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小说 > 历史军事 > 退位让贤 > 第二百五十七章 儒家的两面性,勋贵的不满!
    土地在华夏的传统观念中,是许多人的命根子。

    故而,朱允熥对任何涉及土地的改革,都十分慎重。

    它们与商税改革不一样。

    因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经商在那些地主眼中,是一件不体面的事情。

    虽然大家都在做,却是命令家仆,或者经由别人的手去经营。

    赚了钱还得骂上几句,以体现自己的清高。

    但土地不一样。

    土地是根本。

    对土地的经营不用藏着掖着。

    耕读传家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

    故而,在朱允熥看来,朝廷限制地租,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却没有想到,杨士奇等人表现得竟如此轻松,让他极为不解。

    “天下地,天下人耕种!”杨士奇道:“朝廷公卿还是要点脸的,我不相信他们有谁敢收取超过三成的田租。”

    “太孙殿下的规定,还真影响不到他们。”

    “相反,他们也恨不得将那些收重租,盘剥佃户的恶人都揪出来。”

    杨士奇和他细细解释其中的原因。

    地方乡绅的名声是十分重要的。

    儒家读书人,不管背地里怎么男盗女娼,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

    面子上一定要好看。

    要让十里八乡的百姓,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大善人”。

    收地租这件事,便是如此。

    朝廷高官家里都有田地,少则几千亩,多则数万亩。

    如果是勋贵功臣之家,田地就更多了。

    这可不是北方的黄土地,而是南方肥沃的水田。

    他们的田地出租出去,收取的地租,一般要比小地主家都要稍微低一些。

    这才体现自己与人为善,对百姓存仁义之心,不愧为儒家读书人。

    至于私底下,再通过管家,奴仆或者其他人,从佃户那里捞取更多的钱粮,则是另一回事了。

    真闹得大了,那与自己无关。

    都是底下人的使坏。

    将管事之人打一顿,向百姓说明情况,百姓还会赞扬他到底是读书人,家风好,人品好。

    所以,如今朝廷要限制地租,只允许收取最高三分之一的租金,这是朝廷的德政,仁政,他们又怎么敢公开反对呢?

    就好像放贷高利贷的,都是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

    然而,不管哪个朝代,朝堂上议论要限制高利贷,打击高利贷的时候,官员们的态度还是十分坚决的,支持从严管理,打击放高利贷的行为。

    说白了,就是这种事情,在这些官宦地主家是不能上台面的。

    可以私下偷偷让下面的人去放高利贷。

    但都会通过第三方的手,绝对不会承认,这是自己家放的。

    听完杨士奇的解释,朱允熥恍然大悟。

    隐约想起前世读《红楼梦》的时候,凤姐悄悄去放印子钱,也是一样的。

    偷偷摸摸的做。

    要不然,传到外面去,贾家的名声就毁了。

    就算大家都心知肚明,面子也都得装不知道。

    社会舆论,道德评判,在这些事情上,还是表现出了十分强大的约束力。

    再比如说,奴婢是没有人权的,地位十分低下。

    每年被主人家用各种手段折磨死的奴婢,不计其数。

    但朝廷说要立法禁止主家随意打死奴婢时,大量使用奴婢的官员,却没有谁站出来反对。

    在面子上,大家都在说自己家对奴婢如何如何好,绝不会苛刻,虐待奴婢。

    有谁家传出对奴婢很不好的名声,也是会被其他人指后背骂的。

    这就好比后世的官员,只要不查,个个都是清官,谁说他贪污受贿啊!

    在儒家读书人把持舆论的时代,这些官员,豪强,乡绅,可比后世的人还要虚伪得多!

    善待租户这种事,没人敢反对。

    谁不同意,谁就会成为千夫所指。

    都不用朝廷的律法惩罚,外面百姓的唾沫星子,都能将他给骂得抬不起头来。

    甚至同僚好友,都会对这样的人敬而远之,不敢与他交往。

    儒家的道德牌坊的影响,在此时就体现出来了。

    一方面,它禁锢了人性。

    另一方面,它也对很多权贵阶层,土豪劣绅,在某些问题上,形成了实质上的有效约束。

    他们要立道德牌坊,就必须承受其带来的约束。

    特别是朝廷要推行相关政策的时候。

    “仁”可是儒家道德的核心。

    不仁,那就愧为读书人,愧为儒家子弟了。

    至少在台面上,大家都必须“仁”!

    “若是以前,要管理好租佃的问题,还真困难。”杨士奇笑道:“如今政通人和,各地官府完全有能力将此事办好。”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邮传部建立起来的监督发挥作用了。

    以前这种事,朝廷发文后,地方官府很难将其落到实处。

    “好,那便将这些措施,交付大理寺讨论,尽快形成具体的法律条文。”朱允熥听完杨士奇的解释,原本提着的心,也终于放下。

    大理寺既已转型为专门的立法机构,自然要运转起来。

    通过立法来规范官府衙门的行为,使得朝廷制定的政令具备可执行性,便是大理寺的职责。

    “是!”杨士奇,夏原吉,姚广孝,杨荣等人连忙应声。

    “不过,殿下若是想通过这些招数大量收购土地的话,怕还是不易。”夏原吉出言提醒道。

    几人都是人精,从朱允熥的这些措施,也不难看出他想将地主富商持有的田地大量收购。

    不过,他们并不明白太孙殿下为何要如此做。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地主的田地,不照样要向朝廷纳赋税吗?

    朝廷又何必将田地都收为己有呢?

    若非朱允熥行事素来如此,也搞出了许多他们看不懂,但却十分行之有效的改革,恐怕几人都会劝谏莫要如此。

    朱允熥微微抬眉,道:“我心里有数。”

    转而又问:“银行如今的资本可还充足,朝廷若要大量收购田地,不会缺钱吧?”

    夏原吉道:“那倒没有问题,而今大明银行总资本达三十余亿,白银库存量亦高达上亿。收购田地的银钱,十分充沛。”

    大明银行的发展,让夏原吉和杨士奇都感到十分惊奇。

    两人从来没有想过,大明银行的总存款,能高达几十亿两白银。

    太孙殿下说银行有货币放大作用,两人此时才明白,这一放大杠杆有多恐怖。

    朱允熥轻轻点了点头:“测量全国土地的事,要加紧落实,那是至关重要之事。”

    将土地情况掌握清楚了,他才好做发展规划。

    即使是在工业社会,土地仍然是最重要的资源。

    杨士奇和夏原吉搞不懂朱允熥为什么要大量收购田地,朱允熥心中却很清楚,在大明经济还未起飞的时候,先将田地收购起来,才是最划算的。

    后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激增,地价必然跟着起飞。

    此时将大量的田地先抢到手中,便能抢占先机。

    但这件事,只能徐徐图之。

    交待完之后,朱允熥让几人皆退下。

    姚广孝却留了下来,向其进言道:“太孙殿下若想要让天下地主相信朝廷,刮起将田地交给朝廷租赁机构管理的浪潮,不妨去找开国公谈谈。”

    对于他的改革,老和尚是铁杆支持派。

    与杨士奇、夏原吉等人希望稳重为先,缓步推进各项改革不一样,老和尚却是巴不得大刀阔斧,进行一番改天换地的改革。

    老和尚很想看到天下大变样。

    朱允熥掌权后,进行了大量改革,让老和尚十分满意。

    朱允熥愣了一下。

    开国公常升?

    就是自己那个整天在家里歌舞逍遥,自称要享受一辈子的二世祖舅舅?

    他能在此事上起作用?

    “开国公虽然不喜正业,但与京中权贵子弟关系紧密,人脉甚广,他若是带头将田地上交朝廷管理,便能促使其他勋贵之家效仿。”

    姚广孝笑道:“有了勋贵之家带头,《大明日报》再帮着摇旗呐喊一下,自然会有许多人跟风。”

    “不过,这件事情,朝廷恐怕要给他们让一点利,不能让他们吃亏。”

    跟风这种事,在哪里都流行。

    潮流的引领者,自然是位高权重的勋贵。

    朱允熥顿时眼前一亮。

    脑海内念头飞转,道:“大师提醒得好,我也很久没有去看过舅舅了,正要去看望一下。”

    ……

 &nbs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509620/108035483.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509620/108035483.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