己功大,认为朝廷有亏于自己,因而心怀两端。

    晋廷受契丹赵延寿、刘延祚等诈降之计蒙蔽,预十万大军北上接应,本意让李守贞为帅。

    然而李守贞曾两次收受杜重威的重贿,遂向朝廷推荐杜重威为帅,最终晋廷采纳其意见,任命杜重威为北面行营招讨使,李守贞为兵马都监,领军北伐,由于杜重威是皇帝的姑丈,本次出征几乎带走了后晋全部的禁军,晋都大梁防守极度空虚。

    以李守贞权知幽州行府事,杜重威与李守贞北上至瀛州,察觉情形有异,捎一遇挫,就退兵至武强,耶律德光率大军沿易、定一线南下突进至恒州城下。杜重威与李守贞率军与张彦泽合兵返回恒州,进至滹沱河,中渡桥已被契丹军占领。

    张彦泽率骑争夺,契丹军焚桥,两军夹河对阵,耶律德光遣别将萧翰等迂回晋军之后,抢占栾城,扼晋军粮道及退路。因杜重威与李守贞等人心怀异志,怯懦惧战,晋军内外交困,粮草将尽,两人遂谋举军投降。李守贞在军中多次扬言造势说:“这次作战失利,都是由于皇帝失德,亲信奸邪,猜忌自己造成的。”军中闻听此言者,都恨的咬牙切齿。杜重威胁迫晋军众将出营投降,李守贞除了保留天平军节度使外,还被拜为司徒。

    耶律德光将杜重威和李守贞麾下兵马,分出一半,由契丹先锋赵延寿统帅,并收缴了归降晋军的马匹和武器,命两人领着手无寸铁的晋军降卒一起南下,一时间后晋诸镇大多望风而降。契丹军乘后晋后方空虚,挥师南下,直入大梁,晋帝石重贵奉表出降,后晋灭亡。

    杜重威和李守贞奉命驻扎于大梁城外的陈桥,时值寒冬,契丹人并不供给晋军降卒衣物粮食,晋军士卒苦不堪言,京都百姓亦受契丹劫掠之苦,见到杜重威和李守贞出行,纷纷咒骂于道,但两人丝毫不见愧色。

    耶律德光称帝,建国号大辽,改元大同,由于辽军的大肆劫掠和扣押藩镇节度使,激起中原百姓和藩镇军反抗的浪潮。

    不久,有群盗截断澶州的浮桥,耶律德光担心退路被截断,遂遣天平军节度使李守贞领军返回汶阳。

    后晋北京留守刘知远看准时机,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汉政权,并沿用石敬瑭的年号,称天福十二年,中原各地纷纷归附。

    辽太宗耶律德光以“中原人难治”,率主力回师北上,晋朝旧臣纷纷投诚归。天平节度使兼侍中李守贞奉表归后汉,被任命为护国军节度使,加兼中书令,拜太保、移镇河中府。

    后汉高祖刘知远病逝,命幼子刘承佑承继帝位,刘知远在弥留之际,担心杜重威反复无常,遂授意众托孤大臣伺机除之,宰相苏逢吉等人矫诏诱杀杜重威及其三子。

    刘承佑即位,河中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李守贞,封守太傅,进封鲁国公。然而,李守贞得知杜重威死讯后,内心更加惶恐不安,他一方面广招亡命之徒,蓄养死士,修筑城防工事,训练军队,暗结契丹;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自己长期执掌禁军,战功显赫,深得禁军人心,加上后汉政权建立不长,天下诸镇与刘知远并无深厚的渊源关系,人心不附。

    此外,天子年轻且刚刚继位,朝中执政大臣都是其后辈,所以对朝廷很傲慢。

    前永兴军节度使赵匡赞的亲信部下赵思绾,因惧怕后汉朝廷追究赵延寿父子,勾结契丹之罪而牵连自己,遂纠结数百牙兵占据永兴造反,同时派使者到河中府送御衣给李守贞,表示愿意投靠。

    李守贞本就有反叛之心,加之听信术士之言,认为自己有天命在身,遂反,自称秦王,任命赵思绾为晋昌节度使。

    凤翔巡检使王景崇,与节度使侯益不睦,加之侯益的中伤,亦不愿回京,遂鼓动军士拥戴自己为凤翔节度使,朝廷没有满足他的要求,反而调其为邠州留后,以赵晖为凤翔节度使。

    于是,王景崇举兵造反,后汉隐帝即命赵晖讨伐,王景崇西招后蜀军队为助,同时与赵思绾共推李守贞为主,永兴、河中、凤翔三镇遂成连横叛乱之事。

    为了抵御官军,李守贞派其部将王继勋抢先占据潼关,没多久就被澶州节度使郭从义攻克。为了防止距河中最近的同州,被其攻占,朝廷命滑州马军都指挥使罗金山将部兵戍同州,由于这两处要地被朝廷控制,李守贞南下之路被堵住,其在军事上已经失去了先机。

 &n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488999/108801459.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488999/108801459.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